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杨德琴 王玥

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重大理论及现实意义,而课程思政则是思政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实际上,课程思政是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大思政”和“隐形思政”融合并无痕呈现。是否能将课程思政育人作用淋漓地发挥,完成好立德树人任务,是本研究探寻教学改革的目的。文章将以《口腔医学专业外语》研究生课程为载体,打造专业课融合思政教育的示范课,探索和实践“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结合”的有效路径、将思政教育精准与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从坚定培养目标、修改教学大纲、优化教学设计、课堂改革、建立案例库、师资培养等各方面入手,探索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的有效路径,旨在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和深化“思政入人心”的教育理念。

1 课程思政理念的发展

1980 年,严求实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提出“渗透一切,贯穿始终,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之间具有关联性”等思想就是“大思政”理念的体现[1]。1984 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式设立[2]。之后,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合并为一个学科。2005 年,教育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设立为一级学科,而思想政治教育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二级学科。党的历代领导人一直秉承“大思政”理念。毛泽东说:“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邓小平强调,“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军队所有的军事人员、政治人员都要做”。江泽民提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的重要讲话表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3-4]。

“隐形思政”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意在用渗透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教育[5-6]。“隐性思政”理念同样由来已久,例如中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严求实文章中“渗透一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界提出的“环境渗透法”。习近平总书记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视,还以“空气”“盐”举例说明其隐形与重要性的特点。并且曾经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国以往习惯于采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则常常采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8-9]。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隐形思政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

1.1 课程思政的时代要求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指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10]。

2014 年,教育部于《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说道,“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11]。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

2018 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时指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体系正在形成。专业思政是加强课程思政的关键,要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专业思政,聚焦“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落实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才能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13]。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4]。

1.2 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研究生思政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创新和发展研究生思政教育对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思政教育在高质量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和开发功能。当前研究生的思想状况主流积极健康,思想逐渐趋于社会化和多元化。但也存在思想偏激、缺乏自信、无社会责任感、政治意识淡薄等突出问题[15]。

2 目前教学现状及实践基础

自2017 年《口腔医学专业外语》纳入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计划以来,教学组大力建设该门课程,完成了教学大纲制订、教材编写、教学计划撰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定、考核评价研究等工作。其主要学科内容涉及《口腔内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等多门主干课程,教学方法则将传统讲授和课堂讨论、以病例为中心的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学生情景对话、视频观看英文讨论、学生分组学习PPT 演讲、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eam-based learning,TBL)等多元教学方式结合实施,教学评价涵盖基础评价、过程评价、终末评价等多级评价制度。形成“专科教材-多元化现代教学方式-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完整的口腔医学专业外语教学体系。

《口腔医学专业外语》这门课程是口腔医学研究生专业必修课程,总课时36 学时,均为理论教学。由于前期开展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该门课程是实施专业融合思政教学研究的理想课程。研究生将通过口腔医学专业外语知识的学习、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学科前沿、环境、社会等相关问题的探讨,使研究生了解和热爱口腔医学,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探索精神、家国情怀,以及自主学习、思维创新、团队协作和学科交叉等能力。本研究旨在思想意识、思政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培养等方面深化改革,进行《口腔医学专业外语》融合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范式。

本研究中“课程思政”专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依托、借助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16]。

3 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

3.1 坚定培养目标

围绕“坚定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研究生思想道德素养,提升思想道德高度,树立德育与智育并重的意识”的目标,准确设定教学目标。专业知识教学目标: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口腔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临床诊断术语、诊断程序和鉴别诊断思路,口腔医学专业中的人文精神特征。熟悉各种病理变化和分类。了解鉴别诊断思路。过程、方法目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化学习的方式,体会、认识口腔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获得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医患沟通的能力,培养医学人文精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案例教学法,教师讲述在医学人文精神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引用“以患者为中心”的真实案例;借助项目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过程中,主动树立起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人文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患者谦逊与关爱的情感,理解“医乃仁术”的医学本质和人文医学的重要性。

3.2 修改教学大纲

在现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口腔医学专业外语》知识和技能目标,根据各章节专业知识特点引入课题思政,更多地着眼于研究生思想道德素养,强调关注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制定多元和多维度评价体系,考虑专业知识融合思政教育的学习效果。

