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静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回顾乡村发展的历史过程,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由过去的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到现在展开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历史阶段,需要发挥社会更多力量凝聚起实现乡村振兴的合力,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党和国家育才的关键课程,理应基于乡村发展的实际来完善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高校思政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其提供建设的人才支撑、精神动力和发展保障,由此也显示出思政教育和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1 思政育才作用提供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课程,思政教师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可靠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乡村振兴到了全面振兴的阶段,大学生人才应该担负起建设乡村的重任。第一,思政课堂中融合当代乡村案例培养知农型人才。思政课在课堂讲授中经常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理论解释,并通过此方法以期达到学生的真懂真信真践行。高校的学生因为基本一直处于学校学习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真切体会和实践,因此作为公共基础课的思政课教师,通过在课堂中讲授实际案例来对学生进行一定引导是必要的,佘旭玮在《思政课堂中的乡村振兴鲜活案例分析》中指出:“让思政课堂‘沾点泥土’,打造‘接地气的思政课’[1]。”可以针对乡村振兴的推行情况和具体典型案例,尤其是选取本地的农村建设实际,更能生动诠释当地乡村振兴现状并深入学生生活实际,讲好发展的故事本身并升华理论的相关内容,在探索讲好中国故事与讲好本地故事相结合的情况下,促进在校大学生了解农村、并根植农村的热情,引导他们在最朴实的中国乡村大地上发挥自身价值。思政课堂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重要目的,当代大学生还存在不了解农村或了解却不爱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情况,就这种现状而言给思政课带来很大挑战,同时也为思政课提升学生素养提供了教育方向,在发挥思政育人知农爱农价值导向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这也将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了解广袤农村和爱上农村事业的人才基础。第二,思政教育对接学生专业培养职业型人才。思政教育不仅是通识知识的关键课程,更是指引具有专业知识的学生进行未来事业选择的重要课程。大学是一个分专业来培养学生的场所,每位学生都拥有着未来所从事领域的理论基础,乡村振兴中包含着众多方面的建设,以产业振兴为例,要搞清楚乡村现有什幺产业和特色产业、如何促进现有产业及特色产业的发展、怎样挖掘和创新当地具有潜力的产业等等,这些都需要各方面人才来助力,比如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提出乡村未来发展的方向,使得产业能够办得下来并可持续稳定下去,让产业发展为乡村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学生有着更为明确的专业性特点,就是通过思政教育激发广大农业院校学生毕业从事乡村发展的工作中,让农村的事由专业的人干,让乡村能够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当然高职院校更是肩负着培养具有技术技能人才的特殊责任,尤其是立足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点,将思政教育和专业结合起来,在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特色基础上也满足了思政课培育职业型人才的应有作用,提高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特点,这也不失为乡村振兴培养职业型新农人的创新思路。在当前乡村振兴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实却面临只有少数大学生从事乡村发展,因此通过思政全方面育人的特点鼓励更多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投入农村中去,也是该课程特点的应有之义。第三,思政教育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实干型人才。乡村振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一环,国家针对乡村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与措施,这些政策的落实最终都要靠人的实干才能最终见效,思政教育作为一门理论讲授的课程,也可以通过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中,将相关理论政策与实践贯穿起来,真正将书本上的理论者转变为实践中的实干家,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基于思政教育的特点与教育目标,从实践角度培养人才,大学生有着无限的朝气与想法,通过社会实践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施展才干,从而培养出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兼备的人才。陈昀岚在《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自觉探究》中认为:“数量充足和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是当前农村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基本保障[2]。”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但是在乡村振兴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前提下,需要一批具备创新思维和实干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参与进来。在当下发展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在提供理论讲授之外,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由于思政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综合素养,鼓励学生深入农村开展服务来实现更近距离的接触,从而加深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实际认知。此外,思政教育还可以加强与学校的联系沟通,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实践机会,从关注社会关切问题入手,支持大学生回乡发展事业,帮助贫困地区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激发学生大众创业的意识,可以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让大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引导在校期间培养爱农的意识和实践的本领,毕业后让有志于乡村振兴的青年投入乡村建设,做勇敢的实干家。通过社会实践给大学生更多学习锻炼的机会,让更多人关注乡村并进行耕耘,到乡村中书写自己的青春故事并为自己的未来带来更多启发。

