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凡平 赵翠云 张巧凤 李汶阳 李文燕

PICC置管与外周静脉输注奥沙利铂局部神经毒性反应对比及护理

刘凡平 赵翠云 张巧凤 李汶阳 李文燕

目的探讨PICC置管(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与外周静脉穿刺输注奥沙利铂对局部神经毒性反应的对比。方法选择100接受奥沙利铂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1例患者选择PICC置管作为A组,59例患者采用外周静脉穿刺作为B组,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两种不同给药方式给药后,A组患者0度的发生率为80.5%,B组患者0度的发生率为44.1%,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患者神经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9.5%,B组为55.9%,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PICC置管给药,可有效降低外周神经毒性反应,显着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奥沙利铂;PICC;外周神经毒性

本研究对不同静脉给药途径输注奥沙利铂致外周神经毒性的发生进行临床观察[1]。通过对2015年3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住院接受奥沙利铂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对其分别采用PICC置管给药与外周静脉穿刺给药,对不同给药方式所产生毒副反应进行观察及对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住院接受奥沙利铂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且其均符合如下标准的患者纳入试验对象:(1)消化道肿瘤;(2)对转移病灶进行化疗或辅助化疗结束后无进展时间大于6个月;(3)至少一个CT可测量病灶大于等于2 cm;(4)年龄18~75岁;(5)WHO活动能力评分小于等于2;(6)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7)无外周感觉神经疾病;其中,其中41例患者选择PICC置管作为A组,59例患者采用外周静脉穿刺作为B组。A组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为36~73岁,平均年龄为(65.3±1.6)岁。B组中,男30例,女29例,年龄为35~74岁,平均年龄为(65.5±1.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

A组患者采用PICC置管给药方式,第1天,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3 h。B组采用外周静脉穿刺给药。同时,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护理措施。

1.3 护理措施

1.3.1 合理选择静脉[2]选择粗直,弹性好的大静脉,如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最好选择PICC置管给药[3],不可选择手臂小静脉及下肢静脉,以免加重外周神经毒性。

1.3.2 防寒措施 戴手套,穿袜子,冬季外出带帽子口罩,避免吹风扇,吹空调,避免接触床档、输液架等金属器物,嘱患者化疗时及化疗后2周内,勿接触冰冷物体,禁用冷水洗手,洗脸,嘱患者化疗期间进食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饮食,不喝冷开水,不进食冷饮和冷的食物,水果用热水浸泡加温后食用[4],不可用含铝制品烧水,用温水刷牙漱口,不要进食冷品,因低温刺激可诱发喉痉挛,做家务清洗衣物时戴手套。

1.3.3 肢端麻木护理 肢端麻木较重可采取热毛巾外敷,按摩局部减轻不适,用热期间避免烫伤。

1.3.4 减慢输液速度 临床调查证明静脉滴注奥沙利铂的时间与奥沙利铂所引起的神经毒性反应成正比,延长滴注时间避免峰值可减少神经毒性反应。

1.3.5 药物现配现用 不能与氯化钠及碱性溶液配伍,不能与氟尿嘧啶在同一静脉滴注,输注过程中注意保暖,发生外渗切勿冷敷。

1.3.6 药物护理 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或遵医嘱使用营养神经药物。

1.3.7 健康指导 对感觉异常部位多加按摩,在肢体允许范围内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以保持和增加关节活动度,改善局部循环,促进神经再生,早日康复。

1.3.8 正确配置液体及正确给药 避免因配置及使用错误而加重毒性。奥沙利铂是继顺铂、卡铂之后的第3代铂类化合物,其中央的铂原子被一个草酸和1,2-二氨环乙烷包围,呈反式构象,需要特殊说明的是,奥沙利铂的左旋异构体是没有活性的,而且在奥沙利铂的原料检项中,左旋异构体是一个检查项,而奥沙利铂在盐水及碱性溶液中(特别是5FU),奥沙利铂会部分转化为顺铂和左旋异构体,对药物活性有影响,从而加重毒性。本品不能静脉推注,必须经外周或中央静脉滴注2~6 h,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先输奥沙利铂后输5氟尿嘧啶,用药前后用5%葡萄糖冲管[5]。

