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登攀 牟杰 黄金兰

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在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而课程思政建设是确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3-5],为响应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紧抓高校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是三大主攻目标,所有的高校教师都应承担育人重大任务,最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6-7]。药理学是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之间的桥梁。通过对药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可系统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具备运用药理学知识解决临床用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会服务意识[8-9],这也是徐州医科大学药理学课程的思政主线。文章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九版药理学(主编为杨宝峰和陈建国)第十八章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氯丙嗪的本科教学为例,深挖暗含其中的思政元素,并以适宜的教学方法将其有机融入于教学设计中,以期收获传道授业与立德树人双重目标。

1 教学设计总思路与流程

在药理学教学大纲要求上,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氯丙嗪是重点掌握内容,授课学时为2学时,整个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导入,精神分裂症机制的阐释,代表药物氯丙嗪的介绍(氯丙嗪的发现史、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和归纳总结四大部分。首先教师根据课程专业知识点,查阅研读文献,从不同角度挖掘隐含于各知识点的思政资料,然后经过整理、归纳、集体讨论,根据内容采用微视频、知识拓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育人育德元素编制于教学教案设计当中,最后于教学实践中论证思政教学的效果。整个教学设计流程简图如下(★为重点掌握知识点)。

图1 教学设计流程图

2 教学环节思政融入详解

2.1 环节一——课程导入

《禁闭岛》改编自美国小说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说,主人公泰德是一位精神病患者。教学课堂以《禁闭岛》视频小片段引入课程,向学生简单介绍该影片中的考利医生为了医治精神患者泰德的病症,配合他的意识而制造一场戏剧,希望泰德能从中解脱出来,否则,为了防止泰德对护士、医生和其他患者的再次伤害,将不得不对他进行切除前脑叶白质手术(世界上第一种精神外科手术,1930年到1950年用来医治精神病)而使他成为永远不具备伤害力的“听话”的患者。在该影片的简介中,不难发现精神分裂患者伴有严重的精神和人格分裂,可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及认知功能等多个方面,患者常伴有幻觉、妄想、易激惹、抑郁及焦虑、认知缺陷等性格特点。观看完片段之后再引入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让学生对此疾病有大致了解。此微视频与流行病学资料导入方式可快速吸取学生的注意力,将教材中描述精神分裂患者特征的硬生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和形象化,既加深了学生对精神分裂患者的总体印象,也引起了学生对此疾病的关注和重视。

2.2 教学环节二——阐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

在阐述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前,以知识拓展的形式将此类疾病的诱发因素做简单介绍,如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病前个性特征、环境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这些病因的逐一介绍一方面说明了精神分裂症有多种诱发因素,探索治疗此疾病的药物和方法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也提示了患者除了必要的治疗措施外,还要懂得自我预防。精神分裂症的诱发因素知识可以教育学生,要真正治愈患者,首要一步是要充分了解患病的诱因,要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疗策略。

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们提出了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说”。尽管近年出现了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假说、5-HT假说等新理论,但多巴胺假说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充分说明这点,可将未经治疗的Ⅰ型患者尸解和药物研发如促多巴胺释放药苯丙胺的重要发现作为证据材料,间接培养学生实践永远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用事实说话的逻辑思维。而后借助大脑解剖图谱,图文结合逐一介绍存于机体脑内的4条多巴胺通路中的多巴胺受体亚型分布和生物学效应,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作用机制,即阻断中脑-边缘和中脑皮质系统多巴胺受体,这是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2.3 教学环节三——代表药物氯丙嗪介绍

2.3.1 氯丙嗪发现史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目标药物有充分的了解,教师以拓展知识的形式简介氯丙嗪的发现史。在1950年,罗纳·普朗克公司在寻找抗疟疾药物时合成了一系列抗组胺类药物,其中一种以“异丙嗪”为名称在市面销售。同年,一位海军外科医生亨利·拉伯里特在探索抗组胺药物是否能减轻休克时,发现患者应用异丙嗪之后情绪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这篇仅有观察记录而无数据的医学文章引起罗纳·普朗克公司的注意,当下着手将抗组胺药物研发转向开发潜力更大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1950年12月,在异丙嗪的基础上,化学家P·卡本提合成化合物RP-3277(即日后的氯丙嗪),药理学实验发现氯丙嗪具有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1952年,拉伯里特建议将氯丙嗪在精神病患者上做试验,以明确其抗精神病的作用。同年,精神病学家让·雷德和皮埃尔·德尼尔克对氯丙嗪做进一步的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证实氯丙嗪可明显减轻精神病患者的幻觉,他们的这一结果在第15届法国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大会上公布,引起医学界的轰动,并从此开启了精神药物治疗精神病的新纪元。1952年12月,氯丙嗪在法国上市,取名氯普马嗪(Largaotil),含义为“有多种作用”。

从氯丙嗪充满传奇色彩的发现史中,学生可获得如下2点启示:第一,罗纳·普朗克公司选择相信单有观察记录而无数据的医学文章,转向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开发,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他们的独具慧眼和胆识,这也教育学生在风险和机遇并存时,考验的就是当下的判断力。第二,外科医生拉伯里特发现氯丙嗪的抗精神作用过程教育学生在科研的探索道路上,除了需要仔细观察,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大胆尝试。

