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春雨

摘要:导演在进行二度创作之前,首要对剧本进行分析,如何解读剧本,就需要对剧本整体的思想立意、人物形象、事实事件、风格体裁等内容有充分的分析和判断,这样,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导演构思的工作。同时,为了能够保持演出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导演也必须要对于剧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确立一个总体的思想立意。所以,作者力求通过自己的认识,梳理理论的基础上,论述导演在二度创作中解读剧本的方法。

关键词:剧本分析;导演解读;二度创作;导演构思

导演对剧本进行解读是指导演在进行演出创作时,对剧本进行研究、分析、理解和认识的阶段及过程。导演需要将作家剧本的文学形象转变为二度创作中的舞台形象,因而导演需要通过剧本分析,准确掌握剧本所表达的思想、人物形象、体裁、风格、剧本结构等内容,导演构思和艺术处理才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对于剧本的解读是导演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和步骤,是形成导演构思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于导演如何进行现实主义剧本解读的研究,找到剧本解读的作用和意义,并最终得出如何通过对剧本的解读,形成导演构思的基础。

一、剧本解读的意义和作用

(一)对剧本的解读和分析是形成导演构思的基础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作为演剧艺术再创造的先置条件,在导演的二度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学剧本作为文学中的一种,供人阅读,可将它称为戏剧文学。而作为完整的戏剧艺术,必须是导演、演员及其他部门进行创作之后,在观众的参与下形成的。

相对于其他的文学作品形式,剧本采用“代言体”的文学样式,具有行动性的特质,为导演的二度创作做准备。所以,剧本分析是导演二度创作的基础。而导演构思作为戏剧二度创作的中心环节,则必须依赖剧本分析。

导演构思的准确与否取决于导演对于剧本的解读与分析。而导演构思又是导演对于未来演出做出的预想。因此,剧本分析是导演构思的基础。导演要在剧本分析的过程中,对剧本整体的思想立意、人物形象、事实事件划分、风格体裁等内容有了分析和判断,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导演构思的工作。

(二)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

在戏剧创作中,为了区分作家的文学创作和导演创作,通常把作家创作叫作“一度创作”,而把导演创作叫作“二度创作”。导演必须以作家创作的剧本为出发点,通过与演员及各个部门之间的排练与演出,将文字转化为舞台形象。现代导演学中为代表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钦科明确了导演的创作职能是:“按照导演的艺术特性去执行创造完整演出艺术的任务”。而导演艺术特性中最首要的特性就是“以剧本为基础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这就使得导演需要在创作中尊重剧作者和剧本,正确解读剧本的思想立意从而进行导演的二度创作。剧本的解读和分析是对剧本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剖析,就像是给剧本做一次全面系统的“体检”。

导演是剧本的解释者。剧本作为一度创作,是作家经过长时间思考和艺术构思的结果,是导演二度创作的基础。导演是整个演出过程中的领导者,要在自己的导演艺术创作中体现出剧本本身所存在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而导演对于剧本的解释必须根据自己的见解,同时必须要揭示剧本。在对于剧本进行理解时,不仅要思考作家想说什幺,还要考虑作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要说什幺,以及这部作品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明什幺。

理解剧作家的创作意图,对于剧本分析以及未来导演对于演出的预见有着重要作用。作家的创作意图决定了剧本走向,主题思想诸多方面的问题,导演从深层挖掘剧作家在创作时的时间、社会、生活环境的背景,有利于把握整个剧本的思想脉络走向。

(三)向创作人员解释和阐述剧本

导演作为整个完整戏剧演出的作者,需要向创作人员解释和阐述自己对于剧本的理解,继而形成完整的导演构思内容。剧本作为整个演出的起点,是各个部门对于整台演出的一个敲门砖。在对于剧本有了一定了解的前提下,才能让演员对于角色的创作有大致方向,让舞台美术对于布景有了初步设想,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导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形成统一的演出预见。

在导演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步就是带领整个剧组进行详细系统的剧本分析。这个步骤是十分重要且不可缺少的。在对于剧本的解读和分析中,演员可以清晰地了解角色的前史、现状、甚至是发展远景,而非自己根据臆想天马行空的表演“编造”出来的人物。

二、如何解读剧本

(一)初读剧本

对于剧本的阅读,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初读和再读。在初读剧本的过程中,感性认识占了较大的比重。要把握住自己对于这个剧本的创作冲动,会变为在日后逐渐形成导演构思、到最后搬上舞台完成演出过程中的动力。

初读剧本之后首先带来的是对整个剧本的整体印象和感觉。在大三上学期现实主义导演片段作业的过程中,前期大部分的同学都需要进行的第一项工作是大量阅读剧本,在增加自己对于剧本阅读量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希望找到能够第一眼相中并且有感觉的剧本。而这个感觉,指的是自己的创作冲动,也是初读剧本的第一感受。在选择尤金·奥尼尔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这个剧本之前,我阅读了很多剧本,可是只有在看完该剧本以后,我才有一种被剧本所吸引的感觉,自己也仿佛跟着剧本中的人物过了一次属于他们的生活,被黑夜所慢慢吞噬的最后一点光明也变成了我对剧本的整体感觉和印象。于是在此基础上,我选择了这个剧本进行排演。在日后的排练中,不论是演员表演,布景,灯光还是音响等处理,都采用了带有昏暗的“灰”色调的处理,这也是初读剧本之后所带给我的质感。

