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盼盼 张大海 蒋喆成 徐鹏 方盛 李欢

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关节科(常州 213003)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发生率较低的膝关节损伤类型,约占ACL 损伤的 1%[1],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2,3],常见致伤原因有运动损伤、交通事故等。Meyers等[4]根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其分为4型。对于没有移位的Ⅰ型骨折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达到良好的康复[5,6],而对于有明显移位的Ⅱ、Ⅲ、Ⅳ型骨折,多建议通过积极的手术治疗取得坚强内固定效果,撕脱骨折块若未获得良好复位和牢固固定,早期会出现膝关节疼痛、不稳症状,晚期会出现髁间撞击症、膝关节伸直受限,加快膝关节退变,膝关节关节炎等[2,7-9]。目前,多数研究采用关节镜下进行骨折块固定,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是对于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没有达成共识[10],固定方式很多,常见的有可吸收缝线、不可吸收缝线、带线锚钉、钛缆和螺钉等。以上方法各有利弊,线性固定适用于粉碎性骨折块固定,但术后制动时间长,容易造成膝关节纤维化、膝关节活动度降低、线性切割等并发症。螺钉固定[11]、螺钉结合垫圈[12]也用于固定撕脱性骨折,能达到稳定固定的效果,但技术要求高,骨折块最好是完整且偏大,对于粉碎性骨折块不适合,容易造成髁间撞击、膝关节伸直受限等并发症,而且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笔者自2012年5月~2015年6月,采用关节镜下双Endobutton微型钢板结合双股高强度Ultrabraid Suture悬吊固定治疗21例骨骺未闭合患者膝关节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术后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随访情况及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11~17岁,平均年龄14.20±1.63岁,左侧11例,右侧10例。致伤原因:打篮球扭伤5例,踢足球扭伤4例,交通事故8例,其他4例,均为新鲜(3周内)闭合性骨折,以膝关节肿胀、疼痛、不稳为主要症状。入院后专科检查:膝关节肿胀、前抽屉试验阳性、Lachman试验阳性伴软性止点。记录术前Lysholm评分,入院常规X线、CT、MRI检查进一步确定骨折损伤的类型及移位程度。骨折按Meyers分型标准:Ⅱ型8例,Ⅲ型11例,Ⅳ型2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规划:关节镜下找到撕脱的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块,打磨头新鲜化骨床,运用前交叉韧带定位器复位并固定骨折块(图1),定好位置后,在胫骨结节内侧打入一枚2.0 mm克氏针建立胫骨骨隧道(图2),切记避免反复制造骨隧道,避免将骨折块打碎,骨隧道建立完成后,用PDSⅡ线将悬吊装置牵拉入关节腔,关节腔内Endobutton钢板调整好位置后,穿骨道外侧Endobutton钢板进行打结(图3).

手术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全身麻醉后,予以气管插管,患肢大腿根部气压止血带捆扎充气止血,手术区域消毒铺单,采用标准膝关节镜前内、前外侧入路,关节镜常规检查髌上囊、关节软骨面、内外侧半月板及前后交叉韧带情况,清理遮挡视野的滑膜组织。关节镜直视下探查并确定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块移位情况(图4),用刨刀清理骨折块下血肿和机化物以及嵌入的关节滑膜等软组织,高速打磨头新鲜化骨床(图5),加深骨床深度,有利于维持ACL的张力,避免骨折块复位后ACL松弛。清理完后用前交叉韧带定位器(施乐辉)复位骨折块(图6),定位器定位在骨折块中心稍靠前,避免固定后骨折块前缘翘起。沿着定位器方向从胫骨结节内侧缘向骨折块定位点方向打入1枚2.0 mm克氏针(图7),确定位置满意后,助手协助按压好定位器,保持位置不变,拔出克氏针,沿着定位器方向插入硬膜外穿刺针或Meniscus MenderⅡ(outside-in)套针,从针管里向关节腔插入PDSⅡ线(作为牵引线)(图8),从前外侧入路拉出PDSⅡ线一端,这时将准备好的2,3孔穿有双股高强度Ultrabraid Suture的微型钢板装置通过拉出的PDSⅡ线牵引入关节腔,覆盖在撕脱的骨折块稍靠前位置上(图9),关节镜下观察骨折块复位情况并适度调整钢板放置方向(图10),明确骨折块对位良好后,使患者膝关节屈曲20°~30°,在胫骨结节内侧骨道外口处穿入另外一块微型钢板并打结,常规1、4孔打结,2、3孔打结,第1个结常规打“SMC”结,再继续打3个外科结。打完结,关节镜下再次探钩确认骨折块复位情况,ACL张力稳定性,若发现骨折块有翘起或ACL松弛,可通过旋转骨道外口的钢板,增加双股锚钉线的扭合张力,达到加强固定作用,这是其他内固定装置不可能做到的,最后冲洗关节腔,缝合切口。

