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玲

近年来,我国各大学所培养的护士素质不断提高,其在临床第一线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传统的医学教育仅限于一个学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实际情况下的合作精神。美国医学研究院和有关研究证明,医务工作者要想得到安全的医疗服务,就必须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及时交流和紧密配合,以保证医疗质量[1]。《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要打破传统的藩篱,打破传统的壁垒,建立起有效的团队,保证医护人员之间的直接、密切的协作。如何优化护士的观念,强化临床实习,提升护士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多个视角对护理教学中跨专业教育的运用进行了总结。

1 跨专业教育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1.1 跨专业教育的概念

跨专业教育通常为两种或超过两种专业的学生同时学习,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有效合作和整合服务,达到改善健康结局的教育学习方法[2]。跨专业教育开展的主要形式是不同医学专业背景的学生在一起相互学习、交流,促进合作与沟通[3]。打破专业界限,培养包括态度、行为和专业知识技能在内的学生跨专业合作的必要品质,提高合作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是跨专业教育的主要目的[4]。

1.2 跨专业教育的理论依据

海外院校在持续开发出来的专业文化教育课程框架内培养了各自基础理论。这种基础理论对跨专业小组合作学习在护理管理行业实践探索也发挥了指导作用,应用较为广泛的理论有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 theory)、成人学习理论(adult learning theory,ALT)和转化学习理论(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但是,单一的研究并不能很好地指导跨专业的教学实践[5]。

2 跨专业教育的实践方法

2.1 跨专业教育教学方法

它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有:(1)采用高仿真模拟技术,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不同专业的学习。(2)问题引导式的学习,在教师的协助下,探索特定的情境,解决相应的问题。(3)运用电脑软体及因特网平台,可实现不同专业间、不同地点间的课堂教学,扩大教学空间及教学时间。(4)规范化患者,帮助学生进行咨询、评价、实际重现病例。

2.2 跨专业教育组织形式

其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学校课程、临床实践等。研究结果显示,跨专业教学可以由教室扩展到实习场地,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团队协作的特性,并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在服务型学习中,跨专业的教学能够为弱势人群提供卫生和卫生服务,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他们的团队协作。

2.3 跨专业教育师生要求

跨专业教育要求教师具备硕士以上学位,且医学专业知识扎实,英文阅读能力较强,教育学与人文学科知识扎实。国内对该教学方法的应用开设较少,没有独立的教材可供参考,教师需要在广泛的治疗中,结合自己的理解,理顺项目的独特理念、课程讲义等,创设合理情境,提炼教学内容。

2.4 跨专业教育内容

融合人文科学知识、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相互支持、情境监控等,教授团队合作技巧,如介绍技巧、背景技巧、评估意见等。跨专业教育实施时间跨度为2~15 周,共计2 个学期。可在1~2 d 内完成学习,也可1 次/周进行[6]。

2.5 跨专业学习态度

护理学生跨专业学习态度受多种因素影响,研究表明我国护理本科生对开展跨专业教育态度积极,且护理学生跨专业学习态度与人际关系、工作气氛与团队精神、学生参与感、任务定位、创新性和个性化临床学习情境有关[7]。另外,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生和护士在未来的工作中都表现出了积极的意愿[8]。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研究表明,组织面向患者的临床护理问题,有效探讨与临床技术评价是护理学生拓宽学习途径、开发学习潜力、锻炼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多种形式的跨专业教育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跨专业学习体验。在护理课程学习的所有知识点都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病理生理、诊断与评估。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引发护生的好奇心、教师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的知识点以问题的方式引出,设置疑问,这有利于教师分析、阐述,提高护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护生从正确的方向深入思考,进一步开展讨论,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多学科小组讨论,从临床比较多见的典型病例病患着手,给予桡骨远端骨折、跟骨骨折患者手术后医护,首先让护生自由发挥,阐述要点,接着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请医生、康复治疗师、护生论述分别行业治疗措施理由、见解和了解,这不仅是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护生塑造了专业间共同进步、相互之间讨论的优良学习气氛。让护生自己看患者,根据搜集资料寻求答案处理临床难题。这样不但能够扩宽护生思路,并且可以有效地将实际临床难题列入基本知识章节内,拓宽护生的视野,更好地掌握常见病、多发病、术后患者的护理程序,从而提高全面思考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一项对210 名护生的调查研究表明,团队互动行为与团队创造力呈正相关[9]。基于认知的团队快速信任在团队互动行为与团队创造力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加强跨学科教学中基于认知的快速信任和互动行为可以促进护生团队创造力。参与护士跨学科教育课程的教师应鼓励互动行为。

据国内学者研究研究,专业教学方式课堂氛围活跃性,互动教学优良,以问题为核心,在导师带徒带领下,根据搜集资料、看病况、听具体内容等各个环节,开展分组讨论,踊跃发言,进行整理针对父母很自然地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寻找的回答,进而不知不觉地从被动吸收转为自主学习,针对性地探寻问题,不断地让护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及牢记多种专业知识。护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灵活多样的跨专业教学形式(课堂小组讨论、课下自主学习)中得到提升[10]。跨专业教学是从培养临床护理人才的角度注重实用性的全面学习,将在临床中比较多见的一些病案作为教学的基础,助教教师以患者当下的疾病病因、临床的表征以及相关的护理问题作为依据,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贯穿各种知识,融合多专业知识,让学生通过对患者的诊治以及护理为核心点,锻炼其发散思维以及横向思维,护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巩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在实践中升华。

3 跨专业教育的评价工具

3.1 量性评价

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学生的认知、态度、自我效能、团队交流、角色思考、行为表现。

