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燕

摘要:基层农业技术(简称农技)的推广水平会影响应用成效,要想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需重视农技推广,由此践行科技兴农战略目标。本文简要分析了基层农技推广与应用的现实意义,切实围绕现有问题明确优化思路,经由完善推广队伍建设方案、设立农技推广专用基金、立足市场创新推广方式、加强新型农民扶持培养等对策的落实,确保我国基层农技获得理想成果,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新型农民;无公害产品

据相关统计:2021年我国农耕机械化率已突破72%,小麦耕种收机械化率高达95%,粮食总产量6828.5万亿kg,同比增产133.5亿kg。在1.2786亿hm2农田面积内,要想保持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状态,应立足于基层农技,从现代化技术应用层面,出具完善的技术推广改进计划,以求在高强度农技推广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得以持续提升,为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给予新指引。

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现实意义

农业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早在《天工开物》中就曾有过丰富的农业技术应用记载,如“当春小麦,大麦青青之时,耕杀田中蒸罨土性,秋收稻谷必加倍也。”,以生态施肥技术可达到增产目的。结合古籍体现的“顺天时”、“物宜地宜”农业发展思想,表明基层农业技术具有时代性特征。而依据时代背景,对合乎时宜的基层农技予以推广与应用,本身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1 提升农业生产持稳性

根据相关研究:在农业耕种作业中,除了需要依靠人力外,还可借助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面对我国广泛的农田,很容易因农技水平、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出现减产降质后果,严重危及民生安全。而且受地域条件、文化程度的影响,无法保证偏远地带的农民及时接触先进农业技术知识。而经过基层农技推广与应用,能充分增加基层农技知识了解度,扩大基层农技应用范围,保证我国基层农民在农业耕种活动中得到有效指导,为我国粮食收成水平的持稳提高提供可靠保障。

1.2 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

在现代化发展中,农业生产将在基层农技推广与应用中加快现代化建设速度,以贴合时代背景的新农技提高农业领域整体科技水平。如往日农技推广成果造就了大棚种植技术的广泛应用,而随着对新农技(无土栽培技术、立柱式栽培技术、墙体栽培技术等)的积极推广,能够促使基层农民将农作物栽培重心转移到新农技方面。因新农技拥有更显着的优势,经过推广与应用后,可改善当前农业栽培现状,进而为农民提供全新的技术指引。如应用立柱式栽培技术栽植草莓等植物,可实现无公害生产,从而带领农业领域趋于绿色栽培方向转变[1]。

1.3 深化农业与科技关系

在推广基层农技期间,能实现农业与科技关系的紧密结合。以往农作物种植活动多以人力耕种为主,而今在播种、施肥、灌溉以及收获环节,均可应用高新技术,如无人机技术等,这就导致科技在农业领域的作用逐渐强化。基层农技的推广与应用可促使农民在农作物收耕,以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也能产生节约人力成本的效果,由此表明,在农业与科技关系调控方面亦有显着价值。

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现状问题

2.1 人才流失率高

就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成果展开分析,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不足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人才保障不足。在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时,需要农业综合服务站安排相关人员开设推广活动。而当下不但无法保证人才存留率,而且还因激励效能薄弱、推广人员缺少晋升空间,难以得到充分指导,在此背景下组建的推广队伍,将很难在基层农技推广过程中深入履行岗位职责。根据对某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推广人员实际情况的调查,其中工作年限超过五年的占比率相对较高,但普遍年龄较大,在岗位晋升部分,无法为其提供更多机会,且仅有37.5的人员对岗位福利、工作条件表示满意,长此以往势必对基层农技推广带来阻碍。对此,应从人才流失风险层面予以优化。

2.2 资金投入度低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项目经费多用于推广人员培训、建设农技示范基地等诸多事务中。一旦缺少充足的资金保障,将需要推广人员自行垫付各种推广支出费用,一是会加剧工作负担;二是降低农民支持度。资金不到位或低投入都会限制基层农技推广进度。由此可见:资金力量不容小觑。