2 思政引领思想契合乡村振兴精神需要

高校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核心素养上发挥着关键作用,而这种德育和新风正是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神所需。这主要体现在农民及建设者对乡村发展的思想智力等方面的支持,第一,高校思政教育在切入乡村振兴中提高了农民思想政治水平。回顾脱贫攻坚的历程,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农村,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重视对乡村的物质帮扶,更重要的还是帮助贫困人口提“志”和增“智”,让更多的人民掌握富口袋的方法并增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生动力,实践证明“等要靠”的落后心理不符合乡村的脱贫目的,必须依靠农村人民主体完成扶贫大工程。现在的乡村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进一步发展,需要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激发农民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坚定信心和勇气。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具备专业的理论基础并承担着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的关键角色,通过校农合作的方式来深入农村群众中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并结合农民实际情况做好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宣传工作,这将会极大促进农民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第二,高校思政教育唤醒了农村大学生的“三农情怀”。高校思政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培育,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农村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对农村面貌和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重视和动员农村大学生回乡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这就需要唤醒农村大学生的知农爱农情怀。通过思政教育激发农村大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结合我国城乡建设发展现状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大政方针及惠农政策,激发作为新时代青年回乡建设的热情与使命意识。思政课作为大学必修课,可以利用“返家乡”的社会实践主题,鼓励学生通过融入家乡的各方面服务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学生认识家乡、体会家乡与建设家乡的动力,从而实现乡村振兴与返乡青年的双向奔赴。第三,高校思政教育丰富了乡村的文化领域建设。文化不仅是国家民族之魂,更是乡村振兴的发展之基,面对当代农村发展的更高质量要求,文化建设越来成为乡村发展的着力点,当下呈现在大众面前的乡村文化越来多样,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方面,乡村文化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时缺乏判断力,思政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受教育者提升辨别假恶丑的能力,通过宣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从而阻止不良风气对乡村这块净土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智能化时代的发展,乡村百姓在接触网络短视频中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就会错误地跟风模仿,这不仅不利于提升生活体验的幸福感还会进一步破坏乡风乡貌,通过思政的正向引导及时匡正乡村人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乡村文化中保留着封建陋习导致文化内涵缺乏,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乡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精神文化领域还需要深度挖掘和激发,比如村之间形成的不良攀比,一些歪风邪气更是败坏了村容村貌,高价彩礼“娶不起”、人情礼品“送不起”、高额丧葬“死不起”等严重影响乡风文明的建设,一些人由于长期形成的懒散心理和封建意识,不想着从实干中获得回报,而是幻想天上掉馅饼或从封建迷信中寻求安慰,思政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指导,引导乡村群众树立文明新风,践行劳动和奋斗最光荣的精神,弘扬淳朴民风,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乡村实际相结合,提升乡村文化的内涵式发展。还可以通过丰富日常文化生活来提升农民的欣赏水平,近年来“村晚”以别样的形式日益提振村民的获得感和归属感,“村晚”主题讴歌新时代、传播乡村新风尚,加强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建设,也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乡村精神风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思政教育必将在其中能够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3 思政教育改革迎合乡村振兴发展需求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改革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3]。”因此立足乡村资源来开展思政教育成为乡村振兴推进的内在要求。在实际推行中,高校已经认识到思政教育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近年来不断探索协同育人的创新机制,鼓励思政课教师走进田间地头加强思政课育人效果,将思政理论更好地与乡村实践结合起来。第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为乡村振兴提供直接有效的方法。教师可根据当地实际组织学生走进农村,通过改变传统的课堂空间帮助学生真切感受理论的含义,这不仅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而且也为乡村建设建言献策。当前乡村正处于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以后,我们也经历了新冠疫情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如何巩固好我们的脱贫成果与高质量推进农村进一步发展,实际上也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挑战,学生通过实践课堂中真体验、真感受,结合村民的体会与教师的引导,在深度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进一步释放教育的实际功能。第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这主要表现为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的合作,随着思政教育的深度改革,沉浸式、场景化的课堂体验形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较多高校已经拥有了丰富多样的实践基地,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作为思政课的独特育人作用,与实际场地结合起来更能达到课程的入脑入心效果,比如乡村的现场教学基地、特色田园展览馆等等,利用思政课堂的平台将本地的乡村特色进行展现,从而形成了固定且长期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扩大乡村本身知名度的同时引来投资效益,这将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第三,思政课实践教学为乡村振兴带来优质服务。大学生在乡村展开社会实践,是直接将自身所学服务于乡村建设,比如针对乡村展开的党的新理论新理念宣讲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在课上所学及自主了解基础上,到乡村进行主题宣讲,给村民带来新知丰富人文情怀。大学生还可以利用每年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投入农村建设,在调查的基础上解决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等困难,无论是通过利用专业规划乡村发展,还是透过自身实际帮助村民做力所能及的小事,都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发展准备。

立足于中国广阔天地办好事情,乡村振兴和高校思政教育有着紧密联系,在人才支撑、精神动力和发展保障上是内在统一的,在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与发展还是乡村振兴的全面建设与推进,都需要寻求整合多种资源以达到目的,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当下阶段,进一步寻找高校思政教育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路径是取得发展的长远性战略规划,只有在深刻把握思政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乡村振兴的时代必然,才能正确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从而在正确认识两者的内在逻辑统一下,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