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宇 李鸿博

摘要:水稻是滁州市南谯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水稻制种栽培的过程中,应当对相关的技术要点加以了解和掌握,在保证水稻高产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下,提升水稻的整体品质。本文从播种、苗床与栽前管理、大田移栽、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要点展开分析论述。

关键词: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南谯区隶属于安徽省滁州市,农业是当地的主要产业之一,粮食播种面积比较大,其中以水稻的种植居多。为提高水稻的品质,并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应当对优质水稻制种栽培技术要点加以了解和掌握,并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合理运用。

1 水稻播种技术

1.1 播前准备

(1)苗床。南谯地区在开展优质水稻栽培播种前,要对苗床合理选择。具体要点如下:以土壤熟化程度高且肥沃、土质疏松、虫害和草害少的旱地或是菜园地作首选的苗床地块。

(2)耕耙。为给水稻播种创造有利条件,应在苗床选好后,于前茬收获完毕时,对苗床全面翻耕,并在翌年播种前30d左右,对苗床再次深翻。耙平后,用浓度70%的敌克松兑水后向苗床喷施,以此来达到全面消毒的效果。

(3)培肥。对苗床培肥,提高肥力,基肥可以选择尿素、氯化钾、过磷酸钙、充分腐熟的粪肥等,用量依次为20~33.5kg/667m2、26.5~33.5kg/667m2、6.5~10kg/667m2、13.5kg/667m2[1]。

(4)作畦。为使苗床内的水能够顺利排出,应按照地块大小确定其长度,作畦的长度控制在50m左右,不宜过长;畦宽以1.4~1.5m为宜,给两侧喷药及除草提供便利条件,畦面要压实。

1.2 稻种处理

开展水稻苗床播种前,为避免混杂的情况发生,要对父本和母本分开处理,不同的水稻品种处理时间有所差别,具体的处理过程如下:

(1)种子晾晒。选好稻种后,在晴朗的天气铺平晾晒,时间以48h左右为宜。晾晒期间,要经常翻动,使稻种的干燥度保持一致。通过晾晒,除了能够起到杀灭细菌的效果之外,还能使稻种的发芽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2)筛选。晾晒好的种子放入到盛有清水的容器内,将漂浮在水面上的秕粒清除,随后从容器中取出下沉的饱满稻种。

(3)浸种。挑选好的稻种要浸种消毒,具体做法如下:将稻种置于清水内浸泡,时间以12h为宜,捞出后,放入由强氯精配制而成的300倍液中继续浸泡,时间不少于24h,取出后用清水将稻种表面的药液冲洗干净,再次浸入清水内,直至稻种吸水饱和为止。

(4)催芽。在50℃左右的温水中对稻种浸泡催芽,时间以30min左右为宜,取出后置于草堆内保温,通常在16h后稻种会破胸露白,此时向稻种表面淋水降温,使其在25℃的温度下发芽。为进一步增强幼芽适应苗床的能力,可在芽长达到2.0mm时,在室内将稻种摊开炼芽。

1.3 播种

(1)播期。稻种处理好以后,当室外的气温稳定在6℃以上时,便可播种。在对播种时间确定时,应当充分考虑以下因素:气候、土壤肥力、品种等。

(2)播种方法。水稻播种前,要先为苗床浇水,使床土达到一定的湿润度,随后将适量的稻种均匀撒布于苗床内。为避免稻种受到地下害虫的影响,可选用浓度0.1%的溴氰菊酯溶液,对苗床喷施。播种后,在稻种上覆土,并洒水,选择疏松、肥沃且与苗床类型相同的土,控制好用量,厚度以5.0~10mm为宜。覆土后,用清水将土喷湿。为避免稻种生长发育期间受到苗床内杂草的危害,可以用浓度42%的丁草胺与恶草灵合剂,兑水后,对畦面喷雾。随后在苗床上铺膜,四角用土块压实,防止被风掀开。

2 苗床与栽前管理

2.1 苗床管理

水稻从播种期开始到1.5叶期这个时间段,要对苗床管理予以高度重视,可将重点放在苗床的保温与保湿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苗床的温湿度达到要求,以此来促进苗齐苗壮;1.5叶期到2.5叶期是立枯病高发的阶段,应选用适宜的药剂对该病加以防治,可以用浓度70%的敌克松1000倍液进行预防,能防止苗叶出现枯黄或是枯死的情况。