2.3 市场把控力弱

基层农技的推广与应用,最重要的是帮助农民增收、增加农作物产量、实现高效生产。而在推广基层农技时,除了考虑农民的接受度外,还要分析当前推广的基层农技是否与市场环境相契合,即应用基层农技后收获的农作物是否具有市场需求前景。而当下在具体推广阶段,推广人员的市场把控力相对薄弱,未能深入掌握市场运营规律,进而无法获得满意的推广与应用成果[2]。

2.4 农民配合度低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14亿人口中农民占有6亿多(2020年),而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对象以农民为主,若在农民群体中难以得到积极配合,将无法达到预期推广效果。而就其推广目的展开分析,并非单纯传递农技知识,转变农民固有务农观念,更关键的是提高农技应用率。然而,在推广活动中,受文化水平、信任度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民认为农技的应用在产量以及安全性上缺少保障,从而不愿配合推广人员使用农技。随着不配合人员数量的增加,将形成区域化排斥现象,在推广时应注重农民积极性的调动,使之主动配合推广人员完成农技应用任务。

针对上述现状难题,农业综合服务机构以及其他职能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工作条件,以期经过优化后,基层农技推广与应用服务质量有所提升,整体推广水平得以提高,为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活力。

3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优化对策

3.1 完善推广队伍建设方案

基层农技推广事务需要先行从组织结构方面,对推广队伍的建设予以完善,相关负责人在分配推广资源时,应制定科学的队伍建设方案,而后在方案细则落实中,顺利打造集责任使命感强,能够“各显其能”优秀推广人才于一体的推广队伍。关于推广队伍建设方案的有效优化,应从以下两个部分着手:

第一,应用激励策略,部分推广人员在下乡向农民推广农技时,常持有一种敷衍态度。为深化推广人员的岗位职能,各机构应采取适合的激励策略,纠正推广人员的不正思想,使之主动完成推广任务。比如可以推行“科技服务绩效评价机制”,以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督促推广人员提高绩效水平,也能创造良性竞争环境。好比以“农民指导人数”、“农民培训分析场次”、“农技难题解决数量”、“农业生产成本降幅”绩效指标,为推广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评估,也可以联合农场、农产品加工厂等机构,共同举办“农技推广表彰会”等活动,自此在激励策略实施中培育基层服务意识[3]。

第二,增加研修机会,推广人员常因晋升空间小、工作内容繁重而削弱工作热情。而今可为其安排各种外出研修活动,既能在研修中增长见识,积累实践经验,又能改善推广人员的工作荣誉感与满足感。如借鉴南京市研修活动开展经验,于2021年专门在南京浦口开办“优秀稻米高级研修班”,通过在农业技术推广站、市植保质检站等组织遴选优秀推广人才,促使当地农技推广人员经过研修后更加热爱自身岗位。各组织应合理分配研修名额,引领推广人员珍惜每一次研修机会,必要时可进行跨区域研修培训,继而在更多研修机会的刺激下,激发推广人员的进取意识。

3.2 设立农技推广专用基金

基层农技的推广与应用,还应当为其设立专用基金,保证推广人员在充足的资金保障下有序开设丰富的推广活动。一般情况下,农技推广基金多由国家财政或者地方政府统一拨款,且该款项只用于农技推广工作。

如山东省现如今已开发14个现代高效产业基金,用于为农业技术项目提供扶持资金。其中针对调味蔬菜、冬枣等农业产品开设了三个基金项目,调拨1550万元经费,用于助力当地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尤其是尾菜生产技术,以湿解绿色腐殖化技术、生物转化固氮技术,对本土农业产品提供有利的生产加工条件。此外,从2020年到如今,山东省已连续多年对烟台苹果、寿光蔬菜等本土特色农业产品开展集群扶持工作,且针对每个集群专门拨款1亿元。经过专用基金项目数量的增加,农技推广工作也将取得显着成就。此外,在弥补专用基金在大规模基层农技推广项目上的投入不足问题,还可借助“基层农技推广补助方案”,直接为推广人员发放补助。在得到补助后推广人员可以在经费充足的基础上,强化基层农技推广资本[4]。

在设立专用基金后,也要结合相关规定确定基金总额及其适用范围。如基层农技推广基金多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新型农技示范推广、农技装置配备改革等环节予以使用,要求为农业技术相关经费在10万元以内,整体补助率应低于70%,由此在标准化基金管理条件下,提升专用基金投用规范性。

