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摘要:本文对气象服务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科技保障作用进行论述。综合利用多种气象观测数据(地面人工站、地面自动站、卫星等)、数值模式和气象服务手段,利用先进的数据融合同化技术,建立基于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新模式,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气象;生态文明;宁城县

应对气候变化、防御极端灾害,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态文明,是人与大自然、人与所处社会环境和谐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本文通过综合利用多种气象观测数据(地面人工站、地面自动站、卫星等)、数值模式和气象服务手段,利用先进的数据融合同化技术,建立基于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新模式,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1 研究内容

1.1 气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1.1.1 公共气象服务融入生态文明建设

公共气象服务属于服务行业中具有公益特点的工作,涉及的学科内容较多。在我国,气象服务正在构建一个“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格局。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绿化发展理念,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投资建设区域气象观测站、负氧离子观测站和配套设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气象部门正与各地政府积极挖掘乡村气候养生休闲资源,打造一个区域性的旅游城市,助推“宜居小镇”“中国天然氧吧”等旅游、休闲、养生目的地项目建设。与各地环保部门共同制定蓝天保卫战气象行动计划。共推环境气象业务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1.1.2 气象防灾减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逐渐加大,自然灾害的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群众的财产损失也越来越大。在出现气象灾害之后,生态环境恶化,由此衍生的次生灾害也进一步加剧。因此,需要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融入其中,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做好风险的防范工作。拓宽灾害性预警信息的发布渠道,及时通过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电话、传真、电视、微信、微博等方式传播出去,使广大民众提前防御,减少灾害损失。

1.1.3 环境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加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刻不容缓。因此,在气象工作中必须要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结合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研究和合理地分析,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作原则,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比如重污染天气可以采取人工影响天气来降低粉尘和PM2.5,达到优化空气质量的目的。

1.2 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分析与建议

1.2.1 拓展气象服务发展新的理念

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理念,将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主要依托,开展气象监测预报工作、决策服务、多部门联防、社会参与等工作,创建一个新的气象工作服务于绿色发展的新理念。

1.2.2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在建设两个体系的过程中,应重视预防灾害与减少灾害的问题。气象灾害给我县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保障我县经济发展的前提。近年来,宁城县气象局通过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电话、传真、电视、微信、微博等渠道加大对气象灾害性天气的宣传,多途径、多方式提前把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传播到广大群众中去,让广大民众提前防御,及时转移,大大减少了自然灾害给广大群众所带来的损失。作为气象部门近年来为当地县委政府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准确决策建议,为地方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了极大的努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3 促进环境气象业务上新的台阶

对于环境气象而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全面分析大气污染防治方式,才能更好地进行文明建设。气象工作中需要对业务进行合理的分析,明确重点业务,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以此形成良好的大气污染防控联合机制。

1.2.4 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战略

在制定应对气候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增加考核指标,保证其中包含着生态气象指标以及各个部门的合作指标,完善气候变化相关的应对战略方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1.2.5 优化气候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

对于气候资源而言,可以创建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模式,例如:多开发风力发电厂,可以节约煤炭发电资源,促进风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6 用创新机制构建气象生态文明的法制框架和宣传氛围

在创建新机制的过程中,应遵循法律原则,用法律的框架去制定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规定和内容。多手段多形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法规,让群众知晓,自觉遵守,营造一个社会参与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升全民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意识。

1.3 气象如何推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

(1)协同当地环保部门开展负氧离子等仪器监测评估工作,建立负氧离子监测网络体系发布负氧离子监测信息,开展植被、水体变化的分析评估,一目了然地揭示生态环境指标。

(2)提高和优化环境污染防治服务。加强应用卫星监测数据,运用行业资源和数据优势。利用与环保部门建立的霾等重污染天气联合会商和预警发布机制,联合开展空气质量预警预报服务,提高当地空气质量。

(3)强化人工影响天气生态保障服务,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1.4 生态环境在逐步改善

通过对2017~2021年间各月沙尘暴日数、各月雾日数、各月极端最高气温、各月极端湿度、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及最热月日最高气温数据的统计,可以看出2017年至2021年以来,宁城地区生态环境在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呈良好上升势态[1]。

2 研究方法

“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和全球定位技术(GPS),正在从规划、国土、测绘、军事等专业应用向社会生活的众多行业和领域渗透和拓展。随着我国遥感卫星技术的发展,北斗系统的投入使用,“3S”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已经进入快车道。而卫星遥感作为“3S”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前景广阔。加强赤峰市卫星遥感技术应用,有利于本地“3S”产业的衍生和发展。因此,为促进赤峰市经济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赤峰市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十分必要。