2.2 栽前管理

水稻秧苗移栽前,如果出现在早晨和夜间时床土干燥、表面无水珠或是中午时分苗叶打卷的现象,则可在上午或是夜间浇一次水,将30mm以内的表层土浇湿即可。若是土壤有轻微的板结现象,或是秧床不够肥沃,则每次浇水应当浇透。通常情况下,早育秧的水稻在苗床期时,不需要施肥,覆膜揭开后,苗床出现脱肥的现象时,可以用硫酸铵溶液喷施。需要注意的是,喷完硫酸铵溶液后,应当用清水冲洗,以防烧苗。

3 大田移栽

3.1 选择大田

由水稻的生长习性可知,其喜光。因此,在大田的选择时,要以光照充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便于排灌且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块用于制种,并且应当将制种田与其他的地块隔开。如果用于制种田的地块风力较小,则100m的范围内不宜种植其他的水稻品种,只能种植父本;若是用于制种田的地块风力较大,则200m范围内,不能种植其他品种的水稻。

3.2 整地与施基肥

滁州南谯地区在水稻栽培期间,大田翻耕的时间为春季末,由于夏季即将到来,雨水开始增多,从而使得大部分稻田都比较湿润,只需要直接翻耕,将土壤与基肥搅拌均匀即可。基肥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作为首选,也可使用饼肥,化肥适量。大田翻耕完毕后,可在水稻秧苗移栽前2d,于土壤表层撒施尿素,灌浅水后耙平。

3.3 移栽

在水稻秧苗移栽的过程中,为提高成活率,应当选择父本6~7叶、母本秧龄为15d左右的壮秧。

(1)行比。在滁州南谯地区,水稻秧苗制种时常用的行比形式有单行、假双行、大双行等。其中单行形式为每厢栽1行父本,两边栽母本,与父本的间距控制在25cm左右;假双行每厢栽2行父本,间距控制在15~20cm之间,与两边母本的间距和单行相同;大双行每厢栽2行父本,间距控制在35~40cm之间,这个宽度能够满足秧田管理对走道的要求[2]。不同的水稻品种,株距有所差别,应按实际情况而定。

(2)密度。水稻秧苗较高、生育期长的组合,可采取稀植的方法;若是秧苗不高、生育期短的组合,则可适当密植,其中父本的株行距可以控制在15~20cm和35~40cm之间;母本的株行距则可控制在10~15cm和15~20cm之间。

(3)移栽要点。水稻制种田插秧时,应当遵循直、稳、匀、浅的原则,父本与母本的插秧深度有所差别,前者以3.0cm为宜,最深不宜超过3.3cm;后者以1.5cm为宜,最深不宜超过1.8cm。

4 田间管理

4.1 水肥管理

水稻抽穗之后,应按照天气及长势,确定是否向大田内施放粒肥。当苗叶的颜色呈现偏黄时,可在晴天,选用磷酸二氢钾及尿素,用量控制在3.0kg/hm2和7.5kg/hm2,兑水750kg,对叶面进行喷施,若是期间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则不得喷施。水稻秧苗在抽穗开花期时,对水分的需求量比较大,所以田间要保持浅水层,满足秧苗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

为促进水稻秧苗生长,可以科学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等。通过喷施赤霉素能够加快母本穗茎的生长速度,并且有助于授粉,颖花的角度也会随之增大,水稻穗粒的外露率显着提升。赤霉素的使用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父本与母本花期相遇,另一种是花期不遇。

(1)相遇。当水稻秧苗的父本与母本花期相遇时,可在母本抽穗率达到10左右后,用赤霉素对父本和母本同时喷施,用量控制在30g/hm2;当母本的抽穗率达到20%~30%后,用赤霉素喷施母本,用量控制在120g/hm2;当母本的抽穗率达到50%以上后,可用赤霉素同时喷施父本和母本,用量控制在75g/hm2。喷施的最佳时间为每天上午露水干透后,或是下午4点以后。

(2)不遇。当水稻秧苗的父本与母本不遇时,如果父本比母本提前抽穗天,则可在母本抽穗率达到5%时,用赤霉素喷母本;当母本的抽穗率达到20%~30%后,用赤霉素对母本和父本同时喷施。

4.3 割叶

当水稻秧苗进入生长发育阶段后,过大的叶片会导致田间的荫蔽,并且湿度也会随之增大,严重时甚至会对花粉的传播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要将秧苗上的部分叶片割除。当母本抽穗率达到20%~30%,父本抽穗率达到25%~40%后,剑叶的长度达到25cm以上,可采取轻割叶的方式,对叶片加以处理。经过割叶处理后的父本秧苗留叶长度控制在10~17cm左右,母本秧苗的留叶长度控制在20~22cm左右。对于剑叶长度在25cm以下的秧苗,无需割叶,需要注意的是,当秧苗的长势旺盛时,且父本与母本之间的行比较大时,可适当缩短留叶的长度。