3.3 立足市场创新推广方式

基层农技推广在得到“人”、“财”两个方面的优化后,推广人员还要加强对市场动态的监管,无论是推广内容还是推广方式,都要立足市场机制,遵循市场规律,否则将削弱基层农技实践价值,造成应用新型农技后的农业生产结果脱离既定目标。首先,推广人员应就农业市场农产品需求量、农产品品质要求展开调研,基于“无公害农业发展战略”的落实背景,市场上对“无公害蔬菜”、“无公害食用菌”等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热度逐渐上涨,这就导致推广人员在推广新型农技时,应当以无公害农产品农业技术为推广重心。一方面,在此技术导向下,可以保证农民借助所栽培的农作物打开无公害农产品市场销路。另一方面,在满足市场需求之上可以为农民带来丰厚收益,农业生产质量也将逐步提升,继而在某种程度上赢得农民信任,便于推广人员更顺利开设下一次基层农技推广活动。而且还可以加强适用于基层服务场景的技术指导,如针对“再生稻专用收获”、“谷物智能低损”、“大豆高质量智能免耕精量播种”等农业技术,需在其种植期间为其讲解新技术应用要点。推广人员在以“互联网推广”、“示范基地推广”等诸多推广手段履行基层农技推广职责时,应需不断增强个人市场观察敏锐度。

如在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市场环境下,推广人员应以农业生态环境为根本,推广与市场主导方向相一致的基层农业技术,如“东北黑土地保育技术”、“高寒地区玉米秸秆快速腐熟技术”、“玉米轮作消除土壤除草剂残留技术”等,这些以新时代生态环保理念相匹配的基层农业技术,在实际推广中,也将得到市场主体的大力认可。其中应用基层农技成功收获的“无残留玉米作物”以及“易腐熟玉米秸秆”等农业产品相比较更有市场开发潜力。推广人员应当始终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为农民推广更适合的基层农技[5]。

3.4 加强新型农民扶持培养

因农民在农业耕种活动中的收益无法支撑家庭收支平衡,造成更多农民开始选择外出务工等谋生渠道,促使大量耕地被转让或者直接出现闲置状况。随着耕地长期不耕作农作物,其土壤肥沃度以及当地农业生产水平都会逐渐下降,造成推广人员在向农民推广农业技术时,无法得到配合与支持,且推广人员的服务对象较为分散。对此,为了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可以积极加强新型农民的扶持与培养,使原本只负责凭借经验法耕种农田的农民,转而向“技能型人才”转变,且新型农民身份的变化还能带动周边农民密切关注农业技术进展。考虑到农民对邻居以及同为农民身份的人员信任度更高,故此推广人员可将新型农民转化为基层农技辅助推广人员,使之游走在基层,向推广人员反馈农民真实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开展推广工作。

如山东省在2022年专门开设了“滨州粮油扩种班”,共有百余名农民参与此次培训,致力于以新农业技术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并期待在参训后提高个人技能水平。此外,根据相关调查,自山东省颁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后,其中高素质农民培养数量已突破3.9万人,且有5000人为省级示范培训者,专以大豆、玉米、小麦以及花生等本土高产粮油作物生产技术为培训重点,促使当地在新型农民群体的辅助下,粮油作物生产力得以有效提升。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应以此类新型农民为依托,凭借在农民群体中的影响力,加大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基层农业发展科技水平。

4 结论

综上所述,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要想取得满意的农业经济建设成果,应充分结合现有不足,找准优化方向,从推广队伍建设方案、农技推广专用基金、市场创新推广方式、新型农民扶持培养等方面着手,保证在高水准农技推广过程中,基层农民能在农技指导下,获得高产优质农业生产成果,就此彰显农技应用价值,推动我国农业领域现代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景文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22):1-4.

[2] 蒙天福.环江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22,16(18):24-26.

[3] 许全德.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创新对策[J].南方农业,2022,16(14):133-135.

[4] 梁雪,夏文月,龚亚军.长丰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南方农业,2022,16(13):18-20.

[5] 谢开云,周春芳,莫耀宗,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措施探究[J].南方农业,2019,13(17):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