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晟

摘 要:文章以山西省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从价值指标、实物指标、结构指标等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山西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差异的结论,并对形成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缩小这种差异的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居民 消费水平 消费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1-273-02

一、引言

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消费的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它可以从数量上反映居民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对于居民消费水平,可用价值指标和实物指标来衡量,也可以从消费结构方面来考察。居民消费水平的价值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 居民平均每人的生活消费支出,它是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和居民消费质量的综合性指标;实物指标则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 居民消费的实物消费品的数量,包括平均每人消费的实物必需品的数量,以及每户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的数量等内容。消费结构是指不同种类消费资料实物量或者是价值量的比例关系。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虽然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但以吃穿为主的结构,是居民消费水平低的反映;而以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支出为主的结构,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

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其消费水平。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住房、教育、医疗等多项改革措施的实施,城乡居民的消费内容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国社会的二元结构引起的城乡差距依然存在。研究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及其差异,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二、山西省城乡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价值指标分析。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对山西省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人均年消费支出指标列表对比如下(见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年消费支出两个指标,在1995年至2007年期间呈逐年增长趋势,增幅分别是250.25%和206.8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和人均年消费性支出两个指标,在1995年至2007年期间也呈逐年增长趋势,增幅分别是234.38%和165.10%。总体而言,自1995年以来,山西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仍然低于城镇居民。

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实物指标分析。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是反映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实物指标。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家庭对各种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都远远大于农村居民家庭的拥有量。比如,1995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洗衣机的拥有量为91.2台,同期农村居民家庭的拥有量为19.8台,到2006年还远远未能达到城镇居民家庭1995年的水平;1995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为86.2台,同期农村居民家庭的拥有量为20.6台,相差4倍多,直到2005年农村居民家庭的拥有量才达到城镇居民1995年的水平;1995年山西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电冰箱拥有量为46.9台,而农村居民家庭的拥有量仅是1.3台,相差很大。到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的拥有量多达88.7台,农村居民家庭的拥有量仅为17.6台。

上述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对比结果再次表明,山西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仍然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分析。经济学和统计学上常用恩格尔系数表示居民消费结构和富裕程度。所谓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额占总的消费支出额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较大,表明居民家庭消费结构较差,富裕程度较低;恩格尔系数较小,表明居民家庭消费结构较好,富裕程度较高。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对山西省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测算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山西省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都有明显下降。但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仍然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显然,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和富裕程度明显落后于城镇居民。

三、影响山西省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山西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是,不论是从价值指标或实物指标看,还是从结构方面看,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仍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形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或原因主要在农村方面,具体有:

1.收入方面的影响。长期以来,山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很弱,不少地区的农民至今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改革开放以来,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山西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了一列惠农、利农的有效措施,特别是近年来加大了对农业投入力度和对农民的优惠政策,农民从中得到了很多实惠,但“三农”发展的机制和政策仍然不能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不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外出务工农民平均工资收入较低且经常被拖欠或克扣。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另外,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社会财富向高收入群体不断集中的趋势,使得农村消费市场上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相对饱和,低收入群体的现期消费需求更显不足,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总水平的增长。

2.体制变革方面的影响。外生的制度变革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及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使农民未来消费支出预期增加。农村管理体制的变革给农村居民增加了新的支出内容,挤占了农村居民应有的消费支出,这是造成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农村居民还要承担制度变革产生的其他成本,如农村教育体制和农村医疗卫生体制还很不完善,许多应由政府承担或社会保障救济的支出由农民负担,削弱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3.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我国源自农村的改革开放已有30年之久,但是,农村居民节衣缩食的传统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失,传统的消费观念仍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传统的“跨代消费”模式在广大农村仍很流行,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大额支出都发生在“婚嫁”和“建房”方面,影响了日常生活消费。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农村居民引入了“风险”观念和“预期”意识,对农村居民的生产和消费决策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进一步加剧。

四、提高山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几点政策建议

1.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收入是消费的决定性因素,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关键在于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应通过人口城市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人均农业资源拥有量,扩大户均耕地经营面积。应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努力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领域、新渠道,培植新的产业增长点。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增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实现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农村居民消费预期。山西农村居民合理化的消费结构要求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尤其要逐步健全农村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贫困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增强其经济安全感和消费信心,从而促进其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同时,应完善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应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促进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应严格涉农收费管理,坚决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

3.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使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朝着丰富、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合理消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生产和生活两个增长,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宣传舆论工具,加强消费的正面引导,消除不正确的攀比心理;摒弃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陋习,鼓励农民在吃好、穿好、住好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同时,把握农民消费的阶段性需求,满足农民消费在各个阶段的热点和重点,将对促进农民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藏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5

2.唐文进.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新进展.经济学动态,1999

3.段庆林.中国农村地区消费模式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9

4.孙小素,王培勤.山西农民消费潜力分析.经济问题,2002

5.雷怀英.山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经济问题,2002

6.尹清非.近20年来消费函数理论的新发展.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7.孙敬水.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王选选,刘娟英.中国农村居民省际间消费结构差异分析.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责编: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