近年来,赤峰市在环保监控等领域对卫星遥感数据应用需求逐年增大。特别是赤峰市在实施六大生态工程和“一湖两河”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中,依托卫星遥感数据开展自然资源本底调查、沙漠化防治、露天煤矿复垦等方面的需求格外迫切。同时,在农牧业的农作物和牧草长势及旱情监测、生态环境的沙尘暴与PM2.5空气质量监测、水利的地表水资源变化、应急的应急救援地形仿真场景等等,都有着迫切的需求。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在防灾减灾、生态建设、农牧生产、自然资源、城市管理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可以加快实现政府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提升,有效促进全市民生福祉和经济发展,保障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卫星遥感技术在国家气象业务应用上,主要是云检测、对流云识别、局地高温监测与分析、大气成分监测与分析、太阳能资源评估、多源数据综合应用评估评价等。卫星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业务上的应用,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生态环境参数遥感反演、空气质量、植被覆盖度、干旱指数、土壤水分、大气气溶胶等指数的综合评价与评估等。这一切,都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

建设大气负氧离子监测设备、开展“天然氧吧”创建工作,将气象服务较好地融入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中。依托“气象十四五建设”“乡村振兴”服务专项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工程等项目支持,紧紧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等地方生态系统建设需求,因地制宜,拓展特色气象服务领域,与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部署、规划和项目的衔接,充分发挥智能网格预报、卫星雷达等资料应用和云计算大数据“三项核心技术”的科技支撑作用,全力助力宁城县生态文明建设,夯实气象服务职能。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行动方案要结合宁城县实际,紧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监测与评估、生态修复及评估、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助力绿色发展的需求,着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重点打造“县域特色”系列气象服务品牌。以深化生态农业特色服务,创建特色服务示范基地,打造决策服务产品,强化支撑保障措施,基本建成有特色、有示范区域,能够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一体化气象保障服务体系。

3 研究中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3.1 研究的关键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生态文明包括控制气象灾害频发,把气象灾害降到最低,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赤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防线,近年来干旱气象灾害频发,农牧业经济损失巨大。利用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和数值预报模式对干旱进行实时的监测和预报。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50~2014年中国大陆各种气象灾害统计中,干旱占到了50%,洪涝灾害占到24.6%,成为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内蒙古是我国北方的生态屏障,干旱和盛夏暴雨成为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也是各级决策部门较为关心的内容。发生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干旱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的破坏影响。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和粮食输出省份,同时也是全国干旱灾害发生最频繁的省份之一,旱涝成为制约我区粮食减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干旱灾害严重地威胁着我区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2)在我区,流域性洪涝灾害相对较少,局地暴雨灾害在“七下八上”的盛夏发生频繁,引发局地洪涝灾害,危害农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洪涝灾害具有突发性强、预报难度大、监测评估难的特点。因此,如何较为准确及时反映地方旱涝发展演变,提早实现防汛抗旱的部署,是当前我区我市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干旱成因和影响范围的极其复杂性,尽管国内外已开展了长期、大量的研究工作,现有干旱监测预测预警及影响评估技术仍然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提高干旱监测预测预警技术水平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紧迫科学课题。气象灾害风险的降低是控制生态环境的手段和途径。

(3)在实际气象业务工作中,对宁城县地区土壤墒情按旬监测和未来5天预报,对春播期和台风引起的短时强降水时段的土壤墒情监测和预报性能优越[2]。对局地暴雨事件,提高灾害易发区分析水平,防御局地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

3.2 创新点

预控气象灾害发生发展的危害,从而控制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运用气象行业成果。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气象服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气象部门只有做好气象预报预警、完善灾害性天气信息的发布机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决策服务工作,才能从深层次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气象保障。“十四五”时期,宁城县生态文明建设对气象保障服务需求更加迫切,需要拓展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领域。宁城县气象局主动作为,积极融入地方重大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项目,主动对接政府及项目服务需求,联合赤峰市气象局高分辨卫星遥感监测中心围绕蚂蚁山“还”绿水青山、“建”金山银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开展“无人机航拍+高分卫星遥感”监测评估服务技术研究,应用无人机航拍影像、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等资料建立蚂蚁山年代植被覆盖、生态环境恢复建设序列,科学准确评估蚂蚁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建设成效,为宁城县政府科学决策,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强县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助力生态文明建设[3]。“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工作是气象服务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点工作,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见证蚂蚁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建设。内蒙古地处我国北方,横跨三北,区域辽阔,干旱少雨,素有“十年九旱”之说。自东向西跨越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被誉为我国的北方生态屏障,干旱一直是农牧业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气候变化包括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和粮食输出省份,同时也是全国干旱灾害发生最频繁的省份之一,旱涝成为制约我区粮食减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干旱灾害严重地威胁着我区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成为制约我区农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各级决策部门较为关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顾润源.内蒙古自治区天气预报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

[2] 马柱国,符淙斌,谢力,等.土壤湿度和气候变化关系研究中的某些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563-566.

[3] 赵英时.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