1.4 观察指标

奥沙利铂专用神经毒性分级标准:0度:无反应;Ⅰ度: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遇冷引起),1周内消退;Ⅱ度: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21 d内消退;Ⅲ度: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21 d内不能完全消退;Ⅳ度: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两种不同给药方式给药后,A组患者0度的发生率为80.5%,B组患者0度的发生率为44.1%,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患者神经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9.5%,B组为55.9%,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总结

奥沙利铂是第3代铂类抗癌药物,与DNA反应形成铂链加合物(铂原子嵌合于DNA内部2个相邻的鸟嘌呤或鸟嘌呤与腺嘌呤之间,并使其断裂,从而阻断其复制和转录),产生细胞毒作用和抗肿瘤活性[6]。奥沙利铂对于胃肠道肿瘤疗效突出,临床上,通常联合5氟尿嘧啶应用于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治疗,常用化疗方案FoLfox:奥沙利铂+5FU+亚叶酸钙,但是输注后外周神经毒性这一具有特征性的副作用发生率极高,患者常出现输注部位疼痛及手指麻木,口唇感觉障碍等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使有些患者不能坚持完成全程化疗,为了减轻患者痛苦,使患者顺利完成全程化疗[7]。

探讨如何减轻神经毒性反应?药液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直接进入上腔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大静脉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冲稀化疗药物,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可以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外周静脉穿刺导管短,且穿刺的浅静脉管壁薄,与血管壁衔接静脉,化疗药物直接与周围浅静脉接触,对周围静脉刺激强烈,容易发生静脉炎[8]。

本研究结果表明,A组患者0度的发生率为80.5%,B组患者0度的发生率为44.1%,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患者神经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9.5%,B组为55.9%,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PICC置管给药方式可以显着降低神经的毒性反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是静脉给药的理想途径。同时正确的给药方法及给药途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预后。所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医护人员多一分努力,患者就多一分希望,用医护人员的双手及高尚的医德,帮助患者走出困境,重见光明。

表1 两组患者神经毒性分级情况(n)

综上所述,PICC置管输注奥沙利铂可以显着降低患者外周神经毒性的发生率,现在临床上PICC导管已广泛用于化疗,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行PICC置管滴注奥沙利铂是理想的给药途径。

[1] 徐永琼,吴敏. 2种不同输液途径对奥沙利铂化疗患者神经毒性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4):1650-1651.

[2] 荆秋芳,赵玉英,柳玉花. PICC 导管对减轻奥沙利铂神经毒副反应的效果分析[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87-88.

[3] 周欣华,王亦素,林海玉,等. 奥沙利铂不同静脉输注途径的不良反应对比分析[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6):719-721.

[4] 张爱琴. PICC管减轻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探讨与护理[J]. 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0):277.

[5] 曾莎.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奥沙利铂神经毒副反应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健康必读,2010(5):65-66.

[6] 陈洁. 不同输液途径对奥沙利铂致神经毒性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23):100-101.

[7] 邹家容. PICC导管对减轻奥沙利铂神经毒副反应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2):18-19.

[8] 李俊青. 中心静脉给药减轻奥沙利铂外周神经毒性的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72-73.

PICC and Peripheral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Oxaliplatin Neurotoxicity of Local Contrast and Nursing

LIU Fanping ZHAO Cuiyun ZHANG Qiaofeng LI Wenyang LI Wenyan Department of Thoracic Oncology, Baotou Cancer Hospital,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30,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ⅠCC cathete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fusion of oxaliplatin on local contrast injection neurotoxicity and peripheral vein puncture.Methods100 cases of patients who received oxaliplatin chemotherap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mong them, 41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ⅠCC were selected as A group, 59 cases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peripheral vein puncture as B group,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After two different administration methods, the incidence of 0 class in A group was 80.5%, that in B group was 44.1%, between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side effects was 19.5% in A group, that was 55.9% in B group, between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The drug delivery by PⅠCC catheter,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peripheral neurotoxicity,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ancer patients.

oxaliplatin; PⅠCC; peripheral neurotoxicity

R473

A

1674-9308(2017)03-0204-03

10.3969/j.issn.1674-9308.2017.03.016

内蒙古包头市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内蒙古 包头01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