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君清

摘 要:假人民币在农村存在和蔓延,危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的经济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文章就当前假人民币在农村蔓延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农村人民币反假宣传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 人民币反假 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1-185-02

随着城市人民币反假宣传工作的深入,城市居民的反假意识和识假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一些不法分子便将目光转移到防范意识和打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80%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农村商品、劳务交易基本使用现金。由于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少、人员少,人民币反假宣传工作主要停留在柜台宣传上,再加上农村地区信息相对落后,人口文化水平、鉴别能力相对较低,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薄弱,制、贩假币者逐步将阵地向防范意识和打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转移,危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扰乱了农村经济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一、农村人民币反假现状

假人民币在农村存在和蔓延,危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的经济生活造成很大影响。2008年暑假,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人民币反假宣传小分队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到浙江省台州、衢州、建德等地的乡镇、农贸市场、中小学校、农户家中开展“人民币反假知识进农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人民币反假宣传活动通过设立宣传点、现场释疑解惑和指导、摆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问卷调查等形式,把金融知识、金融服务送到农村,进一步了解到假币对农民朋友造成的危害和农民群众对人民币反假相关知识的缺乏与渴望。据调查数据分析,农村出现假币的频率不断上升,形势不容乐观。

1.假币识别情况。根据调查问卷和现场咨询统计,有的农民因缺乏对假币识别能力而误收假币,成为假币犯罪的受害者。被调查人群中有63.04%收到过不同面额的假币,其中有人还不止一次收到假币。假币以纸币为多,也有部分假硬币。从调查结果看,在金融机构取款或从其他渠道收取现金时没有验看的习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绝大多数被调查人群对于人民币防伪知识的了解还很肤浅,仅仅停留在手感和水印等简单防伪特征的掌握上,对光变油墨面额数字、胶印对印图案、隐形面额数字等防伪特征的识别率和认知程度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反假人民币常识和相关法律知识根本不了解,给假人民币使用者创造了可乘之机,无形中助长了假币的蔓延。假币识别较弱的群体主要有集贸市场个体经营者、出租车司机、外来务工人员、年老者及无业人员,由于受经营环境、文化层次、社会活动参与较少等因素的制约,成为假币危害较深的群体。

2.误收假币处理情况。当发现自己误收假币,被调查群体愿意将假币交到银行的占58.82%,自己留存假币的占35.39%,继续使用假币的占5.79%。说明部分群体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同时有不愿意承担损失的心理,而采取自留方式有可能使假币再次流通,造成假币的恶性循环,成为扰乱人民币流通市场的参与者,使假币危害成倍增长。67.15%的人不知道银行收缴假币的操作程序,65.94%的人不知道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其授权的鉴定机构无偿提供货币真伪鉴别服务,对银行收缴假币有异议的持币人,绝大部分采取听之认之的态度。这种情形,一方面会使假币受害群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另一方面也会使银行的操作行为脱离社会的监督,容易引起争议和纠纷。

3.反假宣传效果情况。调查显示,通过广播和电视的专题节目、银行营业厅的专业宣传、银行工作人员的现场宣传等途径扩大人民币反假宣传范围的认可度分别占64.01%、14.37%、21.62%。同时,部分被调查人反映,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反假宣传受时间和宣传机构工作性质的限制,没有长期连续地开展,影响了人民币反假宣传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认为应借助媒体制作专题节目和电视宣传片及公益广告,来提高人民币反假知识的普及水平。

二、农村假人民币流通的成因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制造和贩卖假币活动日益猖獗,假币在农村流通蔓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假宣传不到位。受农村客观条件的限制,反假宣传深入开展的难度很大,制约了反假币宣传工作在农村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每年金融机构组织的反假宣传活动根本无法满足农村人口多、居住地分散的特点,许多群众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在宣传现场,即便在场也由于宣传时间过于仓促,无法一一细看宣传资料。宣传方式也局限于散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宣传效果不理想。

2.反假设施薄弱。当前犯罪分子制假手段和技术越来越先进,农村人民币反假设施不齐全,农民反假的手段落后,仅处于肉眼观看的状态,没有识假的现代化工具,为假币的非法流通提供了方便。

