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健

(山西省临汾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山西临汾 041000)

冠心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在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中,诸多生化指标日益受到重视。笔者对2007年3月~2008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D-二聚体(DD)进行系统检测和研究,探讨其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冠心病组选择2007年3月~2008年4月我院住院患者82例,其中,男53例,女29例;年龄51~72岁,冠心病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健康对照组50例,均为2007年8月来我院健康体检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2~59岁,无心血管病史,且体检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尿常规等指标均正常。

1.2 方法

标本检测:hs-CRP测定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LP(a)测定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DD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试剂及仪器由美国 Beckme 公司提供, 参考值:hs-CRP 0~8 mg/L,LP(a)0~300 mg/L,DD 0~255 ng/L。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 11.0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hs-CRP、LP(a)和DD含量变化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 hs-CRP、LP(a)、DD 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冠心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hs-CRP、LP(a)和DD含量变化(x±s)

2.2 冠心病组 hs-CRP、LP(a)和 DD 阳性情况

见表 2。

表2 冠心病组hs-CRP、LP(a)和DD阳性情况

3 讨论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循环改变引起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需氧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存在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失调。所以早期的诊断和预防十分重要。hs-CRP是反映炎症病变的主要生物标志物,LP(a)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DD是观察纤溶效果最有价值的指标。

3.1 hs-CRP

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变化研究过程中发现,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进程中起重要作用。CRP是反映炎症病变的主要生物标志物。大量研究资料表明,CRP和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血栓形成,除了是一个脂肪堆积过程外,也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而CRP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介导和标志物,其作用包括激活补体系统、增加分子间黏附作用、增强吞噬细胞对LDL的吞噬作用及增强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的表达和活性。在动脉血栓损伤血管病变切片中可以看到大量CRP黏附于受损细胞膜上,说明CRP与血栓形成发展有一定的关系。CRP是一项反映心血管疾病危险的独立指标,具有预测心肌缺血复发危险和死亡危险的作用。

3.2 LP(a)

LP(a)是一种独立的脂蛋白,分子结构类似LDL,在血管细胞损伤过程中促进白细胞和单核细胞对血管壁的黏附浸润,竞争性地抑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纤维蛋白原的激活,干扰纤维蛋白生成。LP(a)绝大部分聚集到病变处,增加了局部胆固醇的沉积,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加快,所以LP(a)浓度与冠心病发生关系密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3.3 DD

DD是交联纤维蛋白原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异性产物,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的一项重要指标,也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DD增加可能由病灶周围血管痉挛引起的小栓塞所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体内高凝状态而使DD明显增加。因此,测量DD有助于了解机体的凝血、纤溶等病情变化,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血清hs-CRP、LP(a)和DD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其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82例患者中,hs-CRP阳性率为 70.7%,LP(a)阳性率为 58.5%,DD阳性率为60.9%,hs-CRP+LP(a)+DD 阳性率达 73.1%。故笔者认为,联合检测血清hs-CRP、LP(a)和DD浓度的变化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1]陈贵道,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193.

[2]杨振华,潘柏中,许俊堂.心肌损伤标志物应用准则[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3):185-189.

[3]潘柏中.心脏标志物的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1):72-73.

[4]董小黎,李良,刘国贞.D-二聚体及其抗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1,21(4):136-137.

[5]林群,马晓春.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2):1744-1746.

[6]刘琳.联合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和肌钙蛋白I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16):94.

[7]陈平安,刘震,李韶南.心房颤动患者C-反应蛋白和脑利钠肽水平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14):3-4.

[9]陈召起,王永霞,胡宇才.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症临床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7):766.

[10]田贵儒,陈旭.高血压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08,16(1):43-45.

[11]李勇,吕树铮.D-二聚体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2008,3(12):43.

[12]龚亚驰,朱健华,倪卫兵.肌钙蛋白I、D-二聚体联合诊断心肌梗死的价值[J].临床医学,2008,11(28):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