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春玲 温惠淇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的我国满族生态文化思想探析

●关春玲 温惠淇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从三个方面剖析与解读了人类与自然世界相处的最佳模式:自然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我国满族社会中蕴含了对现世生态文明建设颇具理论意义与指导意义的生态文化思想。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三个角度出发:从自然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角度探析满族社会顺应自然的生态文化意蕴;从人类与自然世界发展的相互关系角度探析满族社会和谐平等的生态意蕴;从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角度探析其中蕴含的渗透、平衡的生态文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 生态观 满族 生态文化

满族生态文化是蕴藏在我国满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个部分的,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对其进行指导才能提炼与发挥出其中蕴含的意义深远的生态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与基本国情的,更是正确地分析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换的过渡时代,生态文明日益成为制约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社会亦是如此。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综合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从整体的、宏观的策略局面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另外一方面,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它可以从具体的、微观的角度助力于国民生态意识的培养与生态行动的有效施行。隶属于阿尔泰语系的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蕴含在其中的生态文化思想更具有民族认同感与亲和力,对于指导与提升国民的生态意识与培养国民的生态行动颇具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满族生态文化

马克思、恩格斯丰富的生态思想,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架构于对具体社会实践的考察之上,其生态思想闪耀着科学性与持久性的光芒。这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科学实践不谋而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创建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一种理念、每一次实践、每一次革命都是基于深刻的社会实践与具体的社会考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具有相同的根基依托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能够用来指导中国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国情、具体的社会实践相契合,对于指导中国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满族社会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闪烁着生态文化的智慧光芒。我国满族人口分布的范围非常广阔,几乎遍布了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辽宁的满族人口数量居于首位,其他的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山东省以及北京、天津等地区,这对于满族生态文化思想的传播与发扬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满族生态文化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扬与传播满族生态文化对于增强国民的生态意识并将这种环保理念落于实处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体构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然本体、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于自然本体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在其自然辨证法中进行了阐释与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综合研究了与自然界产生、发展相关的各类科学,详实地论述了自然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的产生过程等等,认为自然界在变化与演变的过程中,产生了其最高产物———人类,并且其变化与发展是有其内在的规律的。亿万年的演进史推动自然界形成了自己内在的运行规律,任何逆规律而行的实践都是错误的、愚蠢的,只有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行为才能达成人类与自然共生双赢的圆满局面。关于人与自然的部分,其理论精髓是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与美好的,人应该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产生于自然,依存于自然,到最后归属于自然,任何活动与实践都离不开自然的供给与支撑。自然世界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类的一切活动应该依顺自然、有利于自然,损害自然的利益便是人类自我毁灭的开始。马克思曾这样强调过劳动的重要性:“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物质生产实践固然重要,它是满足人类需求的必经途径,然而,过度的物质生产实践便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氛围,把握住基于自然界劳动的尺度至关重要。关于社会与自然,人类通过物质生产实践,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作为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一项,决定了其他的社会关系。因此,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共产党宣言》中论述道:“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仁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厉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资本主义社会被金钱与利益蒙蔽了双眼,其肆意掠夺自然资源的野蛮行为破坏了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没有认清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高高抬起,忽略了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正如《共产党宣言》写道:“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资本主义社会早已承担不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担,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世界呈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双赢局面。正如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言:“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至战略高度充分说明了我国早已清楚地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重要性。中国是可以承担改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使其和谐统一发展的重担的。在具体的理论制定与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三大架构为指导,使其具有理论依托性与实践科学性。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的我国满族生态文化思想

(一)我国满族社会顺应自然的生态文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第一部分内容揭示了尊重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自然世界的发展尤其内在的规律性与客观性,任何打破其发展规律的行为都是荒谬的与错误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等发展规律是自然自身的节奏,自然世界就像是一个有机体一样,以自己固有的规律和态度淘汰糟粕事物,迎接新生事物。

