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蓓彦

评价经患肢远端静脉入路进行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

翁蓓彦

目的评价经患肢远端静脉入路实行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LEDVT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外周静脉组和介入导管溶栓组组,各5例。结果两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都很好,但经外周静脉和介入导管溶栓率分别是(42.1±11.6)%和(60.6±18.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导管溶栓能快速提升溶栓率,治疗急性DVT效果优于经外周静脉溶栓。

静脉入路;经导管;接触性溶栓;LEVT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急性期DVT的临床症状是患肢肿胀、疼痛,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是肺动脉栓塞[1-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为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的血管外科住院患者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29~84岁,平均(64.0±2.3)岁,病程1~21 d。10例皆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外周静脉组和介入导管溶栓组,各5例,外周静脉组中男1例,女4例,年龄63~84岁,平均年龄(75.0±5.4)岁,介入导管溶栓组中男4例,女1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53.6±3.2)岁,两组的一般情况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对比。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在彩色超声或是下肢静脉造影下确诊为DVT,且在溶栓前后造影实行静脉通畅评分,存在肢体肿胀或是疼痛,病史在1月以内,血凝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无造影剂过敏;排除标准:DVT病史在1月以上或是周围型DVT,重要内脏器官功能障碍,有抗凝剂、溶栓剂禁忌证,发现Cockett综合征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静脉狭窄和未实行静脉处理者,盆腔或是其他位置恶性肿瘤无治愈可能者。

1.3 治疗

外周静脉溶栓,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抬升患肢抬高15°~30°,禁按摩、挤压、热敷,给予祛聚抗凝、溶栓和退肿治疗。将15 mg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溶解在250 ml生理盐水内实施静滴,1次/d,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那屈肝素钙注射液0.4 ml(4 100 IU)或达肝素钠注射液0.2 ml(5 000 IU)皮下注射,每12 h一次,华法令口服2.5 mg/d,肿胀若是比较严重可给予阿加曲班注射液10 mg加入生理盐水30 ml或尿激酶20~30万U溶解在50 ml的生理盐水通过足背浅静脉24 h微量泵持续输入。用药中、溶栓前后的第1、3、5、7、10、14 d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实行检测,调控凝血酶原时间INR值在2~3,不足2.0可以适当增加华法令剂量,超出3.0可能存在出血危险必须进行减量。待华法令起效后停止使用那屈肝素钙注射液或达肝素钠注射液,以后口服华法令持续3~4个月,剂量根据凝血酶原时间INR值调整,第一个月的监测频率为1次/周,随后调整为两周一次,3个月后每个月监测一次。服药期间若出现牙龈出血、皮下出血、血尿或异常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点及瘀斑,要及时停止服药并到医院接受检查。

经溶栓导管治疗,患者保持仰卧,将止血带扎在患肢脚踝上,缓慢的注入造影剂。从踝部起分段实行深静脉造影,对下腔静脉的管径、形态、是否存在解剖变异和弯曲和血栓进行了解。常规消毒铺巾后在健侧股动脉搏动内侧0.5 cm处用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局麻之后选择合适的导管鞘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静脉成功后,并注入肝素水。用猪尾巴导管穿入血管实行下腔静脉造影,测量下腔静脉的直径,同时标记出深静脉的部位。提示肾静脉开口近L2上缘。换入260 cm的交换导丝退出猪尾巴导管和导管鞘换滤器导送鞘导入,再退出交换导丝,并将滤器沿导送鞘送至L2上边缘水平并释放于此。退出导送器,换猪尾巴导管再次造影显示滤器释放位置良好无移位,下腔静脉通畅,造影剂分布均匀无外渗。患者局麻成功后,保持仰卧位经股静脉或是俯卧位经腘静脉或小隐静脉穿刺,置入溶栓导管于血栓部位,造影证实溶栓导管位置良好后固定溶栓导管,丝线缝合切口。手术后将20~30万U尿激酶溶解在50 ml生理盐水经溶栓导管24 h微量泵维持,控制用药总量不超过300万U。同时将患肢抬升15°~30°,给予抗凝和退肿治疗,用药同外周静脉组,用药中、溶栓前后的第1、3、5、7、10、14 d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实行检测。出院以后继续口服华法令抗凝3~4个月,监测频率及标准同外周静脉组。