3.反假意识淡薄。一些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发现假币时,由于碍于人情面子,不按规定没收,而是采取退回原主,任其继续流通使用。而农民群众一旦发现误收假币,不是主动上缴银行,而是想方设法转嫁他人,以弥补自身的损失。犯罪分子便抓住这一弱点,把假币抛向农村市场,导致假币在农村有一定的流通市场,并形成恶性循环,使更多的群众蒙受损失。

4.农村现金流量大。农村由于缺少新型结算工具或对新型结算工具推广应用的宣传不到位,农民对现金以外的结算方式知之甚少,频繁使用现金进行交易,导致农村现金流量大,为假币流通提供了机会。

三、构建科学的宣传体系,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针对目前假币向农村蔓延,反假宣传工作在农村比较薄弱的现状,笔者认为构建科学的宣传体系,提高广大农民的反假意识和人民币反假知识水平已成当务之急。

1.人民币反假宣传融于柜台服务。农村金融机构是人民币反假工作的主体,营业场所是阵地,营业窗口是关口,金融队伍是主力军,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农村基层网点。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开展人民币反假宣传的窗口,应在各营业网点悬挂人民币反假宣传横幅、张贴人民币防伪特征宣传图片、放置人民币反假宣传手册,积极主动地为前来咨询的群众介绍人民币防假、反假知识,帮助广大群众提高人民币识假水平。农村金融机构应把人民币反假工作与日常服务紧密结合,严把假币入口关,依法收缴、鉴定假币,杜绝假币再次流入社会,不留死角,不走过场,营造全社会反假氛围,以宣传促服务,以服务促发展。

2.人民币反假知识宣传进校园。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强,为切实做到农村反假宣传有实效,采用适宜农村特点的宣传方式很重要。农村中、小学生是一个有一定分辨能力和求知欲较强的群体,其人数众多、覆盖面广,对于人民币反假知识,他们特别易于接受并乐于传播,对家庭和周围的人群影响尤其较大。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为反假阵地,编印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和阅读的人民币普及知识教材,在中、小学生中积极开展人民币反假知识教育,增强中、小学生识别假币的能力。建议在中、小学增加相应知识的课程,将打击假币犯罪活动的相关法律法规,纳入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将人民币反假意识牢牢根植于他们的思想之中,使他们从小养成人民币反假的良好意识,再通过他们辐射给家庭成员,提高农村群众的反假意识和识假能力。

3.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农村金融机构应结合实际情况,将宣传重点放到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学校等地,不断拓展反假币宣传深度,扩大反假币宣传广度,加大反假币宣传力度,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人民币反假宣传活动,以提高农村群众的反假意识和识假能力。如: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覆盖面广、转播面宽的优势,与新闻媒介联合举办人民币反假栏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报道;在电视、报纸上播放、刊登人民币反假的有关规定和人民币防伪知识;适当公布一些己破获的伪造、变造、买卖、走私、运输、持有、使用假币的案例,从法律角度进行宣传,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作用,使广大群众对假币的危害有充分的认识,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假币犯罪活动。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和专业院校的师生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走进乡村,通过农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展宣传,提高农民认知、参与人民币反假工作的热情,使人民币反假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如:通过真假币实物对比、图片展示、发放人民币反假宣传资料,为群众提供反假咨询服务;现场向农民群众传授眼看、手摸、耳听、仪器检测等手段进行鉴别假币,使农民群众对人民币的防伪特征有直观的认识。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百姓的人民币反假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正确掌握人民币的防伪特征和假币的辨认常识及相关法律知识,充分认识假币的危害,增强法制意识,提高群众的反假意识。

4.构建农村人民币反假宣传网络。人民币反假宣传可以用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式,在各个行政村或集贸市场等地方设立人民币反假宣传栏,并指定金融机构负责宣传栏资料的更新,及时向社会提供、介绍人民币反假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使广大群众及时了解有关人民币反假方面的知识,巩固和提高人民币反假工作的效果,在整个社会中构筑一道坚固的人民币反假防火墙,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农村地域广阔、宣传地点分散、宣传任务重,要把人民币反假宣传作为服务农村经济的重要工作,应该经常思考促进农村人民币反假工作深化的新方法,并保证人民币反假宣传工作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反假技能和反假意识,减小假币可流通市场,有效遏制假币在农村蔓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白晓明.浅谈如何搞好农村反假币的宣传工作.黑河学刊,2006(5)

2.靳维斌.对建立农村反假货币长效机制的思考.中国金融界网,2008.3.11

3.邓静.浅议人民币反假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经界,2007(12)

(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