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舞

徐州古称彭城,为华夏九州之一。徐州地处南北方交界,历史文化悠久。徐州琴书和柳琴戏就在这片土地上凝聚灵气。徐州琴书的发源地为徐州,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以徐州方言为演唱语言,唱腔及曲牌均以流行于徐州一带的民间小调、歌谣号子为基础,经艺人加工演变而成,演唱韵味独特。

一、徐州琴书的演变

徐州琴书是在明清小曲的基础上,经过小曲、小唱、丝弦、扬琴几个阶段演变而成。清代初期《丝弦小曲》面世。康熙四十年(1701年),徐州创建育婴堂,延续300余年,培养一代又一代弹唱盲艺人。徐州文庙亦于清初增添乐队演奏员,专业艺人和玩友的创作、演唱交流活动,为日后徐州各个曲种的新生,孕育了不容忽视的先天基础。民国十三年(1924年),河南艺人鲁好善来徐演唱,用扬琴伴奏。不久,徐州育婴堂盲艺人藤维善也买了扬琴为丝弦伴奏,由此渐称“扬琴”。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扬琴”逐渐称为“琴书”。1983年,1984年《中国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音乐词典》先后为徐州琴书立了条目,至此徐州琴书在全国曲坛上有了稳定的名称和相当的地位。

徐州琴书的声腔源于民歌。它那质朴精巧、明快流畅的曲调,乐化、美化的语言,再加上曲折动人、谐趣横生的故事情节,以及一代代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使琴书艺术逐步形成。至清末便以徐州为中心迅速在苏鲁豫皖接壤的广大地区流传,而且百听不厌,历久不衰。

二、柳琴戏的起源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兴起之初,无专业艺人,多为半农半艺的贫苦农民。常走乡串里“唱门子”,逐渐发展成摊子。到了清咸丰年间才有了专业艺人和班社雏形。演出多为“二小戏”(即小生,小旦)或“三小戏”(即小生,小旦,小丑)。清末民初较大规模的班社出现,这时候也有了简单的化妆。艳丽的彩球在旦角鬓云之间晃动,彩裙随舞姿飘拂,生角多穿飘逸洒脱的长衫。这泥土气的芳香陶醉了一代代勤劳厚道的乡亲,作为徐州地方戏代表剧种,柳琴戏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特定的审美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柳琴戏早期为“小戏”,也称“肘鼓子”,后因其唱腔独具魅力、摄人魂魄而被称为“拉魂腔”“拉喉腔”“拉花腔”等。在声腔方面,女腔的字尾拖腔常为上行七度跳进,一声柔婉的拖腔令人神迷,男女腔尾部都有陈词,轻快中透着潇洒,活泼中含着俏丽。后因主伴乐器为柳琴改称为柳琴戏。

三、徐州琴书与柳琴戏的对比

(1)徐州琴书和柳琴戏的板式有相同之处。徐州琴书是由口头文学与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曲艺种类,音乐演出的结构形式为:起板-慢四板-大八板-花八板-过板-入活-凤阳歌-垛子板间或插唱牌子曲以说唱故事-尾声-煞板结束。柳琴戏的板式在《简明戏曲音乐词典》中是这样说的:“板式,①指节奏形式。板式是下板形式一词简称,如‘头板‘腰板,‘截板等不同的演奏形态。②由此引申出另一种含义,即泛指戏曲中各类别的板式名称:如‘三眼板就有【慢板】与【快三板】之分;同为一眼板又有【原板】与【二六板】之分,诸如此类的名称亦同称为板式。”例如:徐州琴书的起板和柳琴的自带板,徐州琴书的四句腔和柳琴戏的吞板等,都来源于徐州的民间小调。

(2)徐州琴书与柳琴戏均为板腔体唱段。徐州琴书板腔体,即由【凤阳歌】、【垛子板】为音乐唱腔基本单位,通过板式转换来共同歌唱一个完整故事,加上节奏、尾声完成整场演出。柳琴戏的板腔体,主要板式有慢板、二行板、紧板、剁板、散板、紧打慢唱等,其中慢板运用最多。

(3)徐州琴书联曲体是由若干支曲牌经过互相穿插,连缀来演唱故事。每支曲艺牌的音乐框格基本定型,并给唱词的字数、句数、押韵以较严格的限制,因而它是填词式的,词格多为长短句。曲牌间的结构关系并无定规,根据曲情需要而定。曲牌的曲调稳定,板眼分明,并各具不同的感情色彩。而徐州琴书和柳琴戏相比因柳琴戏有【娃子】【羊子】两个词牌而将柳琴戏音乐归列入联曲体音乐,有人因听艺人说柳琴戏有唱腔、慢板、二六板、快板等,而将其列为板腔体音乐。实则不然,因为柳琴戏虽有词牌而无固定曲调;柳琴戏虽有多种不同叫法的板头,但它只是相同曲调仅仅变化了板速。因此而断定柳琴戏不属于联曲体音乐,也不属于板腔体音乐,而是自成体系。看起来听起来似乎非常复杂而又相对简单的腔体结构形式,在徐州音乐产生过一定影响。例如:徐州琴书的【叠断桥】是徐州民歌,后在清朝京师由徐州艺人演唱。再加上叠断桥曲调简洁质朴,而又优雅动人,从时间上来看,它在清代康熙就已经成名。但是近百年后的乾隆中后期才刚刚孕育的柳琴戏,似与【叠断桥】相望而不及。还有一首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声噪京城,徐州周边广大地区人们也应该相当熟知的【凤阳歌】,其曲调与【叠断桥】一样简洁、流畅、优美。【凤阳歌】与【叠断桥】一样,他们知名时间都早于柳琴戏孕育时期一百多年,如果它错过用【叠断桥】作为腔源来发展、衍化为自己唱腔主体音调结构的话,那幺它对【凤阳歌】为什幺也是置而不顾呢?恰在同时,徐州‘育婴堂因清代后期财力匮乏而解体,原来培植的‘丝弦艺人,流散社会,自谋生路。他们仅有演唱一技之长,如欲聚众卖唱,仍用一支支曲牌,演绎故事就难以完成了。因此他们将【凤阳歌】不断衍化为板腔体结构,最后成为能快能慢,能抒情、能表述的【四句腔】。至此,徐州一带听众因为演唱这种小调的多半为盲人,所以又称它为‘瞎腔。后因为它的主奏乐器之一用的是扬琴,鉴于对从艺盲人的尊重,渐渐改称为‘扬琴;又因为它善于说唱大部头故事,最后又定名为“琴书”。

(4)乐器伴奏。徐州琴书早期乐器由坠琴、扬琴组成。柳琴戏伴奏乐器由柳琴、二胡、笙、笛组成。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徐州琴书和柳琴戏都添加了古筝、琵琶、板胡、电子琴等来丰富唱腔、增强音乐气氛。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科学与文化领域的不断进步,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今徐州琴书和柳琴戏都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这代人应好好继承,努力发展和创新,使徐州琴书和柳琴戏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