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属于常见心血管疾病,突然发作容易导致心源性猝死,持续发作则容易导致心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2]。本次研究旨在比较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为此,针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接收的90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单盲随机对照研究,将采取普罗帕酮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与采取胺碘酮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比较,并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接收的9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研究前对本研究目的和方法知情了解,且经动态心电图检查明确为心律失常。本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采取计算机单盲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其中,A组共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为41~82岁,平均年龄为(60.33±15.42)岁;B组共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为40~84岁,平均年龄为(60.98±14.96)岁。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A组接受普罗帕酮(生产单位:山东大陆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682;规格:50 mg)治疗,口服,每天3次,每次给药100 mg,如服药1周后疗效不显着,可酌情增加剂量至每次200 mg,待疗效显着后降至每次50 mg,再维持治疗4周,共治疗5周。

B组接受胺碘酮(生产单位:辽宁绿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0779;规格:0.2 g)治疗,口服,根据患者心率、心律失常发作频率给药,如心率达到80次/min且心律失常每分钟发作不足10次,则每天给药2次,每次0.2 g,如心率不足80次/min且心律失常每分钟发作达到10次,则每天给药1次,每次0.2 g。连续治疗5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总有效率、血清炎症因子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显效即心电图显示心律恢复规则且室性早搏至少减少90%,有效即心电图显示心律好转且室性早搏至少减少50%,无效即心电图显示心律未恢复规则且室性早搏减少不足50%,甚至出现增加[3];血清炎症因子指标主要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以每分钟3000 r的速度持续离心处理10 min后,取上层清液保存待检,CRP测定方法为免疫扩散试验法,IL-6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表示形式为例、百分比,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表示形式为(±s),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比较

A组的总有效率为82.22%,B组为9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34,P<0.05),见表1。

表1 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期间,A组患者共出现1例口干、1例轻度眩晕,B组患者共出现1例恶心呕吐、1例轻度眩晕、1例低血压,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B组为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2,P>0.05)。

2.3 CRP、IL-6比较

干预前两组炎症指标CRP、IL-6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组CRP、IL-6炎症因子水平(2.11±0.51)mg/L、(61.24±2.16)pg/ml低于A组(4.92±0.15)mg/L、(127.13±2.4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 讨论

心律失常主要是由心脏活动起源异常、心脏传导障碍引发的心脏搏动节律异常情况,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往往会与其他心血管疾病合并发作,发作较为突然,患者存在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持续发作时患者心脏也有可能会由于持续受累而致心功能衰竭,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4-5],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60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约有90%的心源性猝死病例是因心律失常致死[6],因此,临床上需针对心律失常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减少其发生心源性猝死或心功能衰竭。

现阶段,临床上针对心律失常主要采取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其对心律失常的药效发挥作用取决于心律失常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心肌细胞离子通道[7]。临床上针对心律失常的抗心律失常靶点,多采用胺碘酮、普罗帕酮等药物进行治疗,其中,普罗帕酮属于广谱高效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对竞争性β受体活性予以阻断,起到良好的膜稳定作用,可对心肌兴奋性予以抑制,从而对心肌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予以延长,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室性早搏和心动过速,其药物起效速度快,可持久作用,但普罗帕酮使用剂量累积往往会导致患者负性肌力增高、心排血量减少,引起低血压,对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产生干扰[8]。

本次研究发现,B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而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普罗帕酮、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均较为可靠,但胺碘酮的疗效更加显着。本次研究还发现,治疗后两组CRP、IL-6明显降低(P>0.05),而B组低于A组(P<0.05),说明胺碘酮还可对机体内微炎症状态予以抑制,但该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表2 干预前后血清学CRP、IL-6等炎症因子水平相比较(±s)

表2 干预前后血清学CRP、IL-6等炎症因子水平相比较(±s)

注:组内前后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B组 45 干预前 10.11±0.56 162.45±16.71干预后 2.11±0.51#* 61.24±2.16#*A组 45 干预前 10.10±0.44 163.47±16.42干预后 4.92±0.15# 127.13±2.48#

综上所述,普罗帕酮、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胺碘酮对心律失常治疗更加有效,且其对血清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更加显着。

[1]曾文军,高彦文,李海涛,等.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效果对比及其对血清 hs-CRP 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5,55(28):42-43,44.

[2]伏忠阳,易婧,郭明,等.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对比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3):153-154.

[3]陈毓.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差异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4):3797-3798.

[4]刘荣魁.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5):62-64.

[5]谢彦军,任新燕.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24):3787-3788.

[6]曾晓宁.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6,23(5):541-542.

[7]邢钢,倪利英,顾向荣,等.3种常用复律药物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效果比较[J].中国药业,2013,22(11):15-16.

[8]凌楠,安新江,牛玲,等.普罗帕酮治疗小儿川崎病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5):61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