图1 前交叉韧带定位器复位并定位在撕脱骨折块中央偏前位置

图2 胫骨结节内侧打入一枚2.0 mm克氏针建立胫骨骨隧道

1.3 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术后予以对症支持治疗,患肢膝关节可调节支具0度位固定,麻醉清醒后立即开始踝泵运动,防止血栓形成,同时开始股四头肌主动等长收缩训练,术后第2天在支具保护下行直腿抬高功能锻炼。在本组病例中,对于未成年患者,康复锻炼时间较成年患者提前,术后2周即在支具保护下进行膝关节屈曲功能康复锻炼,4周可达100°屈曲活动,6周可达到完全屈曲活动,8周达到受伤前活动量。

图3 骨隧道建立完成后,用PDSⅡ线将悬吊装置牵拉入关节腔,关节腔内Endobutton钢板调整好位置后,穿骨道外侧Endobutton钢板进行打结

图4 术中关节镜下可见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块撕脱,前缘翘起(MeyersⅢ型)

图5 术中用刨刀清理滑膜、血肿,高速打磨头新鲜化骨床,骨床建议打磨稍深一点

图6 术中使用前交叉韧带定位器复位骨折块,定位点在韧带及骨折块中心点偏前

图7 定位后,从胫骨结节内侧打入一根2.0 mm克氏针,建立胫骨隧道

图8 拔出克氏针,插入硬膜外穿刺针,引入PDSⅡ线作为牵引线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患者术前术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27~55 min,平均38.76± 7.71 min,术中出血量约43~68 ml,平均53.95 ± 7.10 m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伤口瘢痕愈合、表皮感染、膝关节伸直受限、髁间撞击综合症等并发症,其中有1例患者因过于瘦弱,在胫骨结节内侧可见皮下微型钢板隆起的包块,患者自述影响生活,在术后半年予以取出钢板。所有21例患者均获随访 18~25个月,平均21.86±2.78个月(见表1)。术后X线片提示骨折复位及愈合效果满意,没有出现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1例患者术后膝关节Lachman试验有Ⅰ度松弛,伴硬性止点,患者对侧膝关节也有Ⅰ度松弛,考虑患者有关节韧带松弛症,但患者行走有力,未见膝关节不稳表现,未予特殊处理。所有患者术后半年膝关节主动伸屈活动均达损伤前水平,与健侧活动度相当,均在正常范围内。所有骨骺未闭合患者生长未见异常,双下肢等长,未见畸形发育。末次随访Lysholm 评分(97.14±1.35)相比术前(40.24 ± 5.81)显着提高(P<0.001)。

图9 用PDSⅡ线将Endobutton钢板牵2引入关节腔

图10 调整关节腔内Endobutton钢板位置及方向,然后打结胫骨隧道外口Endobutton钢板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15岁,踢足球时扭伤左膝关节致疼痛,肿胀,活动不稳1天来院,入院后专科检查:左膝关节肿胀,触压痛,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辅助X线检查:左膝关节髁间隆突骨折,前缘翘起(图11a、b)。CT: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MeyersⅢ型)(图12a、b)。入院时完善相关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于2014年10月15日在全麻下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Endobutton钢板悬吊内固定术,术中操作详见手术方法。术后两周拆线出院,术后3个月X线检查示骨折块完全愈合(图13a、b),术后半年膝关节功能恢复到损伤前水平。

图11 术前X线正(a)侧(b)位片显示左膝关节髁间隆突骨折,前缘翘起(MeyersⅢ型)

图12 CT三维图像(a)及MR(b)显示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MeyersⅢ型)

图13 术后3个月X线正(a)侧(b)位片显示骨折块完全愈合,未出现畸形愈合,骨骺正常生长

表1 患者临床资料(n=21)

4 讨论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患者(8~14岁),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儿童与青少年患者骨膜、软骨发育未成熟,当前交叉韧带受到暴力牵拉时,容易出现骨膜和软骨剥脱现象。对于有移位的骨折块,多建议早期解剖复位加有效内固定治疗,保守治疗患者早期易出现膝关节疼痛、不稳症状,晚期因长期制动造成膝关节纤维化,活动度下降[13],骨折块畸形愈合或不愈合,髁间撞击,膝关节伸直受限等并发症。因此,对于Meyers分型Ⅱ、Ⅲ、Ⅳ型有移位骨折类型,建议采取有效内固定治疗[14]。

