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辰 陈学中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服务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职责和职能,其中,职业教育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作用更加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职业教育成为服务区域经济技术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人力资本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支撑。当前,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阶段,职业教育作用更为突出、任务更加艰巨,职业教育亟须为全面提升全体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职业人才保障。

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和沿革

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高等教育的教育属性,又具有服务区域经济的职业属性。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社会制度性质,这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性质;从职业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基本劳动生产,因此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劳动性,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已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具有中国特色,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结合。共性部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遵循以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为核心并符合职业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例如,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和行业性,培养的职业人才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再例如,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注重受培养受教育者的生存技能、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个性部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在遵循共性的基础上,强调自身的灵活性、独创性,在发展模式、办学经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独具地方特色、行业特色,符合中国国情。

近年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相关人才的培养质量有了大幅提升,职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有了明显增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一方面,逐步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政策制度体系,比如,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加快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部署;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就改革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制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鼓励企业兴办职教,将职业教育推向一个新高点。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指导推动下,我国现代职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联合企业和行业共同办学、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作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二、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服务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不足与障碍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与职业学习路径设计需要完善

当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与职业学习路径设计不匹配,职业教育体系层次设置也不够完善,严重制约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当前职业教育只有中职和高职以及极少数的应用本科,缺少应用型硕士、博士等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存在体制上的“天花板”。这种有“断层”的教育体系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深造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吸引力严重不足,致使职业教育成为本科的“补充”教育。二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没能融通。例如,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各自为政,没有考虑专业的融通。三是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学生“双证互通”障碍较多。由于双方的管理主体不同,双方证书互不相通,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职业教育基础条件薄弱

一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产业需求不匹配。部分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因为招生压力、学校发展等众多因素,存在专业设置盲目跟风,专业不考虑现代产业的实际需求,以迎合家长、迎合社会热点为核心,缺乏有特色、符合现代产业需求的专业,结果是办学质量不高,学生就业率不高,专业教学设置与工作岗位对接度不高,造成了职业教育和产业用工的结构性失衡,就业压力加大。二是职业院校存在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等问题,尤其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更是短缺。另一方面,企业的兼职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学校的教师实践能力不足,造成了职业院校教师与产业对接的程度有严重的差距;职业院校教师流动机制不完善,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造成企业、行业和科研单位等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渠道不畅。三是校企合作相对割裂,“合而不融”现象严重,缺乏制度保障。四是职业院校存在学生生源不足以及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目前随着扩招和家长观念的变化,职业院校普遍存在招生难问题,部分地方普通高中与中职在校生占比高达8:2,再加之职业院校管理不到位、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家长不乐意让孩子上职业院校。

(三)缺乏体制机制有力支撑

一是在职业院校管理体制方面,存在多头管理、互相独立、条块分割现象。职业院校管理主体涉及多个部门,比如教育部门、人社部门、经信部门对职业院校都负有管理职责,教育部门主要负责管理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人社部门主要负责管理技工院校的职业教育,经信部门主要负责就业后的职工培训,相关部门之间职能有所交叉,责任也不够清晰。二是在办学机制方面,目前职业院校自主办学为主,校、企、政、行多元办学格局尚未形成。三是在地方财政投入方面,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职业教育在地方民生保障资金中占比普遍不高,提升地方经费统筹效益有待加强。

(四)未形成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联动的发展态势

目前职业院校的职责主要由学校自身承担,没有真正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企业、行业的参与作用,在人才培养和办学目标上没有发挥现代职业教育服务现代产业的主导作用,呈现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者联动不协调、不沟通的状态。部分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合作流于形式、合而不融,在课程设置、实训、岗前培训等方面没有达到深度融合。即使专业对接了本地区域的民营经济特色优势产业,但由于缺少与企业深度融合,造成了教、学、用三方的脱离,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无法快速融入产业,实践性和适应性不强,造成职业院校办学脱离产业、生命力不够。

三、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优化职业教育培训布局,做好服务定位

明确职业教育培训定位,优化职业教育培训布局,做好现代职业教育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与产业分布相适应、与企业主体功能区相匹配、与产业园区相对接。加强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升职业院校综合竞争能力,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变,优化职业培训机构设置与建设。牢牢把握职业性特点,建立与现代产业相适应的动态调整的产业对接机制。特色化设置精准服务区域产业的重点专业,打造适应当地民营经济产业的优势专业,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同时统筹管理,形成职业教育同一区域差异化发展,避免资源浪费。

(二)以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核心,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等综合能力,同时也要提高科学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一是政府主管部门一方面既要统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防止区域间专业的相似度高,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还要允许部分职业院校发展特色优势专业,做好二者之间的平衡。二是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各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技术规范的建设与对接,完善培养体系,推动工学结合,使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能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技能。三是以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并重为导向,积极探索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推动专业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质素的技能人才。

(三)畅通机制,加大投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一是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针对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多头管理、互相独立、条块分割现象,应加强政府各部门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协调作用,统一管理,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政府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统一科学编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在职业院校布局调整、编制设置、专业设置、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好统筹管理、协调规划、经费保障等工作。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需要,自主引进适合本学校特色和优势专业的人才,形成校、企、政、行多元办学格局。二是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将民生保障资金增量向现代职业教育倾斜。鼓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行业等民间资金投入职业教育,形成多元投入职业教育的模式。

(四)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为目的,推动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现代职业教育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需要校、企、政、行四方共同努力,优化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促进产业对接,让职业教育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实现多方共赢。一是在项目孵化、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税收减免、金融贷款等方面加以政策倾斜,鼓励和推动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二是建立多方融合协调机制,鼓励院校与企业、行业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鼓励就业订单式培养,加强联合培养,提升教学质量。支持现代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专业教学联盟,政府牵头在校、企、政、行之间搭建随时无缝交流合作的桥梁。三是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的多元办学模式,鼓励各种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职业教育,支持集团化办学、区域合作办学等多种模式办学。

(五)完善机制体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根据专业特色、产业需要,综合考虑学校规模、专业结构等因素,制定各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二是改革职业院校师资聘用制度,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建立校企、校行、校所(研究院所)等灵活的引进机制。三是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组织各类比赛,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素质;通过到企业实践历练、顶岗工作等方式,培养教训研服等多方面的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

(六)探索培养以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新模式

一是将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列入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在进行职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研究创新型学习法,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将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列入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二是将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课程列入教学大纲。保证职教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产权创新理论和创新方法,使职教学生更有兴趣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更好地获得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和成果。三是加大对职教学生专利知识的培养和训练,提高专利权意识和专利转化率,鼓励申报专利、软件着作权等知识产权。四是职教院校应积极探索、主动作为,采取多种方式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帮助。鼓励职教大学毕业生利用自己作为专利所有人或设计人的专利权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应当包括实习科技创新;允许在科技创新时使用职业学院的实验室,并免除有关成本费用;允许在读职教大学生休学创业,激励职业院校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减轻创新创业成本负担,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

综上所述,现代职业教育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政策的指导和制度的保障,需要的是校、企、政、行四方的联动和多方支持,这是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客观必须,也是实现教育强国的迫切需求。

(王若辰,济南大学商学院。陈学中,济南大学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