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逸文 孙奇 高佃军

中国的高等院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医学院校则是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健康中国战略服务之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就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就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开展包括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人文关怀在内的全方位的教育。虽然这些教育多年来在各类高校包括医学院校一直进行着,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诸多缺陷。例如,许多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面对政治理论课程和各种思想教育活动反应冷淡,甚至有些思政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也对本职工作缺乏信心。为此,要完成培养人才之使命,与专业知识传授相衔接的政治思想工作——课程思政教学就成为必由之路。医学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尤其如此。临床医学教学资源极为丰富,但相对于传统的专业教学而言,目前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应用、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载体的建设等方面尚有诸多薄弱环节。如何加强这些环节,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如何使教师所讲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进而高度认同?回答这些课题,学校要从广开课程思政资源入手,教师要从提高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能力入手。

1 对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概念和教学模式的认识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一样,都是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实施的教学活动范畴。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思政课程是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执行的“任务”,而课程思政则是专业课教师执行的“任务”。在临床医学教学活动中,课程思政是由教师在临床专业课(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堂上融入思政元素,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再塑造过程,也是培养德艺(医)双馨人才的过程。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课程本身的框架下,融合贯穿理想信念教育,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和文化素养,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人文医学等方面的教育[1,3]。

明确了这一概念,临床教师才能真正明晰自己的岗位职责,真正懂得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只是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不只是年级辅导员和各级党务工作者的事,而且还是专业课教师乃至临床医生的分内之事。临床教师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捕捉时机,善于寻找切入点。教师可根据临床医学服务大众健康的特点,在为学生讲解某一专业知识的同时,从临床医学知识的生物和社会双重属性出发,将学生的关注点从单纯的专业知识延伸至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及服务国家、民族、社会和群体的能力与义务方面。而这一延伸,正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路径。

2 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临床医学课程思政的理论知识资源(思政元素)非常丰富,现就几个方面的重要知识资源及其在临床课堂中的融入进行探讨。

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核心要义体现在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中,在新修订的党章中亦有正式的阐述[1-2]。在临床课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切入点、多种途径阐述这一理论成果的重大指导意义[4-5]。

2.1.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6]。在小儿肿瘤类疾病如小儿白血病等课程中,学生们最关心的就是肿瘤的病因问题。虽然目前许多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公认的一点是环境污染,以及由此导致的水和食物污染。讨论这一焦点问题时,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7]。要让学生们知晓,任何疾病的治疗包括肿瘤的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从源头上采取措施,而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的治理就是这样的措施。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7]。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儿科学“腹泻病”课程中,学生们最关心的一定是腹泻的病因与防治。教师在讲述饮食不洁和水源污染所导致的腹泻时,可以结合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环境优化,以及腹泻发病率、死亡率的下降,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指导意义。同样,在流行病学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们对环境污染治理前后很多疾病(包括肿瘤)发病率的改变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客观数据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彰显党和国家重视生态保护为国民健康带来的巨大利好。这些案例,既可以提高专业教学自身的效果,又可以春风化雨般地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2.1.2 基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医学生就业指导

针对当前医学生的就业形势,教师要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学生谋划未来,指明前景。例如在康复治疗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要重点突出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提出的“医养结合”“健康中国”等方略,帮助学生分析伴随人口老龄化而来的“医养结合”的巨大需求;在“老年医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60 岁及以上年龄的人口已达2.6 亿人)[8],让学生了解老年医学在各专业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使学生对自己专业(全科医生、社区医生、康复治疗等)的就业前景充满乐观,充满期待。同时要让学生知晓,这种人口老龄化并非负面因素;要通过回顾分析帮助大家认清人口老龄化的本质是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给全体国民带来的福利。通过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们以乐观的心态投入未来的事业中。

