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加平

摘 要:温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独特的经济格局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勃勃的生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250多个温州商会及235万的温州商人,每年在外创造的GDP与温州当地“旗鼓相当”。为此,文章拟就温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如何突破政策界限,从为温州当地的“三农”及区域经济服务,逐步向为温州人经济服务的层面延伸进行探讨,以资对走出去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走出去发展 战略 构想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7-263-02

温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3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充分发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在当地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和全民创业,坚持以商促工、以工强商,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等办法,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创造了生机勃勃的“温州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从1978年到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从13.2亿元增加到21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翻了近6番,年均递增15.1%;财政总收入从1.35亿元增加到293.26亿元,年均递增20.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13.5元增加到8591元,年均递增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1年的477元增加到2007年的24002元,年均递增16.3%,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经济格局。

一、温州经济独特的经济格局为农村信用社走出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1.温州人独特的各地人脉网络。温州商人以超人的商业智慧和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进行创业。据温州官方评估,温州在外经商、创业的人口达235万人,其中:在海外的有60万人、在国内的有175万人。在海内外组建了250多个温州商会,而且驰骋商场,“吃”矿山、买森林、拿油田、包航空、开工厂、建市场、兴房产、做全球贸易等,有力地推动了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年分别创造了2000多亿的产值和销售额,与温州市创造的GDP“旗鼓相当”,他们在温州之外又创造了一个“温州”。

2.温州人独特的团结互助精神。在关系取向强烈的社会,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就演变成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也是一种宝贵的商业资本。温州人信奉朋友就是财富,有义就有利。他们和朋友间的利益并不是直接金钱的交往,而是互相帮助。温州人所独有的“朋友、义气就是商业”的人脉观念是推动温州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家人、亲戚、朋友、同乡,从血缘到地缘,温州人喜欢这种建立在亲情和乡谊基础之上的合作型工作模式,在国内及世界各地建立如此众多的温州商会就说明了这一点。

3.温州人独特的融资信用模式。温州人融资渠道十分灵活,在外温州人有了投资项目以后,因各种原因在外地金融机构融资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其资金来源大多通过温州当地来筹集。据温州银监分局统计,截至2008年5月底,在外温州人(企业)在温州的贷款余额为31亿元,但这仅仅是一个小数目。另据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调查,2008年温州民间借贷规模为550亿元,民间借贷的平均年利率为14.37%。民间借贷依靠庞大的亲情网络和特有的信用观念,通过迅速的信息传递、稳定的人情关系和良好的个人信用意识,使融资人能很快地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民间融资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替代作用。

4.温州人独特的企业经营方式。温州经济是“小题大做”的经济,小企业和家庭式作坊企业是温州的支柱力量,且具有鲜明的地区块状特色。目前也存在着许多企业总部设在温州,在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情况。从在外温州的企业经济来看,也有着“小商品大市场、小配件大配套、小产品大行业、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集聚”的特点。据初步统计,在外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建立起40多万个销售网点,推销上千亿元的温州产品。在外温州人也往往分布在各类集中市场,主要经营小商铺、小企业,或者以在温州的家庭作坊为生产基地在外推销产品,“小额、灵活、轻巧”的经营方式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价格优势、竞争优势。

二、温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雄厚的实力已具备走出去发展的先决条件

温州农村合作金融系统经过几十年特别是实行股份合作制改制后,积极探索适合“温州模式”发展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发展之路,以创业创新为先导,完善内生增长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持续地推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发展战略和经营机制,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具备了走出去跨区域设立异地机构的条件。

1.雄厚的经营实力,是设立异地支行的先决条件。目前温州市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共有营业网点465个,员工4500多人,是该市网点分布最广、从业人员最多的金融机构。截止2009年2月底,各项存款739亿元,各项贷款455亿元,存、贷款规模分别位居全市金融系统第二位和第四位,存贷款规模将近达到1200亿元,2009年前两个月新增存款在全省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和全市金融系统均居第一位。一般准备覆盖率达304.7%,资产减值准备充足率达467.7%,具备了雄厚的经营实力,为设立异地支行提供了先决的条件。

2.优良的信贷资产,是设立异地支行的坚实基础。多年来,温州农村合作金融系统一直致力于加强对信贷管理,对信贷资产的质量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特别在经济金融危机蔓延的形势下,温州农村合作金融系统的资产质量仍然一直保持领先的水平。截止2009年2月底,按四级分类,不良贷款占比为0.49%,资产质量名列全省农村合作金融系统第一位,温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历史包袱较轻,在外设立异地支行可以轻装上阵。

3.完善的金融服务,是设立异地支行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温州农村合作金融系统以科技要素为支撑,以农户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实行“拿来主义”和“自主创新”并举,坚持为“三农”和中小企业服务,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内涵。如温州农村合作金融系统近几年率先开展的走村入户、增户扩面、创业创新等系列活动,深耕农村市场,广伸服务触角。相继推出了粮农乐贷款、欢乐小康贷款、青年创业贷款、移民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等几十项关注民生、惠及三农的金融产品。并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债券投资、资产转让、银团贷款等多元化业务,已具备了较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4.严密的内控体系,是设立异地支行的机制保障。温州农村合作金融系统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内控优先的发展理念,建立了完善的信贷资金、财务会计、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内部审计、风险合规和安全保卫等方面运行机制。近年来,又编写了信贷、会计等岗位的操作流程,内部控制已覆盖至各项业务过程。同时,以审计、检查为抓手,突出查审结合,实行常规排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切实防范员工道德风险,全面提升内控管理水平,确保了平安经营,为设立异地支行提供了机制保障。

