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群联 李子文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地方政府优化细化纾困政策、市场主体适应形势积极“自救”、行业协会主动作为聚力“战疫”,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平稳运行。受疫情多发频发等因素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复苏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建议做好疫情精准防控、加大涉企纾困政策力度、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稳岗稳就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多措并举同向发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稳定运行复苏发展

(一)地方政府优化细化纾困政策,助力生产性服务业渡过难关

一是细化优化疫情防控政策,推动物流等基础性行业率先复工。上海市为保障防疫、生活物资保供需求,在城市外围设立4个生活物资保供中转站,采取“定人、定车、定路线、定企业”的运输方案与“即停、即卸、即检、即装、即走”的中转方案,实现甩挂接驳“无接触”方式转运,助力打通长三角货运物流“血管”。浙江省统筹全省8个传化公路港资源,高效服务平台内物流企业超1200家,开设无接触式服务绿色通道,协助企业提报复工复产材料,助力物流企业快速恢复作业。郑州市在本轮疫情期间发放4000多张《进出河南省疫情防控应急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确保物流大循环畅通。

二是加大相关补贴支持力度,扶助服务企业渡过难关。湖北省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湖北省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若干措施》,提出45条帮扶措施,截至今年4月底为服务业企业减税46亿元、降费18.39亿元、减租3.86亿元,为困难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近千亿元。济南市印发实施《济南市应对疫情冲击助企纾困若干政策措施》,细化服务业纾困扶持措施,如规定涉及转租、分租国有房屋的,要将减免房屋租金落实到最终承租方;在政府采购评标环节对小微服务企业报价给予6%—10%的价格扣除。近期济南市生产性服务业专题调研显示,多数企业认为政策减轻了经营负担,72.2%的企业享受到减税降费政策,38.9%的企业享受到社保费用减免政策。杭州市对民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本市企业推荐或派遣员工,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3个月以上的,按每人一次性500元的标准给予机构就业创业服务补贴,最高补贴10万元。成都市对参与保供、疏通农产品等供需的重点批发市场减半征收经营户入场交易服务费、交易佣金,减收部分由财政补贴,每个批发市场补贴金额不超过400万元。

三是制定工作指引,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业务发展。苏州市印发了《2022年邮政快递、交通、银行、理发服务、商贸流通服务业疫情防控工作指引(试行)(第一版)》,针对邮政快递、交通、银行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业务场景,引导企业建立服务人员健康监测制度和疫情处置方案,优化服务方式和人员管理。上海市制定发布《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复工复产疫情防护指引》,细化了场所防护措施,对企业功能区划分实施分类管理,同时支持推进已复工企业配套的关键供应商或者维系行业运转、小微企业生产的关键岗位“点式复工”。

(二)市场主体适应形势积极自救,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

一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和信息化手段,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重庆忽米网是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项目,在疫情发生后向重庆全市制造业企业开放平台,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行业资源共享,向制造企业提供300多万条供应链资源,促进供需精准对接、缓解供应难题。忽米网业务经营不仅没有受到疫情影响,而且订单成交量逆势上扬,同比实现快速增长。上海移动智地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为及时满足园区企业金融需求,在疫情期间联合北京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工商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为园区企业提供“足不出户”的线上银行信贷服务。重庆国际投资咨询集团启动疫情防控期间首个“不见面”开标项目,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攻坚期重点项目按期开标。

二是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促进降本增效提质。在公路运输受阻情况下,物流行业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创新运输模式,如上海港面向长三角推出多式联运定制服务,今年4月份水水中转比例达到了65%;宁波港发挥铁路直通港区优势,4月完成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量13.5万箱,同比增长32.3%;中远海运集团凭借在长江运营的140余艘集装箱船舶、40多条航线,疫情以来在长江沿线55个港口开通“公转水”服务。苏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与上海港共同制定水陆联运计划,为苏州及周边腹地客户提供“沪太通”“太申快航”进出口清关箱等高效便捷的水路运输服务,为客户节省成本每标箱200元,显着缩短因疫情防控排查而耽误的物流时间。

(三)行业协会主动作为聚力“战疫”,指导帮扶企业复工复产

一是积极开展中央、地方政策宣贯工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每日发布《各地疫情防控货车通行最新政策汇总》,汇编形成《2022年物流业助企纾困政策摘要》,帮助广大物流企业及时知晓各地最新的货车通行管控信息和优惠补助政策。

二是引导企业适应防疫要求有序稳定运营。北京市银行业协会5月发布《关于做好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有关工作的倡议》,引导会员单位做好金融纾困工作和涉疫投诉处置工作,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个人贷款和信用卡还款付息安排,对因“人盾分离”造成企业无法按时发放工资等问题制定特殊情况应对预案,支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为部分保障应急运输任务的会员企业和车队办理资质证明,并通过会员网络渠道帮助有应急运输任务的政府和物流企业进行供需对接,目前已完成对接超100项。

