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澹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上海 201907)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隐蔽的血管异常性疾病,死亡率极高,开颅术是临床治疗脑肿瘤的常用方法,术后并发颅内血肿可导致患者脑组织受压,产生继发性病变,造成脑损伤,因此明确颅内血肿发生因素以及相关护理显得尤为重要[1]。本文主要探讨颅内肿瘤术后麻醉恢复期并发颅内血肿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97例颅内肿瘤手术患者。

1.2方法 术后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以平稳患者颅内压,减少脑部肿胀,防止血肿。同时积极对患者颅内血肿情况进行生命体征、意识障碍、瞳孔、锥体束征等早期观察。对于已出现颅内血肿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1)严格制动,绝对卧床,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尤其是在发病后24~48 h内,保持环境安静,通风,避免一切精神干扰,以防加重病情。为减少血肿量,降低颅内压,头部可置一软枕。床头抬高15°~30°。(2)呼吸道护理: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缺氧窒息。要根据病人的病情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一般常规吸氧3~5 L/min。对于昏迷,气管插管的病人,主要通过血氧饱和度的监测,若发现充分吸氧情况下,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并有痰鸣音需立即吸痰,定时翻身拍背,同时要注意呼吸变化。对于痰稠不易咳出,要给予雾化吸入。(3)高热护理: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导致中枢性高热,使脑脊液分泌量增加,分泌速度加快,从而使颅内压升高。应立即采取降温措施,首选冰毯应用,冰毯应置于患者躯干部,由于背部及臀部温度较低,血循环减慢,容易发生冻疮,应每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动作要轻,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冰毯应用期间要监测体温变化,如体温降到36℃以下时,要暂停使用,暂停与使用要交替进行,使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进行资料收集,根据参考文献[2]中可能引起术后麻醉恢复期并发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生颅内血肿与未发生颅内血肿的患者在年龄、性别、出血量、肿瘤大小、肿瘤位置、病理类型、手术时间、糖尿病、高血压、脑积水、脑萎缩、使用甘露醇等因素上的差异性,将有差异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引起患者颅内血肿的因素。

2 结 果

2.1颅内血肿发生情况 本次调查抽取的897例颅内肿瘤手术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有60例并发颅内血肿,占6.69%。

2.2一般资料 发生颅内血肿与未发生颅内血肿的研究对象在肿瘤大小、高血压、脑积水、脑萎缩上均有差异(χ2=32.626、74.595、154.508、216.582,P均<0.05)。见表1。

表1 是否发生颅内血肿资料的比较(n=897)

2.3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肿瘤大小、高血压、脑积水、脑萎缩均是引起术后麻醉恢复期并发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见表2。

表2 发生颅内血肿因素分析

3 讨 论

颅内血肿是脑肿瘤开颅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随着病情发展,血肿会持续对脑组织造成压迫,引起继发性病变,轻者造成神经功能损伤,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早期观察、诊断血肿,积极预防和治疗及实施相关护理尤为重要[3]。

本文结果显示,所选取调查对象中共有60例患者发生颅内血肿,占6.69%。发生颅内血肿与未发生颅内血肿的患者在肿瘤大小、高血压、脑积水、脑萎缩上均有差异(P<0.05)。Logistic结果显示,上述情况均为颅内肿瘤手术患者术后发生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4-6]。为降低患者术后颅内血肿发生几率,日常护理要注意以下几点:(1)为避免输液过快增加患者颅内压,输液时需控制滴速,预防出血;(2)患者搬运病床或移动患者时,一定要保持头部平稳,以平稳颅内压,卧床时,要适当抬高其头部,不等摇晃或震动,防止肿胀;(3)头部引流管可用于观察患者颅内压及出血情况,日常护理需稳固并定期更换引流瓶,保持引流瓶畅通,防止脑组织因创腔液体不能及时排出而发生移位,发现引流液颜色变深等情况时,及时上报医师:(4)保持呼吸道畅通,避免用力咳嗽等震动脑部,日常护理需定时为患者翻身、扣背,后颅凹肿瘤可能导致患者吞咽困难,要注意饮食安全护理;(5)围术期,通过饮食调节、心理护理等稳定控制患者血压,必要者予以药物治疗,严防血压忽高忽低;(6)排便用力可增加颅内出血风险,而患者术后便秘发生率又普遍较高,对此术后要协助患者排便,以减少脑部刺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