5.优质的员工队伍,是设立异地支行的人才支撑。近年来,温州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内挖潜力,外引动力,不断加大人才的引进、培育、使用,使员工队伍实现了持续的优化,一批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正在逐步形成。同时狠抓团队建设,坚持内训、外训并举,组建讲师团,开办“MBA”青年研修班,启动全市“百名优秀青年成长计划”,聘请资深专家开办“信合大讲坛”讲座,大大提高了队伍的综合素质。优质的员工队伍为设立异地支行提供了充分的人才支撑。

三、对走出去设立异地支行的可行性、必要性分析及战略构想

金融是一个社会经济的核心,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金融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首先必须统筹金融市场,构建面向城乡金融市场的和谐的农村金融制度,实现城乡金融一体化。当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城乡金融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可行性分析。一是政策可行。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为农村信用社走出去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二是自身的条件可行。温州农村信用社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优良的信贷资产、完善的金融服务、严密的内控机制和优质的员工队伍。按照3号令设立异地支行的条件,目前的几家农村合作银行除“注册资本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外”,其余的公司治理、监管评级、拨付营运资金、资产总额、资产质量、呆帐准备、盈利能力和其他审慎性条件等已均符合该办法的规定。目前最大的瓶颈就是注册资本的问题,如果这一瓶颈的问题得以解决,已完全具备走出去发展的能力。三是温州独特的经济格局可行。温州共有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有175万人的经营大军和商会,遍布各地的人脉网络。在外温州人经营的企业与温州的本土经济非常相似,“小题大做”的经济适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小额、流动、分散”的经营原则。加上温州人喜欢这种建立在乡谊基础之上的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设立异地支行,走出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必要性分析。一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温州辖内共有5家农村合作银行,6家信用联社,其区域分布有城镇、山区和海岛,经营规模也大小不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该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路子。温州目前的金融竞争异常激烈,因此很有必要广伸触角,在做好对当地区域经济服务的同时,要加强对温州人比较集中的区域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时也可改善在温州原有的区域内块状经济明显带来的贷款行业风险过度集中的缺陷,拓展自身为农服务的新方式和新途径,进一步增强抗风险和提升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在外温州人对金融服务的需要。温州人的地域和人脉观念很强,许多在外经商的温州人,其经营的资金大多存在外地的金融机构,但在外却很少能筹到资金,很多温州人在外拿到项目后,由于在外融资难,还是回到温州当地进行融资。同时,目前存在着有的企业总部设在温州,在外设立分支机构;有的总部设在外地,在温州又设立了分支机构的情况,和温州当地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融资的方式也就造成了温州当地资金的大量外流,在外温州人也亟待有当地在外的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3.主要构想。按照银监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2008年6月发布的3号令)第六十九条规定: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符合条件的可在注册地辖区以外的县(市)设立支行。同时第二十六条规定:省(区、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不得向农村合作银行入股。这也就是说,在目前政策未能突破的前提下,农村合作银行要在异地设立支行,唯一的模式只能是:以现有的农村合作银行为基础,再次面向社会进行募集股金,引入战略投资者,在资本金达到5亿元以上,才有条件设立异地支行。目前要募集股金,除向原股东进行募集外,如果吸收新的股东入股将再面临清产核资等一系列的问题,如引入几个大的战略投资者,从理论上讲有利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但从实质上讲,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小法人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从“形似”到“神似”确实还需要一个过程。大的战略投资者,往往追求的是眼前的利益,要求的是利润和分红的最大化,在支持“三农”或行业管理、或监管的政策落实上,相对会产生一些难度。因此,要想走出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必须首先在资本金的问题上做文章,对筹集资本金主要从自身方面上考虑,可以走全市一盘棋的路子,以强带弱,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笔者认为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1)以龙头农村合作银行为代表实行向辖内机构筹集。在全市的5家合作银行和6家信用联社中,确立一家农村合作银行为龙头行,采取其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愿入股的形式,作为该牵头单位的战略投资者进行入股,在筹集股金使资本金达到5亿元以后,由牵头农村合作银行向银监部门申报在温州人比较集中的地区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在外温州商会的联络机制,构建合作的平台,主要为在外的温州人提供金融服务,着力解决在外温州人融资难的问题,增育新的业务增长点。牵头行按自身经营的利润,向原有的股东及新入股的战略投资者进行分红。(2)组建一家新型的农村合作银行专门从事跨区域经营。由省联社温州办事处牵头,以辖内一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发起人,区域内的其余机构共同出资入股组建一家新型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在当地设立机构后,专门从事跨区域经营,在对全国各地温州人集聚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构建与在外温州商会的合作平台,积极引领温州商人来开办各项业务,努力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着力解决在外温州人融资难的问题,达到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目的。该机构所产生的收益和资产,作为各出资单位的共同资产,进行分红和收益。

四、政策建议

1.调整放宽农村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准入的政策。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坚持为“三农”和中小企业服务提供金融服务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间相互参股,创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农村金融领域的竞争态势便会显现。经营不好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被兼并,好的机构可以扩大经营规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有实力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2.继续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行扶持政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几十年一直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目前东西部合作金融机构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温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具有很强的经营活力和实力,但仍然离不开国家和政策扶持。建议政府要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建议政府设立专项储备基金,对支农贷款进行贴息,对农业贷款损失进行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在国家扶持的基础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灵活快捷的经营优势,进一步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要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让利于农民,真正发挥自身的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参考文献:

l.金浩,王春光等.2009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程欣.温州人赚钱哪些最有效.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3.人民网.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张和平.改革开放30年在外风云温商30人“群星闪现”.新网浙江频道,2008.10.29

5.银监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银监会 2008年6月发布的3号令,2008

(作者单位:温州市龙湾农村合作银行 浙江温州 325000)

(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