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艺芬

摘要:《绿衣》这首作品是着名的“悼亡诗”。本文围绕冯公让编写的无伴奏合唱《绿衣》进行音乐分析以及演唱上的探究,并结合自身排练实践过程中对作品的曲式结构、旋律特征、调式调性、情感处理以及排练过程中的技术进行研究,从而深入地了解《诗经》的演唱特色。通过此研究,能让合唱指挥学习者对《诗经》这一题材作品的排练和演唱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诗经;音乐分析;演唱探究

一、《绿衣》文本分析

原文: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国风·邶风·绿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来源于邺地的民歌。自古至今对此诗主旨的考证也是众说纷纭,此诗前人认为是庄姜因失位而伤己之作,今人认为是丈夫悼念亡妻之作。开始对传统解读有了转折认识的是闻一多先生的《风诗类钞》:“绿衣,感旧也。妇人无过被出,非其夫所愿。他日夫因衣妇旧所制衣,感而思之,遂作此诗。妇人之服,不分衣裳,上下同色,此曰绿衣黄裳,知是男子之服。”闻多一先生结合“女所治兮”,将“绿衣”理解为女子为男子所做的衣服。这一说法尚未上升到“悼念亡妻”的层面,而是将“我思古人,俾无訧兮”之“古人”解读为故人,即现在所说的前妻。整首诗的大致含义为“绿衣”是妻子亲手缝制的服饰,如今衣裳还在,做衣服的人却再也见不到了。悼亡说是现代学者提出的,可见“绿衣”已经化作一种符号,象征着已故的妻子对男子的悉心照顾和深情的爱意,男子见此物便想起自己已故的妻子并产生无限的思念之情。这种解读的方式显然更能引起大众的共鸣,所蕴含的情感也是真挚的爱情。

二、《绿衣》音乐分析

(一)曲式结构分析

乐曲的创作中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音乐思想,运用了西洋的曲式结构和音乐调性与音乐旋律相结合,并列单二部曲式结构是此首合唱曲典型的曲式结构特点。整首乐曲的内部结构的划分十分简洁明了,但是整个乐曲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仍然体现出独特之处,从中也可以观察到中国作曲家冯公让在创作中对曲式结构所进行的可贵的探索,曲式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二)旋律分析

引子部分由两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可以分为两个相同的乐节,都为全音符的上行进行力度由pp渐强至ff,第二阶段为进入A乐段前的准备阶段。

A乐段由两个平行的乐句构成变化重复,旋律的进行主要集中在中音区的平稳进行。男低音的每个音头要像乐队中的contrabass的音色一样,而男高音的旋律是明显的对比音型,演唱这一段时男声声部的音量不能大于女低声部。进入29小节后,男声像弦乐的拨奏,女声担当旋律部分。女高音声部进来之后主旋律上行五度到高音区演唱,节奏和旋律更加丰满,音色的层次向前进行。男声声部的节奏发生了改变多用休止的八分音符强调音乐的弹性,女低声部变成了和声音程的递进。涉及的音乐节奏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为主,呈示段A乐段的平稳叙述也预示着歌唱者只需要轻轻的叙述。

间奏部分中I阶段运用了歌唱旋律的变化发展,四声部合唱中运用了主调织体和复调织体的手法相融合,速度由中板到小行板。在演唱的过程中注意8个声部之间的交替以及节奏、音准、音色、速度上的变化。第二阶段运用了连续进行的八分音符的织体为A乐段的反复做出了准备,A1乐段是A乐段的变化重复。由男低音声部担任主旋律,演唱时要非常抒情且雄厚,全体合唱团员使用循环呼吸。第62小节女低和男低的加入,增加了主旋律的厚度和张力。直到66小节,四个声部同时进入使得音乐呈现往前不断地奔涌的感觉,全曲在此达到一个高点。

音乐发展进入B乐段,此处也是乐曲的高潮点。男生女生轮唱,以及内声部的复调要唱得特别有戏剧性、多样性。音乐旋律在横向发展中也大量地运用了纯四度以上的大跳进行,b1乐句在第83小节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也是乐曲的高潮处预示着情绪的递增,此时女高音在演唱时提前做好准备,要做到高音高而不炸、通而不紧、匀而无痕。第90—92小节,对b1乐句的小乐节做出了补充。

最后尾声部分同样运用了复调的音乐织体,女低和男低对女高和男高进行卡农模仿,并且音乐节奏在二分附点音符和四分音符中交替进行,力度较轻直到音乐消散在画面中。

三、《绿衣》演唱探究

(一)气息的运用

所谓气息就是指呼吸时出入之气。良好的呼吸能力在歌唱时能够起到推波助澜之力,才能使乐句更加地连贯。宋代宫廷雅乐派的代表人物陈昉所着《乐书》中写道:“古之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合唱的训练之本在于气息,有价值的正确呼吸是合唱技能技巧构建的重要基础。因此,想要将《绿衣》这首无伴奏合唱作品演唱得细腻连贯,要处理好作品中长音的演唱以及力度上的变化,气息的支撑和运用显得十分重要。合唱中呼吸的类别有三种方式,整体呼吸、轮流呼吸、循环呼吸,这三类几乎涵盖了合唱排练过程中所有的呼吸形式。