三是开展行业运行监测和企业情况摸查。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开展检验检测业务调研,收集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人才激励、信息化建设等建议。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今年5月上旬面向部分会员单位发起《新冠疫情对于沪上金融业影响问卷调查》,调查范围覆盖银行、证券期货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对上海金融机构受疫情影响情况、金融机构开展自救方式、面临的主要困难和迫切需要的支持政策进行全面摸查。中国广告协会5月对华东、华北等疫情较严重地区的220余家影视广告企业开展了经营情况调查,摸查行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和政策诉求。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举办“2022年一季度深圳物流供应链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会”,与各企业代表针对疫情之下的物流之困、供应链之危进行深入探讨交流,搭建政企沟通桥梁。

二、生产性服务业复苏面临的主要难题

(一)人员流动和聚集反复受限,影响生产性服务企业正常经营

与高度依赖线下经营和人流聚集的生活性服务业相比,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不需要与客户进行大量的“接触式”交流,可以通过线上服务模式开展业务、应对疫情影响。然而,货物运输、邮政快递、机械设备售后维修等行业需要必要的人员流动,一些企业受疫情影响被迫停工或延迟开业,对相关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造成冲击。此外,部分地方疫情防控不精准不科学,对从业人员的管控仍存在层层加码现象。

(二)制造业在疫情冲击下开工不足,生产性服务需求被压缩

疫情导致制造业生产经营波动,开工率和订单不足,盈利空间收窄,科技研发、检验检测、管理咨询、机械设备租赁等生产性服务支出成为制造业首先压缩的对象,服务需求显着下降,导致服务企业经营状况急剧恶化、举步维艰。第一工程机械网今年4月开展的“疫情下高空机械租赁商生存状况”调研显示,76.53%的租赁商生意受疫情影响,营收低于上年同期或者出现亏损。

(三)企业在成本压力下被迫裁员精简,加大规模性失业风险

生产性服务业属于典型的人力密集、知识密集型行业,人力成本在经营成本占有较大比重。在经营状况欠佳、亏损严重的情况下,裁员精简成为不少服务企业缩减开支的主要方式。本轮疫情较严重的区域主要是经济相对发达、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的华东、华北地区,部分服务行业超常规大规模裁员,可能引发规模性失业风险。此外,金融服务、咨询调查等生产性服务业是吸纳财经商贸等热门学科高校毕业生的重点行业,在疫情影响下面临人才供给充裕和招聘需求紧缩的矛盾,引发“毕业即失业”风险,加大保就业压力。

三、高效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做好疫情精准防控,合理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运行

疫情仍是当前制约生产性服务业正常运行的首要问题,疫情精准防控、动态清零是生产性服务业稳定复苏的前提条件。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避免疫情防控“一刀切”、盲目扩面。按照全国一盘棋,尽可能统一全国的人流、物流等管理措施,推动省市之间防控措施互认,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高速公路出入口通行效率,取消来自疫情低风险地区通行限制,保障货运通畅。对于没有疫情的地区,应按照“外紧内松”的思路,管好输入、科学内控,确保区域内生活生产秩序稳定、运转流畅。对于出现疫情或存在疫情传播风险的地区,应快速反应、做好流调,精准划定封闭管理和核酸筛查区域、人员,按照分区分级精准施策的要求合理管理生产性服务企业,最大限度允许企业以“无接触”模式开展经营活动。落实疫情防控层层加码等问题的反映、核实、纠正工作机制。支持各地、各行业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护指南指引。

(二)加快涉企纾困帮扶政策力度,确保相关政策落地生效

落实好国家对困难行业的纾困政策,延续房租减免、稳岗补贴、减免税费、社保缓交、普惠金融等具体措施,切实减低服务企业成本负担。提高房租减免政策到达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直接给予一定比例的房租补贴,允许国有和民营业主、个人业主减免租金额度纳入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抵扣范围。放宽中小微生产性服务企业优惠利率贷款条件,简化优化首贷、无还本续贷手续,扩大贴息贷款或免息贷款规模,支持银行对生产性服务企业贷款给予延期还本付息,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各地应做好纾困政策在基层的宣传、解读工作,确保企业知晓政策细节,优化精简政策申请程序,同时积极调查了解企业的困难和政策诉求,因地制宜及时完善政策细则。

(三)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有效应对疫情影响

优化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更多地向人才、技术等创新投资倾斜,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投资和标准化建设。支持互联网平台型企业赋能小微生产性服务企业,推广“数字化券”“数字贷”等工具,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制造业需求新变化,鼓励企业积极开拓新业态,对研发设计、工业软件、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的创新产品给予政府采购支持,健全服务产品示范应用体系,探索推广服务质量保险制度。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科技手段向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流通服务、商务服务、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领域渗透,营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线上应用场景。

(四)做好生产性服务业稳岗稳就业工作,稳定市场主体预期

加大就业优先政策力度,严格落实失业保险费“降、返、缓”等政策,将失业保险留工培训补助扩大至所有困难参保企业,帮助企业减负担、降成本。对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加大扩岗补助等支持。借鉴新加坡金融业新的工作与学习支持计划(WSSP)做法,加强对在校大学生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岗位供需双方的匹配度。依托职业培训学校、互联网培训等多种渠道,建立有针对性、低成本、可触达的培训体系,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技能和数字化素养。积极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调整优化业务岗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裁员、少裁员,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岗位。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