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曹娟

(咸阳彩虹医院超声科,陕西 咸阳 712000)

急性肠套叠在临床儿科中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急腹症,临床症状以血样便、阵发性哭闹、急性腹痛、可触及腹部肿块等为主,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1]。目前,由于超声具有无创伤、无辐射、安全性高等特点,且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所以临床常在超声诊断辅助下通过生理盐水灌肠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使肠套叠成功复位[2]。但有部分患儿在灌肠复位后短期内依然还会复发,再一次增加患儿及其家属的痛苦。因此,需要对灌肠后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后短期复发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为今后预防短期复发提供借鉴。基于此,本文选取120例行生理盐水灌肠治疗的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后短期复发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后短期复发的临床特征及超声影像表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行生理盐水灌肠治疗的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后短期复发的120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超声资料,根据复位后72 h内肠套叠是否复发的短期标准分为对照组(未复发)和观察组(复发),各60例。120例患儿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7个月至7岁,平均(30.78±5.44)月;体重6.17~16.38 kg,平均(12.46±3.25)kg。纳入标准:(1)与《儿科学》[3]中的诊断标准相符,且接受超声引导下生理盐水灌肠诊断为肠套叠并复位成功,发病时间在3 d内;(2)一般情况良好,意识清晰;(3)经体格检查未发现腹膜刺激征等症状。排除标准:(1)生理盐水灌肠不耐受者;(2)腹腔存在大量积液,或有高热、肠管缺血坏死等症状者;(3)经CT检查提示肠穿孔者。

1.2 方法所有患儿均采用飞利浦EPIQ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和辅助治疗,高频线阵探头,将探头频率设置在7.5~10 MHz范围内。首先,指导和帮助患儿在治疗床上仰卧,从多个切面连续性扫查其腹部,明确诊断肠套叠;横切面为“靶环征”,纵切面为“套筒征”,对“靶环征”直径、“套筒征”长度及“套叠鞘部”厚度进行详细测量和记录,全面观察套鞘内外淋巴结、套入包块肠管的血运、近端肠管扩张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判断肠套叠处周围是否存在积液,同时排除不利于水压灌肠的情况,如腹膜炎、肠管坏死等。其次,待超声诊断明确后,采用石蜡油润滑球囊和三通管,并将其从肛门插入,插入深度约为7~8 cm,固定气囊开始扩张,一端与血压计监测压力相连接;另一端连接注射器,并借助导管缓慢推注生理盐水到肠管内,实时监测生理盐水直至包块处,且为局部半包绕包块,形成“环岛征”,随着盐水的注入包块会缓慢缩小到消失,促使回盲瓣呈现为“蟹爪征”,最终“靶环征”消失,显示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成功。此外,在治疗的过程中,若存在复位较困难的患儿,可在采用生理盐水推注的基础上增加手法复位,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推压按揉,促使套叠头部慢慢回缩到原先的位置。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症状及特征、超声影像学表现特征、随访病理性因素。一般资料:体重、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及特征:便血、腹痛、呕吐、发热、腹泻。超声影像学表现特征:“套筒征”平均长度、“套叠鞘部”平均厚度、“靶环征”平均直径。病理性因素: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肠息肉、淋巴瘤、肠坏死。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症状对比观察组体重重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一般临床特征及症状(便血、腹痛、呕吐、发热、腹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症状对比

2.2 两组超声影像特征对比观察组“套筒征”平均长度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靶环征”平均直径、“套叠鞘部”平均厚度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图1及图2。

图1 超声辅助下观察组纵切面“套筒征”长度图(5.74 cm)

图2 超声辅助下对照组纵切面“套筒征”长度图(3.83 cm)

表2 两组患儿超声影像特征对比

2.3 两组继发性病理性因素对比对照组患儿继发肠坏死1例、淋巴瘤1例,总发生率为3.33%;观察组患儿继发梅克尔憩室2例、肠坏死2例、肠息肉2例、肠重复畸形4例,总发生率为16.67%。观察组继发性病理性因素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7,P<0.05)。

3 讨 论

目前,临床上小儿肠套叠诊断的首选方法为超声检查,具有高诊断率、高安全性、无辐射、无创伤等优势。研究[4]指出,针对小儿急性肠套叠患儿,虽然采用超声引导生理盐水灌肠复位的效果比X线引导下的空气灌肠更为理想,但在成功复位后依然存在短期复发的现象,增加患儿痛苦,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对超声辅助下生理盐水灌肠治疗肠套叠复位后短期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既往多从病理因素、复位后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于临床特征及症状、超声影像学表现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本文经回顾性分析显示,短期复发患儿的体重重于非短期复发患儿,该结果提示肥胖型患儿经有效治疗后短期复发风险更高。因为肥胖型患儿机体内回肠肠系膜末端具有较多的脂肪,导致系统功能相对下降,容易引起短期复发[5]。同时,虽然暂时解除了肠套叠,但由于胃肠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所以进一步导致短期内复发风险升高。本文结果还显示,短期复发患儿的“套筒征”长度大于非短期复发患儿,该结果提示“套筒征”长度是小儿急性肠套叠灌肠复位后短期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因为在采用生理盐水灌肠复位的过程中,回肠末端逐渐向回盲瓣部退回,此时大多数肠管已经基本复位,部分生理盐水会进入到小肠,复位成功后的超声影像表现特征出现,而这个时候“套筒征”内依然还有尚未完全解套的短套头,虽然短时间内会自动复位,但以不稳定性套叠状态存在,成为复位后短期复发的主要原因[6]。

既往研究[7-8]指出,肠套叠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继发性病理因素,一旦出现继发性病理因素,会使急性肠套叠复位失败或提高复发风险。本文结果显示,短期复发患儿的病理性因素总发生率高于非短期复发患儿,表明虽然复位成功后短期内复发的急性肠套叠患儿多数属于原发性,但反复套叠则需要考虑受到继发性病理因素影响,应对其进行全面检查,结合实际情况,予以手术治疗,对临床医师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参考作用。

综上所述,从临床特征及症状、超声影像学表现方面分析,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后短期内复发的主要因素与患儿体重、“套筒征”长度、继发性病理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本次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一些相关数据可能会存在遗漏或存在个体差异,还需要进一步排除无法干预的因素,同时还要进一步增加总体样本数量,确保研究结果准确性。

利益冲突说明/Conflict of Intetests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伦理批准及知情同意/Ethics Approval and Patient Consent

本研究通过陕西省咸阳彩虹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为回顾性资料分析,故知情同意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