3.3 优化课程设计

从教案设计着手,收集平时工作、学习中的思政素材,提炼医学精神,加以总结升华,合理巧妙地与知识相结合,打造理想的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课堂。运用自主学习探究、项目式学习、基于问题驱动学习、基于团队学习等革新教学方式,结合现代教育手段如翻转课堂、在线课程等,巧妙找到专业课与思政教学融合点,将其转化为学生们感兴趣的、更加具体的教学活动,在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同时,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喜爱、乐于接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授课方式:研究生的思政工作应根据内涵、特征、目标等维度,在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要符合研究生阶段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征,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形成特色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学习探究、项目式学习、基于问题驱动学习、基于团队学习等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自主自觉学习。教师借助案例教学法和项目化教学法。案例教学:收集、编写相关临床案例,以口腔临床真实案例呈现于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项目化教学:设计项目化教学方案,制订任务清单,学生分组执行任务,展示任务完成情况。教学各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患者的痛苦和需求,强化学生医学人文情感,促使医学人文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融思政教育于专业课程。真正完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效果。

授课内容:教师以一线口腔临床医生的视角,收集、编制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其来源均为真实临床工作,借此讲述在实践医学人文精神过程中的自身经历和感受,为学生树立身边榜样;项目化教学围绕“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创设任务,引入“门诊医患沟通志愿者”项目,让学生在接触实际临床工作中,完成医学人文关怀的任务,延续理论知识于临床实践。真正内化“思政进人心”的教育教学效果。另外,结合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思想,创建新时代课程思政内容,将科学精神、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团队协作、职业道德等内容融入课程,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等,将思政内容转化为研究生精神追求和行动。

3.4 深化课堂改革

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前、课堂上、课堂后全过程。课堂前,教师科学导学,通过学生分组协作、自学自测进行课前准备;课堂上,通过兴趣导入、营造序幕,引导探究、启迪人文思维,课堂讲授、授予人文知识,然后互动讨论,最后评价汇报、总结归纳。

3.5 建立案例库

挖掘《口腔医学专业外语》课程中思政资源,结合科学精神、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团队协作、职业道德等内容等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研讨撰写典型案例,建立自媒体平台室实时更新传播口腔医学人文事件,由此启发他们对医学人文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该课程思政的多元案例库。如以口腔医学学科发展大事件回顾,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引入科研或学习纪录片视频,引导研究生家国情怀;以网络电台形成采访医学生志愿者,唤起学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国计民生等热点话题培养研究生责任担当;行业内领军人物启发职业道德素养。

3.6 开展师资“课程思政”专项培养

教师言传身教的授课过程就是隐性的思政教育。通过新任课教师培训及审核(包含道德素养方面)、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等多种措施,切实增强任课教师的思政意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思政能力;教学组围绕《口腔医学专业外语课程》开展集体备课、试讲等教研活动,组织公开示范课、同行和主任听课;教学组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坊等研讨活动,任课教师主动研究,并沟通推广经验,培养课程思政意识,构建课程思政能力。

教师主动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研究生指导全过程,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重视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文化等多方面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关注课堂体验和感受。教师将学术研究、学术观点建立在正确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等之上,将个人的事业追求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相结合,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学术研究的意识引导学生。

3.7 开展调查问卷

编写、发放调查问卷给学生,定量调查专业课融合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体验;定性访谈教师和学生,掌握师生建议,及时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发现实施教学改革的反映良好,能够有效地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并且达到预期效果。

4 结果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了80 名学生,调查结果发现100%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其中65.00%学生表示完全同意此观点,81.25%学生完全同意并认为教师对授课内容做了精心准备与仔细解释,68.75%学生完全同意教师的安排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97.50%学生同意对该课程学习兴趣提高。调查数据发现研究生专业课融合思政的教学改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学生评价。

另外,研究采用访谈法调查了5 名在读研究生。学生们一致表示,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上深化改革,融合的课程思政的专业课更能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学习兴趣。对比之前为了思政教育而安排的思政内容,现在的实际生活学习中提取的思政内容更易被接受,更打动人心;而课堂前、课堂中、课堂后全过程的学习更加系统,也解决了课堂时间有限,但内容扩增的矛盾;在学习过程中也感受到教师的意识、热情、互动、反馈都有很大的提升。

5 小结

研究生阶段只是个人的一个人生阶段,思想道德一直在发展完善,可能该群体具有初步价值观念,但不一定所有人都已完备和成熟,在研究生群体具有更成熟的辩证思维模式和思辨能力的基础上,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对该群体的思想道德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和积极改变。根据研究生专业课程的特点,将科学精神、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团队协作、职业道德等有机融入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点带面,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转变,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实现三全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