关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内固定选择,临床上一直存在争议。关节镜下线性固定是很多学者所采用的固定方法[15-19]。此种固定方法在生物力学上属于弹性固定,对于骨折块偏小,甚至粉碎性骨折适用[20],主要难点在于精确建立骨道,镜下穿线、绕线方法,如何使牵引力量集中,并有效维持张力。由于钢丝及各种缝线往往为点接触,容易对骨道、韧带及骨折块造成切割,另外由于其材料本身弹性,可能会存在骨折复位不稳定,断端微动,造成后期畸形愈合、不稳等情况。有学者[21]提出用钛缆内固定方法,此种方法有效解决了丝线固定加压强度不够的缺点,但是此种方法技术要求高,操作稍复杂,收结线圈容易造成软组织磨损,同时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

关节镜下螺钉固定也是国内外学者所采用的比较常见的内固定方法[11,12,22]。Senekovic 等[12]采用螺钉加垫片固定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固定牢靠,术后未予制动早期康复锻炼,随访效果满意,随访结果显示未成年组患者骨骺未见损伤,术后效果与成年组患者结果无明显差异。众多学者[23-25]将螺钉固定与线性固定做了对比试验,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多数患者能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螺钉固定组能获得早期康复锻炼,减少因线性固定压力不强、长期制动造成的膝关节粘连、活动度降低等并发症。螺钉固定也存在不足之处[26]:螺钉固定适应症有限,适合于较大的撕脱骨折块,对于粉碎性骨折块并不适用,容易造成骨折块再次断裂;大口径的螺钉容易损伤骨骺,造成畸形生长;多骨道,手术创伤较大;需要二次手术取出螺钉;抗拔出力等生物力学强度相对较差等[27]。

本组实验采用了关节镜下双Endobutton钢板结合双股Ultrabraid Suture悬吊固定撕脱骨折块,具有以下优势:(1)术中只需要单胫骨隧道,骨隧道只有2.0 mm直径,相比多隧道大孔径,减少对胫骨的损伤,对青少年患者骨骺生长损伤小。(2)手术操作步骤简单,术中只需要定位,克氏针定位,过线,不需要复杂绕线,穿线,缩短手术时间。(3)撕脱骨折块微型钢板固定,钢板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能达到稳定固定,若骨折块偏大(≥20 mm),可将微型钢板换成大的“U”型钢板(施乐辉)固定,增大接触面积,对于偏小的骨折块(<20 mm)采用微型Endobutton钢板固定,因此对于Ⅱ型和Ⅲ型骨折可以达到稳定固定的效果,对于Ⅳ型粉碎性骨折块依然能获得非常好的固定效果。(4)隧道外口微型钢板固定后,可有效保护胫骨骨隧道及骨皮质,防止骨折,后期张力维持较为稳定。(5)术中探查如发现骨折块翘起,前交叉韧带松弛可以通过旋转骨道外口钢板来调整张力,双股高强度锚钉线扭转可增加张力,维持最佳骨折复位,这是其他固定方法不具备的。(6)技术的可重复性。

对于本组技术,我们有如下体会:(1)术中骨折块下血肿、机化物、嵌入的滑膜一定要清理干净,防止骨折块复位欠缺;在做骨床新鲜化时,打磨深度以稍深为宜,防止复位后前交叉韧带张力不足,也可以降低髁间撞击风险;(2)克氏针定位时,前交叉定位器定位在骨折块中心点偏前,避免定位偏后造成骨折块前缘翘起效应;微型钢板放置位置尽量垂直于前交叉韧带走形方向,避免切割骨折块及韧带;(3)对于半月板间横韧带卡入断端现象,取探勾将其拉出后,再复位骨折块,尽量不切除,避免造成半月板前角松弛症。(4)锚钉线打结完成后,探查如发现骨折块微动,前交叉韧带松弛张力不足,可以通过旋转胫骨骨道外口钢板来调整张力,这是笔者之所以选择Ultrabraid Suture的原因,Ultrabraid Suture高强度张力已得到证实[28],双股扭转可增加旋转张力,达到稳定固定的效应。(5)对于青少年患者术后制动时间较成年患者短,康复锻炼可以更早、更积极[29,30],术后2周即可在支具保护下进行膝关节屈曲功能康复锻炼,4周可达100°屈曲活动,6周可达到完全屈曲活动,8周达到受伤前活动量。(6)双Endobutton悬吊固定装置对于成年患者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但是对于青少年骨骺未闭合患者建议还是取出,基于Ultrabraid Suture不可吸收性,避免持续牵张力影响发育。本研究不足在于:价格昂贵、样本量不足、缺乏更长期随访资料。

综上所述,本组关节镜下单骨道、双Endobutton钢板结合双股高强度Ultrabraid Suture悬吊固定急性期青少年患者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Ⅱ型和Ⅲ型)早期临床效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