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亚萍 路芳芳 李淑颖 汪倩倩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类身体健康危害较大,根据相关资料显示[1],肺癌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高居癌症首位,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超出癌症死因的20%,针对该疾病临床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化疗是肿瘤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手段,可延长患者生存周期,延缓肿瘤的转移复发,但在化疗的过程中所用药物会对患者身体组织及器官造成一定的损伤,从而出现毒性作用等并发症[2-3]。尤其是首次化疗患者因疾病及化疗知识的缺乏,和对病情的担心,多数患者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甚至是部分出现排斥心理,治疗依从性较差,从而对疾病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带来影响[4]。研究证明[5],家庭能够为患者提供有力的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增强临床疗效。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成熟的护理模式,充分重视患者家庭对疾病的影响,目前在儿科及妇产科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6]。基于此,为探究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本文选取肺癌患者76例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本院的肺癌首次化疗患者7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31~72岁,平均(52.32±5.67)岁。观察组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33~75岁,平均(53.16±5.8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入选患者均经临床中诊断确诊,入院后均接受化疗;(2)年龄>20岁;(3)预计生存周期>3个月;(4)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备案;(5)患者同意并签署协议。(6)语言沟通能力正常,可配合问卷调查。排除标准:(1)精神严重异常,认知沟通异常;(2)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者;(3)心肝肾等重要功能严重损伤者;(4)妊娠期、哺乳期患者;(5)依从性较差者;(6)化疗药物过敏史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1)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护理计划,首先开展基础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解疾病、化疗等相关知识,使其了解化疗的重要性、目的等,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解答患者的疑难问题,提供信息咨询,为患者讲解化疗中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及基础护理方法,如发现病情异常及时上报医生,进行处理。(2)心理干预,针对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给予心理干预,增加病房巡视次数,倾听患者主诉,给予患者充足的关心与支持,了解其心理诉求,表达心理情绪,从而消除心理压力,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3)针对患者化疗期间出现的肝肾功能损伤、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等问题开展临床护理工作。(4)密切检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做好预防及护理工作,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患者出院后给予定期电话随访,给予出院后的指导,了解病情变化。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1)建立护理团队,主要成员包括专科护理人员、护士长、科室主任等,护理人员均为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护士,由护士长及科室主任负责护理监督、指导及考核评定工作。(2)家属健康教育,首先对患者家属知识水平、疾病认知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针对性健康教育,如采取口头讲解、发放健康宣传手册、视频播放等方式,重视教育效果。其次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加强与家属的沟通交流,认真听取其意见及建议,针对患者及家属给予护理知识讲解,如各项检查、治疗进程、护理方法、家属配合工作等。最后组织开展疾病及健康知识讲座,包含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生活及饮食基本常识、用药知识等,归纳总结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告知相应的解决措施,针对未能参与讲座患者及家属,为其提供讲座视频,指导其学习。(3)鼓励家属参与护理,针对家属进行照护知识培训,如静脉护理、疼痛测评、规范化用药、营养支撑、监测及护理并发症等相关知识,由护理人员指导家属进行操作,从而形成相互协作的照护护理过程。(4)解决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顾虑,评估家属的心理状态,深入其心理,引导家属讲出内心感受,针对家属的焦虑及抑郁情况,及时给予有效的疏导。同时在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下,形成家属互助式协作模式,介绍各自的家庭情况,同一组成员年龄、治疗方法、药物等均相似,通过交流交换各自信息,每个月组织开展家属支持聚会,各自分享护理经验,共同进步,介绍典型的榜样式家庭,增强患者及家属的治疗信心。(5)院外延续性护理,在患者出院后给予延续性的护理,定期进行电话及上门随访,了解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情况,并指导家属解决护理中遇到的问题。组建患者微信群,提供院外知识指导,告知其定期到医院接受复查。

1.3 观察指标 (1)心理状况: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7]、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测患者的心理状况。SAS评分:50~59分(轻度焦虑),60~69 分(中度焦虑),≥70分(重度焦虑)。抑郁评分与之相同,分数与患者心理状态成反比。SCL-90评分,共有90个项目,分数>160分表示阳性,在患者治疗前后发放调查量表,并向其讲解调查量表目的,所有问卷均为有效问卷[8]。(2)生活质量:采用 QLQ-C30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评价指标有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4个维度,分数与患者生活质量成正比[9]。(3)护理满意度:采取本院自制问卷评价两组的患者满意情况,总分为100分,评价标准:满意(≥90分)、相对满意(75~89分)、不满意(<75分),统计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或%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的评价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的评价[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的评价[分,()]

组别 SAS评分 SDS评分 SCL-90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38) 52.68±8.35 37.75±5.72 57.04±7.85 41.42±5.03 165.78±5.71 157.58±12.84对照组(n=38) 54.36±11.47 56.47±11.01 58.34±11.40 52.39±7.51 166.67±4.42 163.25±4.96 t值 0.792 9.300 0.578 7.481 0.759 2.539 P值 0.467 0.000 0.264 0.000 0.449 0.013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组别 认知功能 躯体功能 社会功能 情绪功能观察组(n=38) 71.56±10.11 62.16±11.26 75.62±12.79 65.75±10.24对照组(n=38) 63.64±9.13 55.85±9.32 66.61±9.58 58.53±8.72 t值 3.583 2.656 3.475 3.309 P值 0.000 0.009 0.009 0.001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n)

3 讨论

肺癌患者在心理上承受了巨大打击,多数存在消极、抗拒等不良心理情绪,甚至是绝望、悲观,再加上患者首次接受化疗时,因对疾病的恐惧及化疗等相关知识的缺乏,导致患者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加重,从而引起机体神经调节紊乱,出现病理性变化,致使躯体症状加重,如此不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同时影响疾病治疗效果,不利于患者健康。针对肺癌首次化疗患者应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给予患者全面的社会及心理支持,重视家属对患者的支持,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对于首次接受化疗的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的脱发、肝肾功能损伤、胃肠道反应、感染等毒副反应对其心理及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及家属文化程度、知识水平等实施护理计划,根据患者在不同阶段的变化,以知识讲解、家庭示范、个别指导、疾病讲座等形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从而更好的获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掌握更多的疾病及护理知识,增强其认知水平,从而提升家属的照护水平及对患者的支持关心程度,更好的应对护理过程中发生的毒副反应,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着提升。其次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涉及内容较广,包含家属教育、鼓励家属参与、互助式家庭协作等,不仅增强了患者的安全感,使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参与治疗,同时增加了家属的参与感,提升其照护能力,整体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形成了协作模式,在良好的沟通中共同对抗疾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满意程度也相应提升。本资料结果表明:护理干预前两组SAS评分、SDS评分、SCL-90评分对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上述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生活质量各指标对比,观察组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94.74%、76.32%,观察组明显更高,P<0.05。由此可见,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及心理支持,对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针对肺癌首次化疗患者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减轻了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将家庭作为护理参与者,实现了协作共赢的护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