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余悦 高韩

摘   要: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的蓬勃发展,需要文学的繁荣作为铺垫。城市的文化形象塑造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密不可分;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积极思想对改造市民的精神世界、提高市民的道德觉悟意义重大;相关文学文创产品的创新更是实现了文学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无论是城市形象、市民思想觉悟,还是相关文创产品的创新与推广,都在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文学;文化;城市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1-0146-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无疑是新时代对“软实力”的进一步阐述,城市软实力建设对于树立文化自信意义非凡。“软实力”的概念最先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简单来说,他认为“软实力”就是与经济实力等硬实力相对应的能力,能通过吸引或者影响成为国家对外发展的助推力。这一理论的出现使得“软实力”的研究与应用迈上了新台阶。而在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孙子兵法·谋攻篇》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1]。”就渗透了软实力的精妙之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兵之举。诸如此类的还有“霸道”与“王道”之说,前者崇尚以力服人,后者崇尚以理服人,这两种理念相对应,与今天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实质上是殊途同归。不过,就研究对象而言,国外在“软实力”研究方面绝大多数是框定于国家范围,对“城市软实力”的研究还尚未形成潮流。在21世纪以前,我国学者有关软实力的大部分研究也都是针对国家层面,直接瞄准城市层面的软实力研究所涉不多。

约瑟夫·奈把软实力归结为四个层面,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文化影响力。近年来,在城市软实力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提出了“城市文化软实力”这一新的学术概念。“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既包含了城市文化,也包含了城市软实力,但又不等于二者的简单叠加。关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我国学术界并未给出统一的定义,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为该名词赋予了定义。张卫海认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特色、精神气质以及市民共享的文化价值观。它虽然是一种隐性的力量,难以具体衡量比较,但可以通过城市的精神面貌、文化事业的繁荣程度、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体现出来[2]。

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蕴含,发挥着其他文化形式不可比拟的作用。一座城市的文学是其文化之本,是戏剧、绘画、音乐、哲学等一切艺术样式的母体,为城市的其他艺术形式提供母题,缺少文学创作的繁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没有根基与底蕴的,也就谈不上为城市软实力的提升作出贡献。文学塑造城市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城市精神,体现城市灵魂,并反映特定时期的城市文化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学者在研究城市文化时,逐渐将其看作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而关于文学和文化资本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中找到蛛丝马迹。布尔迪厄对文化资本有三个层面的解说。一是具体化的,可以理解为一个人长期受文化熏陶而形成的内化于自身的学问学识和品德修养;二是客观化的,具有传承性是这一层面的文化资本所独有的,最常见的有文学作品、词曲画作等文化产品,其本质就是一种客体化的文化载体;三是制度化的,即文化制度。根据文化资本客观化的存在形式,文学是一种可以物质传承的文化载体,具有文化资本的属性,那么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城市的文学则是城市文化资本之一,是城市发展的软性力量,即城市软实力。到目前为止,鲜有学者直接就文学对城市软实力的影响展开研究。本文基于文化与城市软实力的相互关系,简要剖析文学对城市软实力的驱动作用。

一、文学作品传播城市形象

特定的文学作品承载了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是城市在特定时间关于思想、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的产物,对于展示城市形象和提高城市知名度意义重大。而这两者恰恰是城市发展的无形资产,对于城市软实力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一个文学名人、一部文学名着或一个文学奖项在城市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就各类题材文学作品而言,以城市生活和城市居民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城市文学影响最为深刻,城市文学作家围绕城中人和城中事展开想象,勾勒出一座城特有的生活形态和文化风貌。除了现实的文学效果外,这些文学着作还是印在纸上能够经久流传的“城市名片”,犹如《奇迹之城》之于巴塞罗那,《四世同堂》之于北京,《红岩》之于沙坪坝,《巴黎圣母院》之于巴黎。文学作品通过状摹城市的人、物、事,对城市形象进行全方位、立体的展现,让这座城在读者心中的形象丰满、鲜活起来,从而影响受众对城市的印象和看法。“人”是独有的城中人,体现着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如着名作家李劼人的代表作《死水微澜》将成都人的生活百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旧日洋溢着巴蜀气息的成都走街串巷,感受成都风味;“物”是独有的城中事物,涵盖了城中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如电视剧本《谍战古山塘》,古村、古镇、古桥、古塔、评弹、刺绣等“苏州元素”都在编剧的巧妙设计下,再潜移默化地映入读者脑海;“事”是在城中发生的事情,除了遵义会议,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现实发生的事件,还有城市的历史传说和趣闻典故等。比如,着名的成语典故之都——邯郸,邯郸学步、毛遂自荐、完璧归赵、黄粱美梦等数千条成语典故与邯郸有关,这些都可以引发作家灵感,成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

抛开文学作品,有时只提到一个代表作家,与之相连的城市便呼之欲出,犹如狄更斯之于伦敦,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彼得堡,鲁迅之于鲁镇,沈从文之于湘西。另外,如同戛纳电影节造就了一座名城,一些着名的文学奖项也能成为城市吸引世界目光,扩大城市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例如,“鲁迅文学奖”的颁奖地绍兴。这些文学作品、文学名人、文学奖项彰显了强烈的城市地域特色,让人难忘。再经过广泛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该城市的文化竞争力,从而提升城市软实力。

二、文学思想提升市民素质

市民的整体素质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助推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城市未来的发展,它是城市软实力能够稳健上升的坚实保障。就国民素质而言,身体素质是硬件,道德修养是软件,那么要提升市民的整体素质,就要在锻炼强健体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文化的交流具有二重性价值,它既表现为商品的流通,有着商品的属性,同时也表现为文化力的扩张,表现为思想价值和行为观念的推广[3]。事实上,文学除了艺术与审美价值,具有相似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并且文学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认识和教育两方面。

