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媛 袁耀基

摘要:在我国的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这两个联盟都长期存在并不断地发展,这是我国统一战线所独具的特点和优点。两个联盟的思想是我党对无产阶级革命战略和策略思想的重大发展。邓小平对新时期统一战线两个联盟思想的认识是对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两个联盟思想的认识继承和发展,成功地实现了由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向社会主义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性过渡。其继承和发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关于统一战线的范围和对象问题。统一战线政治基础问题,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两个联盟内部之间矛盾的具体政策。

关键词:邓小平毛泽东统一战线两个联盟

中图分类号:A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4-034-02

一、在统一战线的范围和对象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范围以宽为宜”的原则

统一战线的范围和对象问题,历来是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毛泽东在革命斗争中,一贯将争取最大多数的同盟者作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策略原则,摆在无产阶级总的战略路线的位置上。为此,毛泽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确定了不同的统一战线的范围和对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范围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等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阶级状况发生了变化。作为劳动阶级内部的联盟扩大和加强了,知识分子、各民主党派和改造后成为社会主艾劳动者的成员中的大多数,都已经进入劳动者内部的联盟,剩下来的少数非劳动者觉悟有了提高,基本上都是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爱国者。这个时期,统一战线的范围,是全体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两个联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此带来统一战线内部联盟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针对这些变化,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提出了统一战线的范围和对象“以宽为宣”的原则。他说:“统一战线的对象,清楚得很,顾名思义,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根据这个原则,他确定“统一战线的性质,叫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就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样范围就宽了,具有广泛的性质。”确切地说。它已经由阶级的联盟发展成为两个范围的联盟,即成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由阶级的联盟发展到两个范围的联盟,这是我国统一战线出现了新格局。统一战线的任务和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必然结果。邓小平同志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展了毛泽东统一战线两个联盟思想,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使统战工作的领域、范围和对象更加宽广。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的体现,他对于我国统一战线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正如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统一战线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扩大了,不仅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还包括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前程远大,大有可为。”

二、在统一战线政治基础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建立爱国统一战线的主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使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又将革命统一战线发展为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指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一切爱国民主人士在内的几万万人的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内部,有两个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一个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指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两个联盟的政治基础是反帝反封建,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大限度地减少和孤立反对派,以完成党在民主改革时期的特定历史使命。

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同志全面分析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和统一战线内部结构相应发生的变化,于1979年明确提出新时期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切爱国者的联盟。他敏锐地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这一概括表明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范围具有空前广泛的特点,它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了,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团结。其统战对象包括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非党知识分子干部,起义投诚的原国民党军官、原工商业者、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爱国的宗教领袖人物、去台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和亲友、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此外,还包括个体工商业者。我国的统一战线包括了拥护祖国统一为基础的广泛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样,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便构成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1981年,邓小平同志正式将新时期统一战线称为“爱国统一战线”。

在论及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时,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邓小平同志将统一战线工作的重点,从毛泽东时代的反帝反封建以及“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业,这是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一个重大贡献。

三、在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两个联盟内部之间矛盾的具体政策上,邓小平提出了更为科学的设想

统一战线是各民主阶级、阶层、政治派别和一切爱国力量在一定基础上的政治联盟。在联盟之间以及联盟内部既有一致性的一面,又有矛盾性的一面。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处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时提出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联合、求团结的策略。三大改造完成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解决,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毛泽东认为,社会上大量的矛盾是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方法,不能用专政的方法,甚至也不能用一般强制和压腋的方法,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

邓小平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善于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创造性提出解决统一战线内部联盟之间矛盾的一系列政策。在统一战线内部,社会主义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斗争。但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因此,新时期应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总题目,遵照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原则,坚持正确教育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这就是说,在人民内部不是“又联合又斗争”的问题,不能把这个口号用来时付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在人民内部是坚持正面教育和批评与自我批评,虽然从广泛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斗争,但一般说这不是阶级间的斗争,也不是什么策略原则,而是一种教育方法。

我党关于知识分子政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曾出现过重大偏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在知识分子问题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认脑力劳动者也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知识分子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依靠力量。1978年,邓小平进一步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尊重和依靠知识分子,犹如我们必须尊重和依靠工人和农民一样。这一思想明确地载入1982年宪法之中。这就改变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提出“团结,批评,教育,改造”的方针。更加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关于和民主党派的关系问题,邓小平指出:“我国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中有过光荣的历史,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他们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强调要尊重民主党派的独立性,支持他们的工作。在此基础上。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重申了党对民主党派的方针,并将其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加强了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一切爱国的党外朋友的合作。这比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增添了新的内容,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历史经验的生动概括和总结,又是对党同民主党派团结合作一贯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乎逻辑的发展。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