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学君 邹镇 夏茵茵 程淑群 陈承志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学科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涵盖疾病预防、健康促进、提高生命质量等所有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论》是医学生基础必修课之一,尤其是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然而,如何在较为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提升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形成预防为主的思维方式,熟悉公共卫生理论体系,掌握医学实践中运用理论进行分析和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本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而且,为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本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旨在启迪和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本研究拟以本校应用统计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享和讲授,启发和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等的理解和掌握,并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1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论》传统双语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论》整个课程共持续18周,分为Introduction of Occupational Health(职业卫生导论);Work Psychology(职业心理学);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Occupational Hazards(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特殊人群的公共卫生;铅中毒;农药中毒;汞中毒、苯及苯的同系物;窒息性气体;刺激性气体;生产性粉尘与尘肺;Heat and Noise(高温与噪声);异常气压;振动、辐射;环境与健康绪论;水体卫生;大气卫生;Biogeochemical Disease(生物地球化学疾病);Drinking Water and Sanitation(饮水卫生);Soil Environment and Health(土壤卫生);Emergent Public Health Event(突发公共卫生事件);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环境质量评价);Nutritional Needs(营养需求);Energy Balance(能量平衡);Nutritional Balance(营养均衡);Nutritional Considerations for Special Populations(特殊人群营养);Nutrition-related Diseases(营养相关疾病);Food Safety and Foodborne Illness(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共27个章节,88标准学时,全英语教学42学时,占50%。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练习作业、期末考试等。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等传统教学法的应用,达到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并应用相应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练习作业是通过具体的预防医学案例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使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适应医学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实用型医学人才的目的。期末考试是以试卷的形式,通过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单题和论述题五种题型,综合考查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其中30%的试题为英文题目,要求学生以全英文的形式作答。

目前传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论》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4个问题:第一,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讲授知识,存在简单灌输、不同章节重点难点知识零散、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有机组合。其内容较繁杂,且难度系数大,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难免觉得枯燥,一味地被动学习,束缚了学生的思考,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普遍,预防医学的思维难以形成,而且传统固有思想愈发僵化,教学方式迫切需要改进。第二,学生对双语教学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课程学习过程枯燥,缺乏主观能动性,难以跟上教师讲课进度,无法适应双语教学的内容,加之部分学生英语功底较为薄弱,反而加重了学习的包袱。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生原动力,更为形象地讲解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1]。第三,在非英语母语的环境下,高效讲授公共卫生知识,融会和传播中西公共卫生体系特点,这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但由于缺乏英文原文教材,现阶段教学采用传统中文教材,教师分章节逐一讲授,且仅在讲课时使用英文课件,学生难以针对知识重点和难点进行双语的预习与复习,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现有教学模式中教学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培养[2],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也得不到有效提升。第四,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以把握使学生更能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的中文或英文讲授的比例,尤其是针对一些专业英语名词,普遍存在填鸭式教学,学生理解困难,缺乏师生互动。由此可见,探讨如何改革《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论》双语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解决传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双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是预防医学专业教师面临的一项艰巨的教学难题。

2 案例式教学模式的含义与本质

案例式教学方法最初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情景式案例教学课[3],随后因教学效果优良而迅速风靡全球。经过不断完善和推广,已被应用到多学科、各阶段的教育教学中[4]。案例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已经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5]。

案例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基于现实案例进行说明,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互动式探索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6]。案例教学特色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感知事物,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思考,明白科学的原理或发展变化规律[7]。

这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型的新型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不断转化,还能通过具体案例情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案例式教学方法于上个世纪末被引入我国,近年来我国已有多数高校采用案例教学法,并且在法律教学、医学教育、管理培训等专业领域的教学中取得了可观的成效[8-10]。

在实施案例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需要提前准备,结合讲授知识与理论,精心策划特定教学案例,请学生提前阅读,并在课堂上模拟或重现案例场景,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流,通过各类知识、观点的碰撞,达到启迪学生思维,激动学习欲望和丰富学生知识的目的[11-12]。

3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论》双语课程案例式教学方法实施方案及效果

3.1 案例式教学实施的一般步骤

本课程参照既往成功案例式教学的范式,采用的案例式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以下5个步骤:(1)明确章节的教学目标;(2)精选汇编中英两种语言的特定教学案例;(3)案例情景下设定主要引导性问题,布置学生在课前熟悉案例,掌握关键专业英文术语,准备讨论相关英文素材;(4)采用多媒体、模拟表演等多种形式开展案例体验,在课堂中采用全英文积极开展案例讨论;(5)教师总结点评案例,小结章节重点、难点知识,吃透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掌握如何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介绍如下。

3.1.1 明确章节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实现以下3个主要培养目标:首先,促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沿革及历史,熟悉学科主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树立预防为主和三级预防的新概念,建立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及为预防战略服务的思想,从而更为透彻地理解环境-人群-健康的生态学模式,更好地运用到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其次,引导学生认清现代医学的根本是以健康为目标,并具有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和康复四个功能,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措施的理论,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制定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提供依据;再则,促使学生能够了解并重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预防医学的思维方式,通过学以致用,实践强化预防为主的观念,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医学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13]。

在课程章节授课前,制定教学方案,充分明确该章节教学的具体目标,拟通过本次教学促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哪些预期的理论知识。以《Biogeochemical disease》为例,本节课程授课的目的即希望学生掌握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定义、特点以及发病原因,其中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是定义及主要疾病类型,讲授难点为各个主要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特点。同时,明确此节双语课程学生需掌握专业英文单词如Endemic fluorosis、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和Endemic arsenic poisoning等。

