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玥

十二指肠间质瘤诊断与临床效果分析

于洪玥

【摘要】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肿瘤切除术并通过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预后良好。结论 早期手术及联合伊马替尼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

【关键词】十二指肠间质瘤;胃肠道间质瘤;诊断

十二指肠解剖部位特殊,位置较深且固定,术前正确诊断和定位非常重要。随着CT、MRI、内镜活检、超声内镜及其引导下的针吸细胞学等检查手段的广泛应用,十二直肠间质瘤术前诊断率明显提高,而关于本病的治疗,确诊后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为降低复发率,提高手术效果,一般联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本文对我院于2013年12月~2015年1月收治的20例十二直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旨在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9~74岁,平均(54.2±7.05)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11例,腹部包块4例,黑便3例,贫血2例。发生部位:降部10例,水平部7例,球部2例,升部1例。

1.2内镜及影像学检查

20例患者均行B超检查,15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12例行胃十二指肠镜检查,5例行超声内镜检查,1例行动脉血管造影。

1.3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参照2011年版《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中提出的风险分级标准将十二直肠间质瘤分为四级:极低风险,肿瘤直径≤2 cm,核分裂相≤5/50个高倍视野;低风险,肿瘤直径2.1~5 cm,核分裂相≤5/50个高倍视野;中风险,肿瘤直径<5 cm,核分裂相>(6~10)/50个高倍视野;高风险,肿瘤直径>10 cm,肿瘤原发部位分裂或核分裂相>10/50个高倍视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主要包括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造血干细胞抗原CD34、肌肉特异性肌纤蛋白SMA、神经鞘细胞标记物S-100。

1.4手术方式及随访

本组20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无腹腔镜手术病例,主要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肿瘤局部切除术、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术。对于高度危险患者,术中辅助伊马替尼治疗。术后均通过电话随访,随访时间出院后5~30个月。

2 结果

2.1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结果

20例患者均行腹部B超检查,13例发现腹部占位,其中5例为十二指肠肿物,5例怀疑肿瘤来源于腹膜,其他3例怀疑来源于胰腺,另有7例难以判断。行腹部CT检查15例患者中,均提示有腹腔占位,CT平扫均表现为十二指肠区软组织密度肿块,5例密度均匀,10例病灶内散在灶性低密度区或大片不规则液化囊变区,其中1例有高密度出血灶。胃镜检查12例,11例发现有十二指肠黏膜病变凸起,其中10例发现黏膜溃疡,9例活检提示为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有新鲜血液流出。超声内镜检查5例,均提示肿物位于十二指肠壁内。5例行MRI检查提示为十二指肠肿瘤。1例行动脉血管造影提示为十二指肠降部肿瘤。

2.2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根据患者肿瘤大小和核分裂相技术进行风险分级,20例患者中低度危险11例,中度危险5例,高度危险4例。镜下组织形态均以梭形细胞为主。本组病例免疫组化示CD117阳性率95% (19/20),CD34阳性率65%(13/20),SMA阳性率40%(8/20),S-100阳性率20%(4/20)。

2.3手术及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1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1例出现胆肠吻合口漏,行二次手术后恢复,1例肿瘤位于球部但又靠近降部,行十二指肠球部切除术。 行肿瘤局部切除3例,术中未出血,术后均恢复顺利。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术中未输血,术后1例并发吻合口不全梗阻,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本组患者中17例获得随访,3例失访,1例复发并出现肝脏转移,术后存活23个月,其余均未发现复发,截止随访日依然健康生存。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可发生在从食管到直肠的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发生于十二指肠部位的间质瘤较为少见,仅占胃肠道间质瘤3%~5%[3-4]。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不适、腹腔包块、贫血等,肿瘤较小者可无临床症状。关于本病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球部和升部较少,本组病例中,降部10例,水平部7例,分别占50%和35%,而球部2例,升部1例。

随着CT、MRI、内镜活检、超声内镜及其引导下的针吸细胞学等检查手段的广泛应用,十二直肠间质瘤术前诊断率明显提高。本研究中20例患者均行腹部B超检查,15例行腹部CT检查,5例行MRI检查,12例行胃十二指肠镜检查,5例行超声内镜检查,1例行动脉血管造影。从各种检查方法可以看出,在提示作用方面,B超提示率为65%,可作为普通筛查,其余检查方法提示率均大于80%,其中超声内镜、胃镜、动脉血管造影定位效果良好,其余各项按照定位作用高低分别为CT平扫、MRI、B超。

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首选手段[5]。一般对于肿瘤直径大于5 cm且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距离十二指肠乳头3 cm以内,以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宜,当十二指肠固定血液供应差,难以保证吻合后安全愈合时,空肠和十二指肠缺损吻合很有必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靶向药物治疗备受关注,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批准应用开创了十二直肠间质瘤靶向治疗的里程碑,联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有效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后复发率。本组病例采用术式主要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肿瘤局部切除术、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术,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17例获得随访,1例复发并出现肝脏转移,术后存活23个月,其余均未发现复发。

综上所述,十二指肠间质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尽早合理选择内镜及影像学检查手段可提高检出率,并以来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对其进行确诊,手术及联合伊马替尼治疗是目前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诚建. 3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外科诊治及预后分析[D]. 济南:山东大学,2014:27.

[2] 孙明,张黄华,顾东华.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附7例分析)[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5(3):326-327.

[3] 詹勇,向子云,谭琪,等.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20(1):99-106.

[4] 闫顺笠,晏仲舒,廖国庆,等. 十二指肠间质瘤46例临床诊治分析[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10):1324-1328.

[5] 黄恒星,左洪,张吉翔. 十二指肠间质瘤15例临床分析[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2):58-60.

作者单位:153000 黑龙江省伊春市中心医院

Diagnosis and Clinical Effect of Duodenal Stromal Tumor

YU Hongyue, Heilongjiang province Yichun central hospital, Yichun 153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uodenal stromal tumor.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data of 20 cases of duodenal stromal tumor. Result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tumor resection and confirmed by histopatholog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good prognosis. Conclusion Early surgery and combined with imatinib are the main treatment methods.

[Key words]Duodenal stromal tum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Diagnosis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20.081

【文章编号】1674-9308(2015)20-00111-02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R7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