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毅

(济南市章丘区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山东 济南 250200)

手和前臂是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常见的皮肤暴露部位,同时也是最容易受到各类损伤的部位。因多种原因很容易导致手、前臂的皮肤被烧伤或者烫伤[1]。手和前臂烫伤后会严重影响患者外观,而且还会对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临床对手和前臂烫伤的患者要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改善瘢痕组织。临床多采用皮瓣修复手术开展治疗工作,但在修复上由于患者个体化的差异,且部位不同,所以产生的疗效也不相同[2]。本研究旨在研究皮瓣修复治疗手及前臂皮肤烧伤瘢痕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济南市章丘区人民医院2020年5月-2022年7月收治的79例手及前臂皮肤烧伤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39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33.61±8.04)岁;BMI 17.4~36.3 kg/m2;平均BMI(26.34±6.42)kg/m2;病程13~33个月,平均病程(19.31±5.46)个月。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35.24±7.46)岁;BMI 17.1~35.8 kg/m2;平均BMI(25.09±5.98)kg/m2;病程13~37个月,平均病程(19.38±6.13)个月。两组性别、年龄、BMI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存在烧伤史,具备开展烧伤瘢痕修复术的条件;自体皮瓣供区良好,且能满足皮受区的使用需求;入院后均经临床影像学等检查,均满足研究需求;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较高。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的精神类疾病、发育异常;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或慢性代谢性病变;存在恶性肿瘤及其远处转移。

1.3 方法

1.3.1对照组 行股外侧皮瓣修复治疗:实施局部麻醉,对患者的烧伤创面进行清洁处理并止血,将周围的坏死组织全部清除干净,对皮肤瘢痕进行适当切除,并且将周围的肉芽组织清除干净,利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对患者进行冲洗;对患者进行湿敷处理,借助抗生素、盐水对患者进行干预,适当松解瘢痕的粘连和阻滞;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治疗,依照患者受区皮肤缺损情况,选取带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及穿支血管的皮瓣;将皮瓣与皮肤烧伤区域贴合缝合,包扎完成手术。

1.3.2观察组 行腹股沟皮瓣修复治疗:准备工作与对照组一致,炎症反应消失或有所缓解之后适当的松解调整瘢痕的粘连和阻滞;选取同侧腹股沟皮瓣蒂部轴点,在韧带中点下方2.5 cm股动脉搏动位置与髂前上棘定点位置做连线,并向髂嵴延长,此线即为皮瓣轴心线;取皮瓣时,下缘可距轴线10 cm,上缘可距轴线5 cm;依据患者烧伤皮肤瘢痕位置、大小、形态等切取相似皮瓣组织;切取时首先将皮瓣的两侧缘及上缘切开,直至腹外斜肌腱膜浅层,在臀中肌筋膜及腹外斜肌筋膜表面离断皮瓣;将皮瓣与受损区域缝合,包扎完成手术。两组术后均用宽胶带及绷带将上肢固定在同侧身体躯干上方,术后2周拆线,3周进行皮瓣血运阻断实验,受损区无颜色改变后方可断蒂,断蒂后再固定4~5周。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皮肤及肢体恢复情况、临床相关指标(皮瓣断蒂时间、恢复血供时间及疼痛消失时间)。

1.4.1临床疗效 显效:修复后患者手和前臂活动正常、恢复正常的功能、皮肤良好,外观基本无异;有效:修复后患者手、前臂活动恢复正常,功能基本恢复,皮肤外观稍有差异;好转:修复后患者手和前臂活动能力明显较治疗之前恢复,具备常规的功能,皮肤外观还有一定的差异;无效:修复以后没有达到上述标准或者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好转)/总例数×100%。

1.4.2皮肤及肢体恢复情况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炎性反应、肢体功能和皮肤恢复情况。①皮肤炎症反应:采用评分法进行评估,总分3分,0分为严重红肿,3分为皮肤正常;②肢体功能:采用我院自制量表评估,总分10分,评分越高则功能越好;③皮肤恢复情况:根据烧伤部位的恢复情况、皮肤衔接情况和美观3方面进行评估,各方面0~3分,总分9分,分数越高则皮肤恢复情况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皮肤及肢体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皮肤炎性反应、肢体功能和皮肤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皮肤及肢体恢复情况比较( ±s,分)

表2 两组皮肤及肢体恢复情况比较( ±s,分)

组别 n 皮肤炎症反应 肢体功能 皮肤恢复情况观察组对照组40 39 tP治疗前1.15±0.22 1.13±0.22 0.4040 0.6873治疗后2.19±0.43 1.94±0.37 2.7669 0.0071治疗前3.23±0.63 3.28±0.62-0.3555 0.7232治疗后8.68±1.70 7.70±1.47 2.7378 0.0077治疗前2.71±0.53 2.81±0.54-0.8307 0.4087治疗后8.36±1.63 7.59±1.44 2.2231 0.0291

2.3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皮瓣断蒂时间、恢复血供时间、疼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s,d)

表3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s,d)

项目观察组对照组n 40 39 tP皮肤断蒂时间13.40±2.62 15.05±2.87-2.6699 0.0093恢复血供时间17.97±3.51 19.43±3.70-1.7997 0.0758疼痛消失时间11.37±2.22 12.57±2.39-2.3130 0.0234

3 讨论

手及前臂是人体十分重要的部位和功能性器官,在日常操作中负责各种工作、学习等等,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大面积的烧伤。一旦形成严重烧伤,会使得其皮下组织结构等出现一些严重的改变,导致手和前臂功能异常。如很多患者丧失正常的手部功能,无法正常提起重物,甚至部分患者丧失了正常的自理能力[3]。目前临床治疗中常用皮瓣进行修复[4,5]。有学者指出[6],选择的供区部位不同,最终修复效果也存在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皮肤炎性反应、肢体功能和皮肤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皮瓣断蒂时间、恢复血供时间、疼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相比股外侧皮瓣而言,腹股沟皮瓣修复手、前臂皮肤烧伤瘢痕效果更好,可缩短恢复时间,改善皮肤状况。分析认为,腹股沟皮瓣血供丰富,血管相对较粗,剥离时能更加清楚地观察其中的结构,因此所获取的皮瓣取得的疗效更好;而且由于腹股沟疲惫血供丰富,血管比较粗,可以为皮肤的恢复提供更为充分的血供,这不仅有助于皮肤的恢复,也能实现肢体功能的最大化恢复,促进康复;此外腹股沟皮瓣可以限制最低范围的出血量,能有效解决患者创面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供区部位的护理工作,能尽可能促进患者创面的愈合减少炎症反应的出现,促进疼痛程度降低。

综上所述,以腹股沟皮瓣修复方式治疗手及前臂皮肤烧伤瘢痕的效果较股外侧皮瓣修复治疗更好,可缩短恢复时间,改善皮肤状况,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