我国满族先民的生产方式中蕴含了丰富的顺应自然发展的生态观。从远古时期到肃慎时期,满族先民的生产方式主要以射猎和采集为主,这是因为处于这段时期的满族先民主要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这里群山密布,资源丰饶,满族先民顺自然而生,享受着自然赐予的丰富物产,逐步形成了以射猎和采集为主的生产方式。到了女真时期,农耕生产方式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辅之以射猎和采集。农耕的生产方式具有稳定性,满族先民不再“逐水草而居”,而是选择固定的土地定居下来。满族入关后,其农耕技术更是受到了汉族农耕的深刻影响。但是,满族先祖并没有全盘照搬汉族的生产技术,而是总结了自己民族的气候特点,在汉族农耕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变化。女真人生活在长白山地区,这里纬度较高,气候极其寒冷,农作物所受的光照量严重不足,根据这一具体情况,满族先祖逐渐形成了一年一熟的耕作规律,大大不同于关内汉族一年两熟或者一年三熟的耕作规律。此外,在选种与耕作方法上,也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适合本民族自然气候的耕作方式。满族先民的经济生活中饱含了顺应自然世界发展规律的生态思想,只有顺应自然的发展才能延续民族与国家的发展。满族先民正是顺应了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其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才得流传至今,历经时光的磨砺仍旧未衰退。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达成人类与自然发展的最佳局面。

(二)我国满族社会和谐平等的生态文化思想与感恩回馈的生态文化意蕴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第二部分内容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坚持认为:人是自然世界的一个部分,人类依存于自然世界而存在,自然世界补给人类生存必需品,以支撑人类的生息与繁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做了充分而科学的阐述。人类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自然进行着直接接触,由此产生了劳动实践的基本过程。在此书中,“异化劳动”的观点格外鲜明,并且,异化的本质问题也浮出了水面。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利益与物质的过度追求,使人类迷失了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综合发展的重要瓶颈。马克思提出的“人化自然思想”揭示了人类的自然属性,人类的一切活动以及由此成就的一切科学文化成果都是基于自然的力量。人类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平等互惠的关系,而不应该是指挥与控制的主客体关系。当代社会,人类错误地定位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荒谬的以“自然的主人”自居,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地位与疯狂的掠夺行为,人类自身只能自食劳动异化带来的恶果。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在这段话的阐述中揭示了人与自然界之间密切的联系,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身体,对自然界的摧残便是对人类身体的自我毁灭。

满族丰厚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华伦理思想宝库中熠熠发光。满族先民摆正了自己在自然面前的地位,认为:族民的生息与繁衍全靠自然的补给与恩泽,在自然世界面前,人类应该感恩于自然、回馈于自然。

满族社会对自然界动植物的保护与崇敬,早已超过了动植物本身客观存在的意义,而是将其神化,这归因于满族先民科学技术知识的匮乏与社会生产力低下,可正是在这种古朴、纯粹的民族精神与思想中蕴含着的平等的生态文化思想是我们当今社会极度缺乏的。我们应该向原始、质朴的满族先民学习,摆正自己在自然界面前的地位,向其索取必然感恩。满族先民对待自然界中动植物的态度切合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观念,满族先祖依存于自然,从而感恩于自然,而现代社会只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不知感恩与风险,这是错误的,更是危险的。

(三)我国满族社会与自然互相渗透、平衡的生态文化思想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它决定了其他社会关系的变化与发展。一系列的社会关系共同构成了满族社会的关系网,历经时间的洗礼,积淀出了我国满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满族伦理思想。这些颇具智慧的满族伦理思想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规范着满族人的行为。满族社会是一个拥有较高文明素养的民族,其高尚的社会风气与琴心剑胆的人文情怀为满族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添砖加瓦。满族社会讲究卫生、注重礼节的伦理思想,为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尊重其客观发展规律,并感恩于自然的生态思想的树立奠定了社会基础与思想根基。我们常说:以小见大,透过事物微小的部分就可以预测出其整体的概况与发展趋势。满族人注重保持个体家庭的干净与整洁,对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更是倍加爱护与珍惜。在注重礼节方面,满族社会尊老爱幼的美德风尚尤为突出,就连在街上偶遇长辈,也必须先行请安礼而后方能开口说话。满族社会之所以如此注重对长辈的礼节,是因为,满族人认为是长辈教会了晚辈生活的道理与生存的技巧,尊敬长辈,感恩长辈是满族人必须遵守与履行的规则。大自然就像满族社会的长辈一样,为满族世代族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与必要的物质支持,满族社会作为大自然的“晚辈”,必然会以感恩之心待之。满族社会与自然世界互相渗透、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生存理念与生态思想为满族社会的延续、满族思想的留存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创新研究”(项目号:DLBEC02)】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坤新,日晨,谭洪宗.满族伦理思想析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2)

[5] 王如松.生态整合与文明发展[J].生态学报,2013(1)

[6] 张小军.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8)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责编:贾伟)

G205

A

1004-4914(2014)01-0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