2.1.3 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医学教育理念阐述

临床医学的授课内容常常涉及各学科领域的新进展,如外科微创技术、肿瘤的基因治疗、分子诊断技术等。各学科教师要为大家讲清楚,这些成果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应利用这些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学习这些先进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是没有国界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接受以世界着名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或和外来语命名的名词,与“崇洋媚外”完全是两个概念。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高大上”的存在,是完全可以“接地气”的行为规范[9-10]。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还是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能所见所闻找到鲜活的事例。例如,在讲授外科学的“创伤”章节的“创伤检查”时,可给学生们讲述外科学泰斗裘法祖院士94 岁高龄还拄拐看望地震伤员[11];在教授“肝胆外科”内容时,要给学生们介绍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90 岁高龄仍站在手术台边[12];在教授妇产科学“分娩”章节时,要给学生们讲述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教授终身未婚却将大爱献给一万多名新生儿[13];在讲物理诊断学时,要给学生们讲述裘法祖教授、张孝骞教授等前辈对每一例患者都要做一丝不苟的查体[14];在讲授“小儿先天性疾病”内容时,要给学生们讲述儿科学专家张金哲教授从医70 年,坚持参加科室病例讨论[15];在讲授“放射肿瘤学”内容时,要让学生们了解潍坊医学院优秀校友于金明院士在放疗立体定位方面的贡献,还有他为取得这些成果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他取得成功后谢绝国外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归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这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典型案例,可以使核心价值观深植学生脑海中,达到价值塑造的育人目标。

2.3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每一所高校的必修课。但应该让学生知晓:开设这门课程绝非仅仅是中央和上级的“硬性要求”;开设课程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认识世界、了解自然乃至解决医学领域难题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哲学为基石)160年来之所以立于不败之地,正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的科学性和强大的思想力量。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内容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质量互变规律”:疾病的诊断往往依靠某些临床检验指标,当关于某种疾病的临床检测值达到或超过某一规定值,就可以做出相应的诊断(或判断),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的生动体现。例如要判断某一患者是否患贫血,首先需要做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检测,如果Hb 值超过110 g/L,可以说该患者不存在贫血;但若低于110 g/L,则诊断为“贫血”。这里的110 就是一个临界点。事物的发展变化越过某一临界点时,就由原来的量变转化为质变。其他案例也不胜枚举,休克患者或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测定值的意义、儿童发育是否正常的判断、无数临床检验“正常值”的设定、肿瘤患者的分期等等,无不体现出质量互变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在涉及医患沟通的话题时,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解释。但这里的对立并不等同于“敌对”。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也可称“矛盾律”)之“对立”,是指一个事物或某一个共体中,都存在着可以区分的两个方面,但这两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医生和患者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共体: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患者,哪里还有医生?前者角色角度的区分其实就是对立,而后者双方的存在条件的相互依存就是统一。但由于医患双方所处地位、观察视角和关切点的差异,两方的矛盾又是难以回避的。要做的不是期盼医患双方不产生矛盾,而是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疾病发展规律、机体接受治疗后的转化规律、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变化规律等等),因势利导,主动作为,促使矛盾的良性转化,最终由对立走向统一。这个统一就是双方目标的统一即战胜疾病。案例如下:1 例接受了阑尾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出现了切口感染,患者及家属可能非常不满意,不仅患者要多经历痛苦,还要承担额外的医疗费用;而手术医生则认为出现术后并发症实属正常。如果医患双方都一直坚持各自的思维,则矛盾势必激化。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医生非常理解患者,一方面任劳任怨为患者处理创口,一方面给患者及家属讲清楚本次切口感染的多种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病变性质——化脓性阑尾炎所导致,化脓性阑尾炎的手术切口本来就属于Ⅲ类切口,极易出现术后切口感染),另一方面以认真同情的口吻讲清楚该种感染是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治愈的;并告知其医患双方目标的一致性和双方配合对创口愈合的重要性。几天之后,在双方相互配合下,切口二期愈合,患者康复出院,达到了双方的统一目标,医患关系沿着“对立统一”的轨迹实现了良性转化。