2.3.2 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氯丙嗪具有神经安定、镇吐和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镇吐和人工冬眠。在讲解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时,向学生介绍精神分裂症的主要分型(Ⅰ型和Ⅱ型)和精神病患者的治疗经历(中世纪的驱魔治疗、1918年发热疗法、1920年精神外科治疗、1933年电休克治疗、1937年胰岛素治疗等5个阶段)。氯丙嗪的发现改变了精神病患者的预后,并在西方国家掀起了非住院化运动。历史学家笔下描述的到了1953年,巴黎精神病医院的病房里让人难受的景象改变了,紧身衣、精神病水疗冰袋和噪音都已成为过去,许多精神病患者不必被终身强迫关锁在医院里,那时的人们把氯丙嗪称为精神科的“青霉素”。然而,氯丙嗪作为神经安定剂用于以阳性症状为主的Ⅰ型精神病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阴性症状为主的Ⅱ型精神分裂症效果较差,且不能根治精神分裂症,只能减轻患者的症状。氯丙嗪治疗精神病的作用特点教育了学生要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事和物,发扬优点也要正视不足。在镇吐方面,氯丙嗪可用于药物和中毒引起的呕吐治疗,但不能千篇一律,注意特例,氯丙嗪对前庭内耳功能引起的晕动病即常说的晕船晕车所致呕吐是无效的。此外,氯丙嗪作为冬眠灵(异丙嗪+氯丙嗪+哌替啶)的主要成分之一也能教育学生人多力量大、团结、分工协作的道理。

2.3.3 氯丙嗪的不良反应

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既对立又统一。作为治疗精神患者的第一种药物,氯丙嗪功不可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氯丙嗪的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如中枢的抑制作用,用药后患者产生嗜睡,无力症状,M胆碱受体的阻断作用患者出现口干、视力模糊现象,α受体的阻断作用让患者产生鼻塞和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然而长期大量使用氯丙嗪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锥体外系反应。这主要是由于氯丙嗪选择性低,作用广泛所导致的。在讲解这些不良反应时,可先以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回顾M胆碱受体、α受体和脑内4条多巴胺通路的分布和生理学效应,再结合氯丙嗪对M胆碱受体、α受体和脑内的4条多巴胺通路的作用特点,启发式引导学生理解氯丙嗪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不仅如此,综合药理学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教师不单是要学生能理解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如何减轻或者避免不良反应,例如,由于氯丙嗪能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D2样受体导致胆碱功能相对亢进而引起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和静坐不能等症状,可采取减药、停药和使用胆碱受体阻断药例安坦来缓解。再如由于氯丙嗪阻断α受体而引起血压下降,那么在使用升压药物对抗的时候,就得特别需要注意升压药肾上腺素的翻转作用,若误用肾上腺素则可导致血压剧降。这再次提示了学生只有掌握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才能对症处理和使用对抗药物。

2.3.4 教学环节四——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是教学的最后环节,在课程结束前的5分钟,教师简明扼要的回顾本次课讲授内容(氯丙嗪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以知识罗列的形式再现重点知识点,加深学生的记忆,也可弥补课堂中学生笔记的缺漏。

3 思政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10]《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11]。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遵循“评价反馈——反思讨论——改进优化”路线,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出客观的系统的价值判断,为思政教学反思和教学改进提供真实材料,以期提升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与实效。针对本课堂的教学思政评价,需从教师和学生两层面进行。在教师层面,组织同行教师或者学校督导组进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同时设计一套适合“课程思政”视域下药理学教学的教师自我评价量表,通过对授课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如《禁闭岛》微视频导入效果、氯丙嗪的不良反应的理解和避免对策掌握程度等多环节进行自我评价,这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也是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及思政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层面,设计关于“课程思政”理念下药理学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与意见建议、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评价。可随机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以书面或电子形式搜集,其反馈的结果作为完善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依据之一,此外,将“课程思政”相关内容融入学生的理论课及实验课的阶段考核和终极考核中,如考察氯丙嗪的作用机制时,将未经治疗的Ⅰ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尸解和药物研发重要发现融入考试题干中,彻底地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4 结语

立德树人之教育使命渊源已久,古代时期,“立德”和“树人”独立存在,到了当代,二者合体并使用于教育领域。起初“立德树人”作为一个名词陆续被报道,后来成为学术命题而逐步形成一个研究领域[12]。立德树人概念充满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立德”是为人之根本,人无德则不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而“树人”则指向人才的培养目标,二者辩证统一,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13]。为肯定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地位和作用,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4]。

药理学课程是探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每种药物的发现都充满着传奇的色彩,每种药物的作用均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否认,药物在疾病的预防、治疗、诊断、康复和保健等方面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进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药物除了是治病救人的重要工具、减轻患者痛苦及挽救生命外,当使用不当时,它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而如何正确有效合理的运用药物,不仅取决于医药学子们是否具有全面扎实的临床用药知识和经验,还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足够的责任心和高尚医德。因此,在“立德树人”总目标的指引下,药理学教学不单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立德育人与方法论同等重要。

课程思政是借助高校所开设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一系列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兼具时代性与科学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嵌入知识传授过程中,强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功能塑造[9]。本校药理学教研室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中心环节,不断深入挖掘药理学专业知识点的思政元素,并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无声嵌入到课程教学设计蓝本中,这既可丰富了药理学的教学内容,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完善我校药理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框架,亦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医药人才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