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晶晶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脊髓损伤的病死率得到显着的下降,但是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造成极大的制约[1]。对于脊髓损伤患者,不论是在诊断技术还是治疗技术方面,都有比较显着的发展,但是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变化缺少客观的评价方法[2]。体感诱发电位是由于感觉器官或者感觉神经和感觉传导途径上受到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引导的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查能够对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3]。本文探讨体感诱发电位联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本院脊髓损伤截瘫患者20例,男15例,女5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经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脊髓损伤,均由高处坠落、车祸或病变部位压迫导致。包括腰髓损伤11例、胸髓损伤9例。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脊髓损伤程度的标准进行脊髓损伤程度分级:A级5例,B级4例,C级6例,D级5例,E级0例。

1.2 方法 在患者生命体征基本处于平稳状态,且脊柱处于稳定状态时,按照患者损伤程度制定不同的康复方案和康复目标。若患者病程<1个月,主要对患者采取床上轴位翻身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床边关节活动训练、膀胱功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和体位训练等康复治疗措施。在对患者进行体位适应训练的时候,需要把床头缓慢抬高,从角度为15°开始,根据患者的实际适应的情况,缓慢增加倾斜角度,直至90°。在保护好脊柱骨折部位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坐起训练。若患者病程1~3个月,则需要对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神经肌肉电刺激、肌力的相关训练,再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和轮椅转移训练,加强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注重膀胱和肠道功能训练和心理治疗。如患者病程>3个月,则对患者进行残存肌力的增强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双拐步行上下台阶训练,且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对于患者出现恐惧、焦虑、抑郁、急躁等不良情绪,进行相关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康复治疗5次/周,持续进行1个月的治疗。

1.3 疗效评定方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按照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一共包括10个维度,总分为100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依赖性越小,独立性越好。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查方法:使用体感诱发电位检测仪进行检测。在对皮肤进行充分处理后使用表面电极进行记录。在双侧内踝胫后神经走行处分别放置双极鞍形电极,阴极放在肢体近端,阳极放在远端,地线放在刺激侧小腿。对左右胫后神经进行依次的刺激,刺激方式为方波刺激,刺激频率为2Hz,脉宽为0.2ms,刺激强度为脚趾轻微的抽动。分别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1次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康复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见表1。

表1 康复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异比较(s)

表1 康复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异比较(s)

?

2.2 康复治疗前后患者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潜伏值比较 见表2。

表2 康复治疗前后患者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潜伏值比较[ms,(s)]

表2 康复治疗前后患者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潜伏值比较[ms,(s)]

?

2.3 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前后的体感诱发电位和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康复治疗前、后脊髓损伤患者的MBI评分和体感诱发电位的N波潜伏期和P波潜伏期存在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前后的体感诱发电位和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脊髓损伤是一种危害比较严重的损害,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功能障碍,限制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4]。由于脊髓损伤其感觉和反射功能障碍,生存质量受到明显影响[5]。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联合外科治疗、药物和康复治疗措施能较好降低脊髓损伤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对患者的功能恢复起到显着改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6]。

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评价,影像学检查也有助于判断脊髓损伤患者的脊髓病变部位和范围,但影像学检查在评价脊髓损伤患者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7]。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体感诱发电位的改变能够较好地反应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是一种比临床体征改变更加敏感的变化[8]。体感诱发电位是一种无创的电生理技术,其能够贯穿患者神经系统的整个躯体感觉通路,能够全面地反映患者躯体感觉通路的功能[9]。对于脊髓损伤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目的不仅是帮助患者进行运动功能的恢复,且注重帮助患者恢复生活的自理能力,尽可能回归家庭和社会的正常生活[10]。使用MBI是进行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对康复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

本资料结果显示,不同脊髓损伤程度患者在康复治疗前和康复治疗后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康复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对于A级损伤程度的患者,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不是特别明显,而对于B级、C级和D级的患者,其改善程度较大,具有较高的康复价值。不同脊髓损伤程度患者其体感诱发电位中的N波和P波在康复治疗前和康复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康复治疗措施对于完全和不完全脊髓损伤的患者均有神经功能改善作用。康复治疗前、后脊髓损伤患者的MBI评分和体感诱发电位的N波潜伏期和P波潜伏期具有相关性(P<0.05),表明日常生活多动能力和体感诱发电位可以作为两种相互补充的脊髓损伤评价指标,两者相结合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