1.4 评价标准

全部患者都要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左右测量患侧的大腿、小腿周径,计算出治疗前后的周径差和消肿率。消肿率=(溶栓前周径差-溶栓后周径差)/溶栓前周径差×100%。

手术后采用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针对溶栓效果实行血栓静脉评分,静脉通常,管壁光滑为0分,毛糙1分;静脉通畅>50%为2分,<50%为3分;静脉闭塞是4分[4-5]。将患肢深静脉分成髂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等段分别作出评价,评分综合是总血栓静脉的评分,溶栓率=(溶栓前总评分-溶栓后总评分)/溶栓前总评分×100%。

1.5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都比较好,外周静脉和介入导管溶栓的双侧大腿周径治疗后消肿率分别为(60.1±25)%和(60.0±23)%,且双侧小腿的周径差消肿率分别是(59.8±20)%和(63.5±20)%。但是经外周静脉与介入导管的溶栓率分别是(42.1±11.6)%和(60.6±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比较常见的周围血管外科疾病,静脉血管壁损伤、静脉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该病的主要原因,此外年龄、肥胖、吸烟、手术、感染和妊娠等也是引发该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以上因素会引起下肢静脉系统血液异常凝结进而造成血栓[6]。若是早期不能够及时的得到系统和正确治疗,将会遗留肢体功能残缺的后遗症,并且血栓会脱落到腘静脉、下腔静脉甚至随着回心血流入肺动脉中,造成肺栓塞进而出现十分严重的后果。

DVT治疗中包含了缓解症状、抗凝及再通阻塞段静脉和阻止血栓再形成,预防或是降低并发症,例如PE、PTS发病率。治疗手段包括溶栓、抗凝和手术取栓等。相关研究指出,单纯使用抗凝的方法来治疗LEDVT的有效率较低,大部分患者的血栓可能会蔓延并且加重病情[7-9]。由于外科手术取栓会造成加大的创伤,并且引起多种并发症,对此国内非手术治疗主要是以溶栓为主。

综上所述,经外周静脉与介入导管都可有效治疗急性DVT,但介入导管溶栓能快速缓解症状,使得血管快速畅通,提升溶栓率,降低瓣膜损伤和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效果比经外周静脉溶栓明显要好。

[1]刘源,刘洋,曾伟,等.可回收滤器保护下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初步体会[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1):111-115.

[2]许尔夫.经外周静脉及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9):173-174.

[3]黄居斌,黄永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1):77-79.

[4]宋富波,张居文,杨牟,等.经腘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J].中国医刊,2016,51(11):88-90.

[5]陈国平,顾建平,何旭,等.双向联合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3):421-425.

[6]李晓阳,王国亮,王李华.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J].浙江医学,2016,38(19):1625-1628.

[7]唐加热克,张滨林,赛力木·艾拜都拉,等.经胫后静脉入路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6,43(5):318-321.

[8]李全成,田玉峰,闫波,等.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6,38(9):1020-1024.

[9]石国一,贺辰龙.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介入治疗[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4):137-138.

To Evaluate the Ef fi cacy of 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 in the Treatment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y

WENG Beiyan
Department of Anorectal Surgery,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shu City,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 in the treatment of LEDVT via the distal extremity of the affected limb.Methods10 patients with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were divided into peripheral vein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each group of 5 cases.Results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treatments were very good, but the rate of thrombolysis in peripheral vein and interventional catheter was (42.1±11.6)% and (60.6±18.7)%,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 fi cant (P<0.05).ConclusionInterventional catheter thrombolysis can rapidly improve the thrombolysis rate, and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of acute DV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venous access; catheter; contact thrombolysis; LEVT

R364.1+5

A

1674-9308(2017)08-0173-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7.08.08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肛肠血管外科,江苏 常熟 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