评估工具有:学医意愿量表、健康照护态度表、沟通技巧评估、团队工作技巧评估、任务记录表。

跨专业教育后态度与感知转变,采用Likert 6分量表,包含4 个因子(能力与自主性、合作感知需求、实际合作感知、他人价值理解),强烈赞同计6 分,量表共计18 个条目。

3.2 质性评价

包括对教学行为的评估和对教学结果的评估,在积极的评估工具中加入多种开放式的问题,并安排小组讨论和深度访谈。

问题主要有:跨专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对教育的看法、建议等。包含:(1)个人反思: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从项目内获取知识内容,对项目的建议。(2)书面报告:团队合作,共同完成。(3)团队行动计划汇报:抽取团队学员1 名,上台汇报。(4)平时成绩:出勤情况、课堂学习参与度。

4 跨专业教育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进展

4.1 改善医护态度

据相关资料显示,对于从事跨专业教育的大学生,其认知领域内的信心、态度、自我效能、专业技能与协作能力都有明显提高,说明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所谓的医疗态度,就是在配合的过程中,医生和护士之间的配合。医务人员的持续性和连贯性、正向的医疗协作精神,对医生和护士的专业行为均有显着的影响。

多数学生对跨专业教学持正面态度,且总体使用满意度高于其他专业。实际操作中,问卷调查发现80.0%的学生觉得运用跨专业的教学可以降低僵化的讲授,并能了解其他学科的特色。专业间的交流、合作和交流,可以促进相互间的相互理解,提高合作项目的满意度,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4.2 提升角色认知

不一样人物角色的认识,文中主要体现在医师、护理人员和药师上,发现医护人员承担“心理社会评定”、“确诊者”认知能力都有差别,对医护教育者的指导意义明显[11]。研究发现,横断面专业文化教育能塑造医患关系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清除专业成见,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医学专业得到团队协作专业技能,把握基本知识。跨专业教学理念的应用还能够改变别的医药学专业学生们对医护专业的认知[12]。教育工作者必须参考不同的文化专业知识,帮助他们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克服目前的护理状况和问题(如离职率高、定位不准确),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使她们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13]。

4.3 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结合,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见习和临床实习期,教师自身的教学时间较少,参观科室手术过程的时间较少,但学生更关注具体的治疗过程。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采集患者的影像资料,结合病例的知识,将典型病例制成多媒体课件,运用现代资讯技术,呈现患者首尾、落日病症特点,展现内窥镜下侧脑室、三脑颅明显增大的解剖学出现异常和三脑颅底造口的手术的整体过程[14]。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从而增强对脑积水的认识和认识。另外,为提升学生对真实案例的认知和学习效果。课前一天,还应与科室教授沟通,教学当天安排科室典型、简易手术治疗病案,让实习学生们参观手术全过程,为学生解读部门繁杂手术室器械和显微操作的重要性,使诊治从二维迈向三维,使课程内容具象化、细化。

孔丽萍[15]通过对4 个不同专业的25 名医卫高职学生进行质性访谈及量表调查其在跨专业教育干预前后的认知和态度变化,护理学生表示她们同康复、影像、仪器维护专业学生共同学习,“了解了其他专业的主要功能和职责范畴,获得了不同专业知识和观点,了解了综合护理的重要性,同时增进了友谊,这很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5 跨专业教育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缺陷与未来展望

5.1 存在问题

跨专业教育在实践体会中存在一些明显的难题。更为常见的是课题设计、学习工具的开发及应用。在课程计划上,既要保证学生深度参与,又要保证课程时间的规律性,每个专业学生间的重复学习难以避免。结合教学内容差异、教学地点,科学开展护理教育。不仅如此,现阶段的跨专业教育欠缺外部合理支撑点,国家新政策、组织现行政策欠缺、资金短缺、机器设备不够等[16]。

部分学生提出,参与跨专业教育活动的人无法全面实施专业协作,一些专业的学生难以足够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课外作业,并且着重点不一样。护理人员通常是关注患者的身体问题,医生主要是关注疾病与治疗,工作更具专业性。在已有的课程背景下,如何使跨专业教学的思想与方法更好地融入医学生的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

跨专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发展,绝大多数科学研究只关注到教育对象、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很难将这一目标聚焦。由于跨专业教育难以直接接触患者,患者的相关指标无法控制。因此,学校在跨专业教育科学研究开展中,要重视终极目标的体现与完成。

5.2 未来展望

医务工作者的作用在整个医疗队伍中尤其重要。开展跨专业的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交流和合作。跨专业教育长期以来受到医务人员的广泛重视,并引发了临床研究者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这种转变预示着今后的医疗工作将会从分工优化、协同合作等方面发生改变。

到了中后期,针对加重的学生群体,扩大了研究的范围,进行了深层次、多层面的研究,拓展了研究的范围。通过这种方式,让各大医学院校能够共享资源,建立起专业人士的角色和工作责任,消除偏见,促进专业间的沟通。

在我国医学学者、医学践行者,理应努力学习国际性前沿的跨专业教育核心理念,自主创新跨专业教育方式,加快跨专业教育在中国医学教育内的应用和发展,建立高品质、质量的医疗合作,给予患者最好优良服务,最佳护理服务。

6 小结

总之,通过加强医学队伍之间的合作,提高医学专业技术,提高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促进高质量的合作,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为此,护理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和学校实际,整合互联网、模拟教学、慕课等多种优质资源,借鉴国外开展跨专业教育的经验,探索适合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跨专业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