无伴奏作品中循环呼吸运用是非常广泛的,《绿衣》这首作品更是对气息的要求极高,如何在排练的过程中正确运用呼吸,需要将作品进行分段训练做呼吸的练习。作品的开头要保证情绪的起伏和声音的连贯,必须要运用整体呼吸和循环呼吸两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演唱。首先起声要整齐由pp力度到ff力度再到渐强,气息要有控制地、均匀的呼出,要在起声之前做好准备将气息吸深并保持住歌唱的状态,加强横膈膜的支撑,合唱团员队可以相互交替呼吸使整个乐句没有气口达到连绵不断的感觉。“a”母音要在演唱时做到圆润而不明亮,引子部分强调了男子的悲伤的情绪,也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所以一定要注意循环呼吸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在换气的过程当中往往因为持久力不足而导致音准的偏差、力度的不统一,所以在演唱这一段时要有意识地在进拍前注意音准节奏、和声的转换,同时也要注意腰腹肌肉的支撑。

轮流呼吸具备的是两个或者多个声部进行的复调或主复调结合的合唱作品。在演唱这一段时要求每个合唱团队员倾听其他声部,懂得每个声部的表达重点,以便于谦让当担。 第19小节开始,每一个声部的呼吸几乎都是轮流呼吸。男低声部和男高声部担任副旋律声部,在演唱时就如针和线来回交替形成旋律线条。女低音声部进来之后承担主旋律,而此时男声声部的音量不能大于女低声部。这样才能正确地反映乐谱整体音响效果和演唱的要求。

(二)力度的转换

音乐是通过各种特性不同的音乐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已知的力度标记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力度术语及力度符号。音乐作品的力度标记,大多是通过力度术语的缩写形式结合力度符号来完成的,如p

由于这首作品是混声合唱由两类不同性别的人声组成,音量的平衡就会复杂许多。女声的肺活量是男生的三分之二,因此在演唱这首作品的开头要注意控制男声的力度,从而达到相对平衡的和声效果。在进行渐强渐弱的训练时做到“要想弱先想薄,要想强先唱厚”。随着力度的增强要使音色变厚,强调气息的稳定支撑,随着力度的减弱使音色变薄,强调高位置头腔共鸣。作品的开头呈现出六个力度阶层pp—ff力度的渐强,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将速度放慢,特别是在和声转换的过程中音量也随之渐强,所以要强调各声部头声的位置统一、共鸣和平衡,这样才会建立起相互聆听的习惯,在音量平衡的同时达到音色的融合。

在训练的初期用中介母音来进行练习,如u、o体会音色的圆润。再将a母音带入中介母音中形成过渡的母音转换,u—o—a,在训练的过程中将共鸣腔体打开,声音要松弛气息保持流动。再将力度的变化放在练习中,注意气息的同时要注意音高的变化,音高位置的提前想象十分重要。从第39小节开始作曲家标出了mp—mf—f再到渐快渐强,根据乐句的走向旋律一直在上行,像在爬坡一样最后到达乐句的最高点C3的力度。

(三)咬字吐字的技术

咬字吐字是声乐演唱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语言是说话的工具,而歌唱是音乐的工具,两者是有显着的差异。然而与咬字吐字直接相关的就是歌词的声母和韵母,咬字就是通过声母的形态发出来的,不同的声母是由唇、齿、牙、舌、喉五个器官发音而形成,人们通过每个部位将字咬成不同的状态。汉字中声母、字调以外的部分统称韵母,韵母可以分为韵头、韵腹及韵尾三个部分。在合唱中,我们为了避免“头重脚轻”会要求在演唱的过程中弱化字头而直接去找韵母归韵,这样会更好地达到声音的统一和音色的融合。如“绿兮衣兮”这四个字就应该将声母弱化处理,以避免音色的明亮而破坏声音的圆润。

《绿衣》这首作品出现了非常多的“i”母音,如何使得“i”母音在演唱的过程中不挤卡不明亮,需要运用u母音向闭口音转换练习。u—ü、u—ü—i,训练的过程中体会u—ü—i的过渡,最终完成转换的闭口单韵母i的演唱不宜过窄从而达到音色、音量上的均衡。合唱中的吐字是否清晰及音色能否统一是和正确的发声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音韵学家依据口、唇的形态将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合称“四呼”。 该作品出现最多的字就是“绿(lü)兮(xi)衣(yi)兮(xi)”,“绿”是撮口呼,“兮、衣、兮”是齐齿呼。这两种在咬字上相近,所以在练习时都要注意“宽”唱,打开口腔的程度要以韵腹为主。