4.4 授粉

竹竿本身具有较大的弹性,通过人为手动的方式推动稻穗,能够使花粉分散得更高、更远,并且散落得更加均匀,不会对稻穗的本体造成损伤。所以水稻在制种期间,会以竹竿赶粉。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当母本进入盛花期后,便可开始人工授粉,每间隔30min左右,用竹竿赶粉一次,直至父本上仅有少量的花粉后停止。为在原本的基础上提高水稻植株的授粉效果,进一步延长父本的授粉时间,可于下午母本闭颖后,但仍然有柱头外露时,继续赶粉,待父本上的花粉没有时终止。每天的赶粉次数控制在3~4次左右,阴天时,可轻赶或是慢赶,当上午降雨,午后转晴时,应在晴天期间快速赶粉。

4.5 收获

在母本赶粉完毕的20d左右,可选择晴好的天气收割,实际操作时,要先收父本,再收母本,配备相应的工具。晒干的稻种打好标签后,装袋入库后备用。

5 常见病虫害防治

安徽滁州优质水稻栽培过程中,病虫害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较大,为此,要针对常见的病虫害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予以防治。当地优质水稻的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稻曲病等,虫害有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

5.1 病害防治

(1)稻瘟病的防治。以抗病品种作为首选,并实行轮作,增强水稻的抗病性;做好水肥管理工作,将有机肥与化肥联合使用,控制好氮磷钾肥的比例,避免氮肥的用量过大。可在水稻进入返青后,应采取浅水勤灌的方式;加大田间检查力度,尤其是优质稻等易感染稻瘟病的品种,发现苗瘟或是叶瘟后,要选择适宜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避免病菌大范围扩散。当水稻叶瘟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应当在穗期预防穗颈瘟。对于稻瘟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以下几种:浓度40%的富士一号、浓度75%的丰登等,药剂应当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同时,要控制好用量,以免形成药害,影响水稻的品质。

(2)稻曲病的防治。优质水稻制种栽培过程中,应当重视稻曲病的防治,具体措施如下: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稻种健康、无病,适时移栽,合理密植,加强水肥管理,定期检查田间湿度,当湿度过高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置,施肥期间避免氮肥施用量过大;水稻秧苗生长期间,要加大巡查力度,发现病穗或是病粒及时摘除,并在适宜季节,对土壤深耕整地,将稻曲病的菌核,从土壤表层埋入到地下,这样能减少菌源;选择适宜的化学药剂防治,用药时,应当掌握时间,穗期时,可将防治时间选择在破口初期阶段;稻曲病应当以预防为主,当环境湿度增大后,可用井冈霉素防治。因该病害多出现在水稻生长发育的后期阶段,所以用药时必须保证安全,防止产生药害,影响水稻的品质。

5.2 虫害防治

(1)二化螟的防治。二化螟对水稻的危害较大。因此,要对其防治予以重视。为达到预期中的防治效果,可采取农业与化学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在农业栽培方面,要对稻草妥善处理,以此来减少潜藏于其中越冬的幼虫,降低虫口基数。水稻机械化收割完毕后,应当将完整的稻草及时运出田间处理。以灌水的方式灭杀虫蛹,在第一代二化螟蛾始盛期前,与翻耕时,向大田内灌水,灭杀土中越冬的幼虫和虫蛹。二化螟具有趋茂性的特点,故此要处理好制种栽培密度与虫害间的关系,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减轻二化螟的发生,提高水稻品质;化学药剂在防治水稻二化螟方面的效果比较显着,主要合理选择适宜的药剂,便可达到预期中的防治效果。可选用浓度1.8%的阿维菌素乳油,用量控制在1500ml/hm2,兑水700kg,喷施防治,或是用浓度48%的毒死蜱乳油,用量控制在1200~1500ml/hm2之间。

(2)稻纵卷叶螟的防治。针对该虫害,可以采用与二化螟相同的农业防治手段。化学防治时,以如下药剂作为首选:氰氟虫腙、茚虫威以及阿维·氯苯酰等,控制好浓度与用量,以提高防治效果[3]。

6 结论

综上所述,水稻种植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工作,尤其是要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实现提高品质的目标。滁州市南谯区在水稻生产中,始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通过水稻制种栽培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水稻的整体品质,年产量也随之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马林.对水稻栽培理论及技术体系的探讨[J].种子科技,2019(18):47.

[2] 刘建萍,张心怡,唐斌.优质高产水稻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南方农机,2019(19):74.

[3] 李方等.寿县瓦埠镇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及绿色防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0(24):80-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