初读剧本的过程中,十分强调的一点是要注意力集中,一次性完成阅读。因此我认为在初读剧本的时候,更多地把自己放在读者的位置看待剧本,而不是急于进行分析、探索是十分重要的。打断式的阅读方式很容易造成导演对于剧本整体印象不完整,甚至在对于剧本思想立意的确立上偏离方向。

(二)对作者及剧作时代背景的分析

1.有关作者本人的经历、生平、传记等

对于作者本人的经历、生平、传记方面的分析,与前文中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家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作家将从什幺角度、什幺方式“讲故事”。

拿尤金·奥尼尔举例,作为美国着名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出生于演员家庭,跟随父亲四处巡演走遍了全国的大城市。而后被学校开除,做了海员,正是这一年的海上生活给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如《安娜·克里斯蒂》中描写的就是海上生活,《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也多次提到了轮船的汽笛声。而他的第一部相对成熟的作品,就是描写海上生活的《东航加迪夫》,引起了公众的注意。

2.作者的其他作品

每一个作者的作品就像一个系统一样,从相同的源头出发朝不同的方向生长,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也就变成了十分重要的步骤。

首先是对于和作者同一时代背景下其他作家的作品,在这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风格的作家,但由于大家处于同一个“大环境”之中,对于所处时代的社会基础、政治背景可能会出现相同的看法和意见。相反,如果作家们所处阵营、派别有所不同,对比后会发现产生不同立场的原因。

然后,就是对于这个作家其他作品的阅读。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定的,在这种一定之规下,作品之间必定会出现相同的联系。

3.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评论

导演首先要明白,对于剧本的解读不同于戏剧批评家,导演的着眼点不在于从文学角度批评和肯定剧本,而是为二度创作而服务。而研究他人对于作者及作品的评论,可以帮助导演更全面的了解作家和剧本。

(三)确立剧本的思想立意

剧本的思想立意可以理解为剧本的主题思想,也就是说剧作者想要通过剧本对生活说些什幺。但是思想立意不像一个人物、一段对话是写在纸上的,而是隐藏在故事和人物行动之中。有的剧本挖掘只有一个思想立意,有的可能会挖掘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这就是俗话所说的“一百个观众里会有一百种‘哈姆雷特”。但对于导演来说,为了能够保持演出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必须要确立一个思想立意作为自己对于剧本整体把握的一个基础。

在寻找思想立意的过程中,大多需要对剧本进行深层分析之后才能够获得。在这其中有很多剧本的思想立意是暗藏在剧本的字里行间的,比如契诃夫的经典剧本《三姐妹》。在《三姐妹》中,第一次看剧本让人觉得事件和矛盾冲突并不明显,让人捉摸不透整个剧作家想透过文本诉说什幺,而导演可以通过文本捕捉到什幺。遇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潜下心来从字里行间捕捉整个文本。而对于主题思想来说,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概括、全面的概念,而非通过某一句话就可以分析出来,与整个剧本的基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另一种情况,就是当思想立意出现多义性的时候,导演要取舍自己最感兴趣的,抑或是自己最能够把握住的方向来进行工作。

(四)确定剧本结构与剧本的风格体裁

剧本结构是指,故事是采用什幺方式叙述的。大致可分为三种大类型:按时序分、按时空分和按结构分。按时序分大致可理解为按照什幺样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比如顺序、倒叙或是二者相互结合。大部分现实主义剧本都是按照顺序的方式进行叙述,以时间点为线索进行发展。而赖声川导演的剧本《如影随形》则采取了现实时空+心里时空双层叙事的方式,其中死去的大桥和活着的露露就变成了剧本中的心理时空——大桥作为一个已经不在人世的人还能看到现实生活的存在,活着的露露却能和死去的真真在一起生活,而这些错综复杂的时空关系,正是串联起整个剧本的各条线索,成为一部十分具有特色,而非单一叙事方法的剧本。

以将风格分为两种:狭义的风格和广义的风格。狭义的风格可以指作者的风格,比如契诃夫和莫里哀的风格就不同。这与两人的生长环境、家庭背景以及本身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契诃夫生活在相对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契诃夫的戏剧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在他的剧作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的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而莫里哀曾经享受的是贵族教育,但他放弃了世袭权利,从事戏剧事业。莫里哀生活在资产阶级繁盛、封建统治逐渐衰亡的文艺复兴时期。他同情辛苦的劳动人民,批判的是腐朽的贵族生活,他通过自己的作品让剥削者在观众的笑声中受到批判。

广义的风格指的是因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而形成。大多会以几个风格鲜明的作家作为标志,受当时时代、社会和艺术风格的影响,表现出共同的创作倾向,形成具有社会影响的戏剧流派。戏剧流派同样可以称为思潮,比如欧洲古典主义戏剧和浪漫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以及自然主义戏剧、象征主义戏剧、表现主义戏剧、超现实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等等。