3.1.2 精选中英教学案例

一个良好的案例可以有助于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并从中寻找普适性的规律,促进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和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案例的精选需要有以下4个依据:第一,内容需要真实,不可杜撰。真实发生的事件代入感更强烈,但可以使用假名或代号。第二,案例需要结构完整,事件的背景、发展过程、人物情节、最终结局等均有比较充分的材料支撑。第三,案例描述尽可能具体,广泛收集素材,案情的内在和外在要素均要囊括。第四,案例的编写需要遵循教学用途为首要原则,以学生获得知识为载体,明确需要完成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怎样通过案例的形式引导和呈现。采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同时表述,方便学生熟悉和对比,以便更深入了解和掌握专业英文术语。在《Biogeochemical Disease》章节讲授中,课程以湖南石门县雄黄矿癌症村为切入点,广泛收集案例的素材信息,编写还原整个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将其归纳和整理,形成完整的中英文案例资料。

3.1.3 问题引导与课前准备

在特定的案例情景下设定关键性的引导问题,课前布置学生熟悉案例,提前知晓主要专业英文术语,并准备讨论的英文素材。激发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欲望,通过问题为导向,贴近真实案例,引发开放性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破除以填鸭式知识讲授为主的传统方式,倡导自主性学习与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雄黄矿癌症村为例,课程前期设置了如“为什么会形成癌症村?”“如何找到导致癌症村的致病因素?”“如何判断致病因素是环境还是社会因素?”“怎样才能防治癌症村的再次出现?”等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学习,熟悉关键英文专业词汇,为课堂的深入案例讨论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3.1.4 案例体验与课堂讨论

案例讨论以学生积极发言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重点发挥学生自主性,利用英文进行交流和讨论,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对主要英文专业术语熟练运用能力。讨论采用小组分组,小组构成充分考虑学生的外语层次水平、性别、性格和成绩等因素。一般要求学生参照准备的提纲进行发言,并给予学生小组充足的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时间。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学生-教师讨论模式,主要是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观点阐述;二是,学生-学生模式,即学生小组之内讨论形成观点,小组之间代表阐述不同见解,进行相互质疑和反驳。以雄黄癌症村为例,师生通过相互讨论,层层剖析和阐述整个砷中毒案例的起因和发展过程,理论知识点在讨论中不断使用和碰撞,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砷中毒的概念、特点和主要表现等知识,并通过推演的方式,学生初步掌握如何有效控制和防治砷中毒。

3.1.5 教师点评与课堂考核

教师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应以正面鼓励为主,表扬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适当肯定和嘉奖,不足之处可适当引导指出。同时,教师还需结合课程讲授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融合案例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系统讲解,凝练案例的典型特征,并揭示其包含的原理、方法和内容。教师还可针对学生们在参与讨论中的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课堂评定,并结合小组成员之间的自评,综合形成学生课堂考核的成绩。

3.2 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初步应用效果

本研究以本校应用统计学本科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将案例式教学方法应用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论》的双语教学中,一方面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将其与实践紧密结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预防医学思维方式。另一方面督促学生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英文词汇,通过讨论应用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课前准备和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均有所提高,学生学习的原生动力和兴趣得到显着提升。

4 讨论

4.1 案例式教学方法的优势

高校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13]。通过本研究的实践探索,案例式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双语课程教学方式,以其本身所具有的灵活性、真实性和直观性,在客观上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4-15]。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打破师生之间“你听我讲”的传统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单纯讲授教材为主,教学方法简单,很容易造成填鸭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则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灌输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在课前分享案例,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熟悉专业英文词汇,并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运用加深了对专业英文术语的掌握[16]。(2)师生的积极教学互动,提升了课堂的活跃气氛,学生在共同参与的讨论活动中,与教师、同学交流,努力形成共识,不但磨炼了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可思想的火花碰撞中开阔了思路,获得更多的学习启示。(3)案例式教学将抽象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具体化和真实化,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知识更为生动,活灵活现,便于短时间内记忆和掌握。在实际案例中也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逐渐深化、融会贯通[17]。(4)教师通过自主开发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案例,不仅有助于加深教师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基础知识的深刻了解,还通过设计引导性问题,锻炼了教师围绕教学主题,组织教学活动和实践经历升华为理论概括的能力,促进了教学相长。(5)教学的评价更加趋于客观和民主,有利于学生预防医学创新思维的形成。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的知识均来源于权威的教材,学生几乎不会质疑教师授课的内容,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形成。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了关于案例实践内容的知识,对这些知识点形成自身一定的独立见解[18]。加之,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质疑,只要学生分析得当,教师均会予以肯定。而且考评的方式也有既往的单一教师评分转为教师+学生综合考评的模式,发扬了科学民主的精神,更有助于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4.2 案例式教学方法的不足

尽管案例式教学方法具有诸多优势,但仍具有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首先,案例式教学是一种极其费时费力的教学方式,课前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收集、筛选、整理、汇总案例信息,寻求契合教学内容的经典案例,该工作是一项极为庞大的系统工作,单凭授课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恐难以长时间维系,需要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完成。其次,案例式教学课堂讲授知识点的时间较长,通常需要通过多层级(如师生、学生间)的长时间反复研讨,这对于知识点多、教学任务紧的课程很难普遍应用[19]。第三,部分专业知识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找不准核心问题,抑或是找不到教学的契合点,无法实现课堂上的深入讨论。第四,案例的选择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口味,无法激发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使案例演变成举例教学,教师很难在课堂上进行深入引导,促使学生产生共鸣,甚至丧失参与讨论和发言的积极性。由于课堂时间紧,也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20]。

综上所述,案例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它们应为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案例式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法,更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案例式教学方法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