文学的认识价值,其一在于知识性,文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在庄周的《逍遥游》中,有扶摇九万里的鲲鹏,也有奋起而飞却仍不至榆枋的蜩与学鸠;有以八千年为春秋的大椿,也有不知晦朔的朝菌;各种鸟兽草木,纷至沓来。其二在于认识社会性,文学能以不同历史年代、不同社会阶级的社会生活为创作背景,让读者从中学习社会常识,在故事的人情世故中间接累积生活经验。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文学的教育价值实质上在于“教化”二字,教化是指文学教人向善,授人以文明。中国人的许多道德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文学作品,赤手空拳打虎的壮士武松,精忠报国的英雄岳飞,阴险狡诈的小人秦桧,这些人物形象通过文学作品的渲染跃然纸上,读者受其道德价值观的熏陶,培养了明辨是非的价值观念。古今中外,许多大家就文学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进行了阐述,在中国古代,先秦有儒学家孔子倡导以“文”育人,从而使君子肩负起国家兴亡的重任,且提出了诗的“兴观群怨”说;宋代有周敦颐着的“文以载道”观,文章承载并传播着正义道德,读文章的人也能受到熏陶;在西方,先有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认为人作恶主要是由于无知,而通过文学作品传授关于道德的知识,受众的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引领,自然就成为有德性之人;后有“废奴文学”作为典范,用文字的力量抗议暴力和血腥的黑奴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呼吁人道主义和生而平等,推动了后来的废奴运动。

文学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人借助此种能量并付诸实践,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同时影响和感化他人,使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营造出更好的人文环境,这是城市软实力提升的直接表现。并且,这些对提升市民的人文素养意义重大,让城市得以积累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为城市软实力持续有效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文学是物质生产的智能要素

客观体的城市软实力主要表现为实际的文化载体的影响力,即实现文化的“物质化”。21世纪是文化增值的时代,经济活动中的“含文化量”越大,物质生产中的附加值就越高,随之大幅度提升城市竞争力与城市软实力。刘伟刚认为,劳动者在生产工作的过程中,包含着文化的注入,无数产品和工具之中都包含着文化的痕迹。文化在生产力中是一种智能要素,一旦与生产资料、劳动者结合在一起,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生产能力[4]。那么文学作为文化的重头戏,在引入物质生产的过程中经由生产者大胆创意和开发,文学产品的相关产业链得到最大的延伸,文学便能得到充分的增值,从而成为城市物质生产的智能要素,而将文学作为智能要素运用最广泛的莫过于文创周边的生产设计。《哈利·波特》中万能的魔法棒、神秘的魔法袍、各个人物精美的盲盒、霍格沃茨学院的乐高玩具;《盗墓笔记》中西泠印社的手账本、人物漫画的抱枕、手机壳等等,无论是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描绘出的故事内容,都能给文创产品的开发带来新的触点。另外,这些通过文学作品虚构出来的物件不仅为文创产品的生产提供了物质来源,有时还能从美学等智能角度为文创产品的包装与设计提供灵感与指导,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而这得益于作者本身极高的审美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红楼梦》中,从衣着服饰如“红楼钗裙”艺术丝巾、香菱的石榴裙,到美食佳肴如袭人的“糖蒸酥酪”、贾府九蒸九晒的螃蟹,装饰物件如黛玉赠给宝玉的玻璃绣球灯、妙玉充满江南书卷气息的四件茶器,再到诗词游戏如大观园的占花名酒令签、黛玉的《桃花行》诗帖等等,可供挖掘的文创元素数不胜数,这些元素无一不彰显着“美”的气息。除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实物资源,作家本身也能为文学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取之不尽的设计灵感,如巴金手模、鲁迅头像,还有各种联名书签、徽章、胸针等等。

文学是物质生产的智能要素,而文创产品的兴起也为文学走入民间提供了新思路。此前,南京日报发布了一则新闻,一套基于作家赵本夫的长篇小说《荒漠里有一条鱼》的文创产品竟让无数读者爱不释手,在新街口的新华书店里被迅速抢购一空。无论是《画意鱼王庄》的函册,还是具有IP创意的“荒漠有鱼”T恤,都在无声而有形地诉说着传奇的黄河故事和值得称颂的黄河精神。这些文创产品带着其独有的思想内涵,再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通过有意识地艺术加工,将文学的抽象表达具象化,从而能渗透和延伸进更多人的生活,为文学平添了许多烟火气息,让文学作品不再只属于少数高级知识分子,让文学变得亲民。基于文学作品制造出的文创产品也让作品焕发二次生机,这便是文学与文创的相互成全。

一方面,这些被注入文学元素的文创产品能为城市贡献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城市软实力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成为商业体的软实力;另一方面,通过设计让文创产品与消费者之间产生共鸣,为用户带来文学体验感与舒适感,进而让大众消费群体对城市的文化产生认同,增加文化认同感,提高市民的文化自信心,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两者皆是城市软实力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结束语

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由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硬实力和以文学文化为基础的软实力共同构建而成。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软实力的作用更是日益凸显。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一直有着积极的影响,从打造“出圈”的城市名片,传承珍贵的传统美德,到刺激自主的创新能力,文学赋能城市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时代议题,我们应当以提升城市软实力为目标,不断挖掘文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武.孙子兵法·尉缭子·鬼谷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16-17.

[2]   张卫海,刘倩.城市竞争背景下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建设路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61-64.

[3]   马志强.论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4):28-31.

[4]   刘伟刚.城市文化软实力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5(11):98-99.

[责任编辑   卫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