在对剧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分析判断剧本的整体风格以及剧作家所身处的流派有利于帮助导演更好的理解作家本身是如何看待生活,又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生活的看法,这也就帮助导演理解了剧本的艺术特点,从而对未来演出艺术特色的创造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所以,导演必须对自己将要排演的剧本的作家风格或某个流派的风格进行了解。

(五)事实事件段落划分

戏剧事件总是与冲突、行动相互交织。一个事件会引起冲突和行动,而行动又会引起下一个事件的出现。而事实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出现的情形。事件相对于事实,是一个相对重要的事实。一个事件合乎逻辑地展开、发展、转折,其结果又引发一个新的事件,如此环环相扣,向前发展,构成戏剧情节。

在一般的剧本分析过程中,大多采取先抓出剧本中的每一个事实,在对事实进行筛选,挑选出重要事实,总结归纳形成事件。事实的归纳大概可分为与人物有关的、与规定情境有关的和与情节发展有关的。事件就像是俗称的“戏眼”,是整部戏的核心。对于事件的把握,有利于清楚地看到每个段落、每一幕、甚至整个戏的重点,导演才能进行创作、表达。

段落划分对事件的认定有很大的作用。它能使导演看到一个事件完整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帮助导演理清层次,也可以为导演日后对剧本进行删改做基础。可以通过事件或行动进行段落划分。用事件划分是指以事件开始为段落开始,以事件结束为段落结束。对于没有事件发生的段落,可以采取行动划分的方法,以一个相对主动的行动的发生作为段落开始,以这个行动的结束作为这个段落结束。在划分段落之后,将每个段落进行命名,概括段落中的内容,帮助导演演员及其他部门明确段落的主要行动。对于命名大多采用什幺人干了什幺事的方式进行组织。对于剧本《玩命娱乐》的第一个段落,我们可以将它命名为“屌丝签了卖命合同”。这个命名既表明了埃尔顿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说明了在这一段落发生了签约这一十分重要的事件,对后面情节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六)对剧中人物形象及形象系统的分析

导演对于剧中人物的分析关系到在排演过程中和演员的合作。首先可以从前文所提到的寻找事实事件和划分段落中提取对于人物分析的有用的信息,再根据每一个人物的线索进行系统的形象分析。

人物分析主要包含:人物的价值观念;人物的情感方式;人物的思想方法;人物的欲望;人物的心态;人物的历史对他产生的特殊影响;人物的行为方式;人物的生理状态;人物的语言与形体的特点。这些方面的分析的根据要从人物的行动、事实、事件、人物关系以及规定情境中寻找。要从剧作家所描写的一段生活分析出一个活生生的“人”,并对于人物的前史和未来远景进行分析,这些东西的依据全部来自剧作本身,不能凭空想象。当然,导演对于人物的理解也跟导演本身的生活阅历有关系,分析能力和生活积累是成正比的。

而人物关系是在把握每一个单个人物形象之后再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人物关系对于人物分析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三姐妹》中,玛莎与威尔士宁的关系,表现了二人的婚姻不幸及各自对于内心自由的向往,需要研究二人身上是什幺相互吸引了对方,两个人物的形象就必须分析得清楚明白。

剧本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对剧本的思想内容有着揭示性的作用。对剧本中的形象系统进行分析,帮助导演把握整个剧本的思想内涵。

(七)寻找剧本中的矛盾冲突

剧本中存在很多矛盾冲突,但在分析过程中,导演要把握主要的矛盾冲突。《三姐妹》中的主要冲突就是三姐妹想要回到故乡莫斯科,却受到了重重阻碍:奥尔加有教员工作难以割舍,玛莎已经在这个小城有了家庭,而伊里娜决定嫁给男爵就无法再回到莫斯科。由于这个矛盾冲突,展开了戏中一系列的事件发展。除了人与环境的冲突,还有人与人的冲突,环境和环境之间的冲突。

(八)划分主线与辅线

叙事的线索中包含主线和辅线。主线往往和主要冲突会有所重合,而辅线并不会想次要冲突有那幺多。主线往往包含着剧本的主题思想,会成为全剧故事的发展线索。但不排除有的剧本存在两条主线,而两条主线表达的思想立意有所不同,这时就需要导演进行选择,以其中一条线索作为主要线索,不然两条并行发展会使得演出思想立意表达不清。划分剧本的主线与辅线有利于导演分清剧本的要点与次要点,缕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结语

剧本分析是导演二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作为导演构思的基础,对剧本进行条理性的分析有助于导演对剧本的理解,对演出的构想。导演在进行剧本分析的过程中,要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地对剧本进行分析,帮助形成导演构思,完成演出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鲍黔明,廖向红,丁如如,姜涛.导演学基础教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2]陆楚瑜,王诗怡,胡晓彤.探讨当代电影导演与编剧孰轻孰重[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1):113+115.

[3]张遥.视点转移:从演员导演关注到编剧关注[J].社会科学辑刊,2019(04):21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