音乐速度的快慢也会直接影响咬字的清晰度,当音乐快速进行时,咬字吐字的口腔形态的变化大大加快。慢速的音乐对咬字相对容易些,但是对每个字的归韵和收声是一个考验。《绿衣》整首作品的速度基本上是中速,所以在良好的气息和共鸣位置的保持的同时要将字吐清楚。如“绤”在十六分音符中如果把这个字吐清楚,这个字又是全曲的一个高音区,我们需要拆开慢练,把握每个音最高共鸣位置的前提下吐清楚字的发音。

(四)音准的训练

音准是合唱的基础,音准训练也是合唱排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合唱的音准包括两个方面:1、旋律音准。指的是先后出现的两个以上音与音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准确性及同声部内人与人之间的演唱高度的准确性。它们是横向的、水平的关系。2、和声音准。指的是同时出现的两个以上的音与音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准确性及声部与声部之间人们演唱的准确性,它们是纵向的、立体的关系。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作为指挥需要不断地训练合唱团横向以及纵向的音准训练,在音乐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地变化和调整。

《绿衣》整首作品是无伴奏混声合唱,无伴奏合唱艺术是一种纯人声的表现方式,在声音上追求极致的融合与统一,在没有乐器伴奏的基础上,创作、演唱、音准等方面的缺点很容易显露出来,其难度更大、可塑性更强。音准训练是无伴奏演唱技巧训练的关键,对合唱者的音阶进行训练时,要让合唱队员充分认识半音、全音、变化音等结构。作品中有大量的变化音,需要逐步开展全音阶、半音阶、音阶的技巧训练。从纵向看我们需要进行和声的训练,如引子开始四个声部节奏、力度相同,旋律却在不停地变化,通过变化音来呈现一种不和谐的音响效果从而抒发悲伤的情绪。音乐一直到第13小节,进行了八个声部的轮唱构成了九和弦的和声效果。由于和弦的发声形态是同时的、多声部的,所以合唱队员的轻声演唱和互相聆听是保证这一练习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在演唱这一段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弱声高位的方式,既能控制气息的稳定又能聆听其他合唱团队员在演唱过程中音色的融合。主题由男低音声部和男高音声部以副旋律的形式开始,主旋律由女低音担任,男生两个声部在旋律上进行呼应,在音准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建立音的高度感。例如五度、四度、大二度、小二度等,在心理上建立一个音高感,男低开头的纯五度,必须在演唱E音的同时已经为到B音做好了准备,并且要有五级台阶的跳跃高度感去进行演唱。这是需要在音准训练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反复的练习达到的高度感,如果男低声部的高度感一致的话声部的音准会十分准确以及统一。第29小节女高一声部的音高感必须十分清晰,需要平稳地唱出纯五度、纯四度,不能有丝毫的偏高和偏低的倾向,需要平稳地进行演唱,女高二声部旋律以三度为主,大三度需要更多的倾向性,如果张力不够就会导致大三度偏低,小三度也需要稳定但是有向里收缩的感觉。男生两个声部以八分音符跳音为主,呈现出拨弦乐器的音响效果,越密集的旋律对于音准的要求越高。在这一段演唱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以单声部的音准练习为主,如女高音声部及男声两个声部进行旋律音准的训练、女低音声部进行和声音准的训练,在此基础上要增强团员自身的音准能力,增强声部之间的融合性以及多声部的合唱思维能力。

合唱的音准需要更具乐曲的结构、旋律的走向、逻辑重音以及和声、气息等因素才能完整地达到。在演绎作品之前指挥一定要在旋律音准、和声音准上不断地练习,对所有的音高要有音高感和倾斜感,演唱前需要在脑海里构成音阶的走向,只有达到统一音准的训练才能演唱准确。

四、结论

通过《绿衣》这首作品的诗章句的辨析以及演唱作品上的分析可见,解读《诗经》原意不能仅仅从字面出发,通过了解诗歌的结构、本意等进行全方位的剖析,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作品的情绪和含义表达出来。

无伴奏合唱作品的排练是建立在对其艺术特征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首作品在音准、节奏、力度等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对合唱团队员的音准、咬字吐字、气息、发声技巧等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在实际排练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如气息的运用、力度的转换、吐字咬字的技术以及音准的训练。作为指挥需要做一系列的案头工作,在学习合唱知识的同时对《诗经》以及其他古诗词等作品进行深入的探究,不断地实践中国无伴奏合唱提升其艺术素养,帮助人们提高艺术的认知、音乐的审美,并以跨学科教学的模式更全面地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学的了解。

(作者单位:长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