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月萍

(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0;2.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安徽 合肥 230000)

急诊烧伤具有环境较为特殊、应急性相对较强、烧伤的突发性及成批性等特点,患者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临床护理工作开展风险及强度相对较高。护理人员不仅需进行分诊工作,还需实施急救护理,内容较为杂乱,并且日常工作开展效率较低,导致患者的满意度较低[1,2]。烧伤患者可能由于自身病情状况发生较为突然、机体不适感较为剧烈以及相关知识缺乏等,致使情绪起伏较大,存在焦虑、抑郁、焦躁等诸多不良情绪,容易和护理人员存在矛盾冲突,对工作开展秩序以及工作效率均产生一定影响,还可能会延误分诊救治时间[3]。如何保证急诊烧伤患者得到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确保护理整体质量,成为临床科室护理工作开展的难题。有相关资料表明[4],结合患者病情状况做以分级,实施分区急诊处理,可缩短烧伤患者急诊救治时间,改善救治效果。基于此,本研究结合2021年4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62例烧伤患者临床资料,旨在分析分级分区护理模式在急诊烧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62例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烫伤;②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意识障碍者;②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者;③合并其他脏器功能出现严重异常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4.52±4.61)岁;烧伤类型:火焰烧伤12例,热液烫伤15例,蒸汽重伤1例,电烧伤3例;烧伤分级:Ⅰ级4例,Ⅱ级10例,Ⅲ级12例,Ⅳ级5例。观察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5.53±4.82)岁;烧伤类型:火焰烧伤13例,热液烫伤12例,蒸汽重伤2例,电烧伤4例;烧伤分级:Ⅰ级4例,Ⅱ级8例,Ⅲ级13例,Ⅳ级6例。两组性别、年龄、烧伤类型及烧伤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比。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结合患者具体烧伤程度以及临床护理经验,进行患者病情程度划分送入监护病区,若患者烧伤程度较严重,立即将其送入监护病区;协助家属办理相关手续,若患者程度较轻,可将其送入门诊实施治疗。

1.2.2观察组 给予分级分区护理模式:①急诊分级护理管理:依据卫生部对于急诊分级相关原则,结合患者病情状况来进行分级护理流程制定[5,6],结合患者状况划分为1级、2级、3级、4级;1级均为濒危患者,需进行相关急救设备准备,并做好急救措施,为患者开放绿色通道,直接将其送入急诊室开展抢救;2级危重患者需进行及时实施救治,且救治时间控制于10 min内,每间隔1 h进行1次巡查,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密切监测,并予以健康知识宣教;针对3级的急症患者,由于此类患者暂时并无生命危险,可先开展急诊处理,优先实施救助时间需保持在30 min之内,每间隔2 h进行1次巡查;4级患者病情状况并不是急性发作,可依据就诊次序来进行接诊,每间隔3 h进行1次巡查;②急诊分区护理管理:将整个急诊科室做以分区,划分为红、黄、蓝3个区域,红色区域表示急救室,主要进行1~2级患者救治,此区域为封闭性管理,由于此区域的特殊性,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需有3年及以上的急诊临床护理经验;黄色区域表示诊疗区,主要进行3级患者接诊,此区域的护理人员需配合医生对患者实施诊疗,比如给药、输液、吸氧等相关治疗措施[7];绿色区域表示就诊区,此区域是进行4级患者接诊主要场所,此区域的护理工作人员需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并做好药物分配;进行合理分区后,各区域均选出一名具有丰富经验且业务能力较强的责任组长,来对急救工作开展整体做以有效协调,保证急救工作的有序进行[8,9]。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急诊救治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1.3.1急诊救治指标 详细统计患者候诊时间、预检至救治时间、急诊滞留时间基础指标状况。

1.3.2并发症发生情况 密切关注患者的机体状况,记录感染、褥疮、肌肉萎缩及其他症状的发生情况。

1.3.3护理满意度 于护理干预结束后以医院结合患者病症、护理干预措施、护理效果等制定的满意度评估表,来对患者临床干预情况实施量化评估,评价指标有用药指导、医生接诊、就诊次序、护理质量等,各项评分值范围是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诊救治指标比较 观察组候诊时间、预检至救治时间、急诊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诊救治指标比较( ±s,min)

表1 两组急诊救治指标比较( ±s,min)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31 31候诊时间10.56±2.11预检至救治时间13.12±2.53 tP 5.03±1.13 12.8637 0.0000 8.41±2.86 6.8678 0.0000急诊滞留时间29.41±3.46 20.01±4.03 9.8534 0.0000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s,分)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31 31 tP用药指导76.96±3.42 85.88±4.11 9.2886 0.0000医生接诊77.49±3.24 86.74±4.09 9.8704 0.0000就诊次序76.89±3.32 85.68±4.16 9.1952 0.0000护理质量77.11±3.42 86.49±4.28 9.5327 0.0000

3 讨论

烧伤作为急诊科室中较为常见疾病类型,烧伤面积以及深度均与患者病情状况具有密切关系,在对烧伤患者实施急救中,予以高效且优质的护理服务,可提高抢救成功率[10]。由于烧伤患者的病情状况较为严重,且病情发展较快,存在多种并发症,护理实施难度较大,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急诊科室中由于患者病情状况危机,烧伤患者会与普通患者混为一体,与此同时还有资源分配不恰当、就医安排不合理等现象,不能使患者及时得到治疗,而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虽有一定效果,但护理内容较为单一,护理效果不能达到预期[11,12]。随着现阶段医学模式的转变,分级分区护理模式用于急诊科室效果确切。有相关研究资料显示[13,14],部分医院结合国外急诊分诊预检系统,充分考虑自身急诊状况以及特点来制定急诊分诊的预警系统,并将其用于临床效果显着。分诊开展主要是结合患者的烧伤程度来做以分类,充分考虑其年龄、烧伤程度以及全身疾病等诸多因素基础上实施分级分区护理,不仅可降低急诊烧伤救治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还能有效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候诊时间、预检至救治时间、急诊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分级分区护理模式应用效果良好,有效缩短了患者就诊等候时间。分析原因:依据分类标准来对患者烧伤面积以及程度做以病情判断,并进行分级分区就诊,可减少患者的等候时间,提高急救开展效率。急诊工作开展任务繁忙,护理人员不仅需配合医生开展急救操作,还需进行巡察、解答家属及患者疑问,因此通过急诊分级来对患者做以分级护理流程制定,根据患者病情等级来开展急救准备,并尽早开展急救措施,不仅可以使患者及时得到救治,还可合理进行工作职责划分、提高护理工作整体质量[17,18]。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3%,低于对照组的19.35%(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分级分区护理模式可有效减少感染、褥疮、肌肉萎缩、其他症状等不良状况的发生几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分析原因:结合患者病情程度不同划分区域开展科学救治,不仅使护理人员明确工作职责,还能确保其在相应区域做好工作准备,以较多时间来为患者服务,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状况,并耐心为患者及家属做以疑问解答,可减少不良事件及护患纠纷的出现;同时,通过红、黄、绿区域划分,可使临床护理工作实施,更加具有规范性,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分级分区护理模式在急诊烧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确切,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缩短救治时间,确保患者安全,且并发症发生风险较小,护理满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