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时代下的智慧校园建设需要高素质的智慧教师。文章通过对区域内小学美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线上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当今小学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线上、线下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线上教学;提升策略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文件中明确提出: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国家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的应用,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笔者专门对区域内小学美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进行研究,从而对教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制定了相关提升策略。

一、转变观念,树立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理念

信息技术素养能帮助美术教师们开阔视野、接收最前沿、最时尚的艺术讯息,促进自身的成长。所以需要更新区域内小学美术教师的观念,充分认识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素养对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性。通过线上教学实践,教师们深刻体会到面对信息时代的知识老化和本领恐慌,教师需要在知识技能、情感认同、道德意志、行动能力等方面协同展开,努力拥抱数据变革和创新。

二、加强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素养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对小学美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必须有的放矢,针对学科的独特性开设诸如图形图像软件、音频软件及视频软件的培训,再者,在培训内容和软件学习的选择上,既能减轻教师日常工作负担、又能提升劳动创造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技术。针对此次线上教学教师们的普遍需求,笔者组织区内擅长视频制作剪辑的老师为全区老师给予技术的指导和培训,通过面向群体、点对点技术指导等方式,区域内大部分教师能利用视频软件录制剪辑微课。视导过程中发现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例如Photoshop软件、procreate APP在课堂示范和学生作业评价修改中等先进技术,及时对老师们进行这两个软件的推广和培训,让老师们能积极将先进技术运用到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三、丰富学科的研修形式,推动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资源的开发,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构建区域美术课程资源库平台,推动在线开放资源平台建设和移动教育应用软件研发,实现资源共享。利用本次线上教学的契机,前期专门成立学科教学骨干小组,统一规划对教材中的备课资源、教学设计、视频、图片、微课、美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分享给全区美术教师,给最初的线上教学予以资源保障;中期积极鼓励各学校教师依托学科优势专业和项目自行开发微课程、微资源、微视频,教由教研会评审修改后并集中上传至资源库,为此教师们的资源制作和整合能力大幅度提高,至今,在全区教师的努力下,资源库建设的成果见效,共享教学设计、微课、微视频、美篇等200余件。要继续延续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满足教师们地对教学资源的需求。

(二)课例研习,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发挥中心组教师和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线上教学期件组织两次以上全员参与的信息化课堂听课和评课活动,并将每次活动的课例、资料和活动反思总结及时发布,供全体教师参考借鉴;与区信息技术中心联合组织教师进行信息化教研,请区内信息技术部门的专家给教师们开展了线上教学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讲座,利用专业技术部门相关技术支持才会让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越来越扎实,与学科融合的教学之路越走越宽;下一步打算建设网络教学新模式,走出去引进来,与兄弟区、市、省开展联合网络教研活动,实现异地上课和点评,分享教学创新成果和典型经验,取长补短、协作推进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提倡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建设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引领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制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规范,明确网络学习空间的定义与内涵、目标与流程、功能与管理。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地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应用。区域内美术教师对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还比较陌生,建立信息组专门对网络学习空间的宣传,指导教师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争取在一年内有50%的教师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

四、聚焦理论研究,提升科研能力

新型的美术课堂会有许多新问题,需要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解决。教研会科研组具体负责组织教师参与到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应用、融合等课题开发和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以研促教。目前已有教师对线上教学进行总结并有成果,有三位教师在全区的经验交流会上发言,有一位教师的论文得以发表。

利用线上教学的契机提升小学美术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是个系统工程,通过分析教师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等几个层面的努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期待实现信息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金志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11):120-121.

[2]韩兵兵.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课程整合初探[J].名师在线,2019(15):54-55.

作者简介:董烁,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