“否定之否定规律”:先天性心脏病的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在100 年前的治疗手段只能是内科治疗,也就是当患儿出现肺部感染、缺氧或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时,给予药物保守治疗或对症治疗;新中国建立以后,先天性心脏病有了手术治疗方法,随后手术方法逐步完善,先天性心脏病被列入了外科范畴;随着医学科技和基础研究的进步,又涌现出创伤更小“保守”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如腔内房间隔、室间隔封堵技术;如此一来,先天性心脏病又有回归内科范畴的趋势。但这种回归绝对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无序的回归,而是展现了疾病治疗方法更加安全同时治疗效果更加可靠的一个上升曲线,也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螺旋上升曲线”。可以预见,未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药物化学等领域出现新的研究成果,该类疾病的治疗会进一步趋向于“微创”甚至“无创化”。从而展现了“内科-外科-内科”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肿瘤、结核、脑血管疾病治疗手段的更新过程中,都可看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轨迹。教师还可以将这种“否定之否定规律”所展示的“螺旋式上升”延伸至思维和社会领域,即:一个人的成长有成功,有挫折,也可以有失败;然而只要努力,必然会奔向前方。如此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于一体的课堂,势必会让学生对未来的事业更加充满信心,对前进道路上的曲折更加无所畏惧。

2.4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师在讲授每一个新概念新知识时,要让学生们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树立起医学生的“文化自信”。无论是讲《黄帝内经》、神农尝百草、神医华佗、大医孙思邈,还是药王李时珍,不但要讲述他们在祖国医药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更要讲述这些成就背后他们的艰辛努力、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这些精神和他们的成就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都是后辈炎黄子孙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终身不悔的精神食粮。

例如,关于外科学及小儿外科学发展史的讲授,可以引用如下案例:在我国周代(公元前1066—公元前249年),外科已独立成为一门专科;汉朝末年的华佗(141年—203 年)擅长外科技术,使用麻沸汤为患者进行死骨剔除术和剖腹术,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介绍了用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脱位[16]。这些成就远远领先于当时的世界其他国家。

2.5 法治教育

随着公众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法治思维对于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医学院校,法律知识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然而传统意义上的法律课程对于医学生即“准医生”来讲,仍是陌生。如果加上临床专业课程中的知识链接,则可使学生的法律知识即法治思维得到“事半功倍”的强化。例如,在讲授外科学创伤总论及各论时,教师首先要强调认真询问病史和全面体格检查;其次要指出这种全面的病史采集和体检不仅是正确诊断的需要,还是提供法律依据的需要。受伤的原因多种多样,一部分交通事故受伤者,事后要向肇事者索赔;矿山等生产事故受伤者,受伤后乃至痊愈后要向法人单位索赔。这种索赔常常需要诉诸法律程序。判定赔偿的依据恰恰来自病历。甚至有些案例还可能是故意伤害所致,会涉及刑事案件调查。最后告知学生,医生书写的病历是否完整准确,不仅关系到案情原始资料的提供,还关系到医生对医疗风险的防范与规避。

2.6 其他教育内容

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课程和课堂内容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教育和时政新闻教育等[17-20]。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可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合,同时强调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心因性疾病案例,在阐述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医学模式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心理适应和自我调节能力;时政新闻教育则是通过当前新闻热点与专业的关联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3 课程思政的载体

课程思政教学的载体包括教师及其所使用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案、讲稿、课件等文档资料。而最重要最关键的载体则是授课教师[21-24]。教师要承担起这一角色,应该具备“一个理念和两个能力”:一个理念就是牢固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两个能力包括知识储备能力和课程思政元素融合能力。

“立德树人”是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当下,仍需要持续不断地在临床教师中强化“立德树人”的理念,使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他们的教学实践中。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先决条件。

知识储备能力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知识素养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或深厚的理论功底,涵盖本文前述六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专业教师在谈到这些理论时可能会羞羞答答,理不直气不壮[13],必须彻底纠正这些现象。要从“四个自信”出发,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专业实际,强化对临床教师的政治理论培训,使其成为课程思政教学的合格教师,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传道、授业、解惑[25]。

课程思政元素融合能力则是在读懂弄通上述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进一步摸索课堂教学与其他教学环节的规律、做好学情分析进而准确把握思政元素切入点的能力[26]。

综上所述,有效地开展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教学,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开发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于临床教学。而临床医学教师首先要具备更为开阔的视野、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唯如此,才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多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