洪群联 李子文

今年以来,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着,服务业呈现稳中有升的复苏态势,加速向疫前常态化水平回归。但从企业和行业协会座谈调研反馈情况看,受全球疫情反复、内生动力不足、综合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服务业恢复增长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中小服务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可能引发的倒闭、裁员、失业等风险需引起警惕。必须立足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进一步突出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政策的延续性、精准性、灵活性,促进服务高品质供给和服务有效需求更加协调均衡,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今年以来服务业发展态势与特点

(一)服务业向疫前常态化水平回归,但复苏程度不及制造业

随着疫情精准防控持续发力显效,今年以来,我国服务业经济活动总体处于较快恢复增长轨道,市场预期前景良好。1—5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23.6%,两年平均增长6.8%,高于1—4月0.1个百分点,复苏态势稳中有升。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3个月处于54%以上的景气区间。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企业对未来恢复态势保持乐观情绪。5月份,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52%,连续3个月超过50%临界线;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4%,连续4个月位于62%以上高位景气区间。1—5月份,服务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4.9%,高于第二产业3.2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长未能跑赢“大盘”,恢复进程滞后于宏观经济整体和制造业,还尚未完全恢复到疫前水平。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分别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2.7、8.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7%,分别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0.1、1.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9%,与疫情前同期(2019年一季度)相比下降10.4个百分点。1—5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两年平均增长,仍低于疫情前同期(2019年1—5月份)0.5个百分点。

(二)生产性服务业率先复苏,生活性服务业“迎头赶上”

从服务业细分行业来看,年初生产性服务业的恢复进程明显快于生活性服务业。2月份,货币金融服务、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铁路运输、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及以上较高景气区间,而房地产、居民服务及修理、文化、体育和娱乐、住宿等生活性服务业低于50%。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居民服务消费意愿明显增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迎头赶上”,进入上行复苏区间。3月份以后,生产性服务业修复进入尾声,商务活动指数自高位逐渐回落,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零售、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均回升并稳定在较高景气区间,行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特别是在“五一”“端午”假期带动下,与出行出游、娱乐休闲等相关的旅游、客运、住宿、餐饮、影视等生活性服务业恢复明显加快。“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7%。截至2021年5月27日,我国电影市场总票房突破250亿元,已经超过2020年全年总票房204亿元的规模。

(三)新动能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服务业数字化提速

现代服务业发展势能强劲。1—5月份,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7.1%,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47.7%,检验检测服务业投资增长39.6%,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增长27.7%,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18.7%。1—4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8.8%、34.8%,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7.4%、11.8%。

以“互联网+”、数字化为核心的服务业新动能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更多服务业场景,为服务业复苏提供强大支撑。1—5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9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2.6%,比2019年同期提高了3.7个百分点;全国快递业务量达396.5亿件,同比增长约50%,业务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77.8%。文化、娱乐、体育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等新文娱业态和在线健身等新体育业态加速崛起。1—5月份,票房破千万的网络电影达到29部。

(四)服务贸易逆差大幅下降,全方位开放有序推进

受海外疫情影响,旅行贸易逆差、运输贸易逆差等服贸逆差主要来源持续收窄,推动服务贸易逆差大幅下降。1—4月份,我国服务出口同比增长21.9%,服务进口同比下降18.6%,贸易逆差同比大幅下降77.2%。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至45.4%,较去年同期提升8个百分点;运输、旅游逆差分别仅为2019年同期的30.1%、40.1%。

服务业全方位开放步伐并未因疫情而放缓。服务业保持利用外资“主引擎”功能,1—5月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819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79.4%,同比增长41.6%,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增长37.6%。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首次扩容,从北京扩围至天津、上海、海南、重庆等地区。服务外包加快转型升级发展,1—5月份,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执行额同比分别增长39.0%和30.8%,比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34.7%和42.9%。其中,离岸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执行额分别同比增长31%、17%和20.3%。

二、当前服务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全球疫情和经济增长仍有诸多风险,服务需求修复基础尚不稳固

从消费端看,当前服务业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复苏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一方面,制造业生产经营波动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今年以来,全球疫情多轮反复致使全球供应链持续中断,我国部分制造业的关键性中间品、零部件、生产设备面临“断供”风险,如我国汽车行业目前芯片自给率不足5%,在汽车芯片全球紧缺的情况下面临巨大经营压力。同时,大宗原材料成本上升和“双碳”目标下的环保限产也导致制造业利润增长动能趋弱。中国检验检测学会、中国科技咨询协会反映,由于制造企业经营不景气,生产性服务支出容易成为首先被压缩的对象,导致与工业生产关系密切的科技研发、管理咨询、检验检测、工艺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