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珂 袁惠

(1.西安宝石花长庆医院内镜中心,陕西 西安 710201;2.西安高新医院消化内科,陕西 西安 710000)

胃肠道息肉是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到结肠肠腔内的隆起状的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患者需及时就医,否则可能会发生病变,对患者预后带来严重不良影响[1-2]。采用内窥镜对胃肠道息肉进行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临床效果和开腹治疗效果相同的优点,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3]。本文探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对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炎性因子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胃肠道息肉患者4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0例。纳入标准:(1)无感染性疾病、免疫功能缺陷;(2)无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受损;(3)经内镜检查确诊为胃肠道息肉样病变。排除标准:(1)精神意识障碍。(2)伴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异常。(3)中途退出/转院。对照组男123例,女77例;年龄(45.22±4.47)岁,息肉直径(1.78±0.16)cm。观察组男127例,女73例;年龄(45.19±4.53)岁,息肉直径(1.76±0.14)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患者仰卧,根据临床检查分析患者的息肉具体位置,对患者的皮肤进行生理盐水消毒,之后给予全身麻醉处理,手术对息肉进行切除。术后1~2 d内禁食,叮嘱患者卧床休息。给予黏膜保护剂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患者术后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状况,及时处理。观察组给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选用奥林巴斯CF-HQ290I电子胃镜和奥林巴斯GIF-H290电子肠镜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前,应用消化内镜检查,确定患者胃肠道息肉病变及实际位置。手术中,插入电子结肠镜与电子胃镜,找到病变息肉的位置。观察组患者息肉局部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确保病灶部位充分隆起。应用套圈器稳定病变息肉底部,应用高频率的电流仪器,将病变组织切除。对于病变组织较大的患者,可以采取多次切除的方式,将切除的标本使用异物钳取出,使用福尔马林固定,并及时送到检验科室进行检验。术后处理方法与对照组一致。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采用ELISA技术对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进行测定;采用聚乙二醇沉淀技术测定患者CIC循环免疫复合物指标变化。(2)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表达,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于治疗前后清晨空腹采集5 mL静脉血,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血清,根据人ELIsA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2 结 果

2.1红细胞免疫功能 治疗前,两组RBC-ICR、RBC-C3bRR、CI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RBC-ICR、RBC-C3bRR高于对照组(P<0.05),CIC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红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2.2炎性因子 治疗前,两组TNF-α、IL-1β、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1β、IL-6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3 讨 论

胃肠道息肉主要是黏膜慢性炎症引起局部黏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黏膜隆起样病变,也可以是腺瘤或错构瘤[4]。胃肠道息肉存在部分息肉恶变的可能性,因而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5-6]。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通过将肾上腺素、靛胭脂混合液注射于息肉基底部位,再以圈套器圈套隆起的病变并组织,可将息肉组织对应消化道的黏膜肌层、黏膜层分离,病变完整切除效果均优于传统手术[7];不仅如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利于对胃肠道息肉尤其为扁平型息肉病灶界限进行清晰观察,进而使得手术切除息肉过程中不会对患者外膜或肌层造成损伤,利于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大大提升手术安全性[8-9]。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RBC-ICR、RBC-C3bRR高于对照组(P<0.05),CIC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1β、IL-6低于对照组(P<0.05)。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炎性因子改善明显,疗效显着,利于缓解炎症反应程度,为胃肠道息肉治疗中较为安全、有效术式,可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