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伟

编者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的产业发展格局中将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当前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昭示着我国产业发展的前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具有足够的前瞻性,同时大力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力度,以体制创新促进技术创新,以产业结构的提升作为驱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从而推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济南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征研究员,他就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进行了深入翔实的阐述。本期以访谈形式加以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的成因

记者:王老师您好!2010年9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会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怎样思考的,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的成因有哪些?

王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的产业发展格局中将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昭示着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景。顾名思义,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正在兴起的、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产业。其中,“战略性”意味着该产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当举足轻重,能够带来全局性的影响,能为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外部正效应;“新兴”是指其正处于成长初期,方兴未艾,前程远大。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门类,在表述方面可能会略有不同,但通常大同小异。一般认为,我国现阶段需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七大门类,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部门,它们体现了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的目标,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实践表明,在当前的产业发展格局中,谁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取得的成效越大,谁就更能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更多先机和更大的主动权,所以我们可以形象地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喻为当前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我认为是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外因方面来看,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遇到了极大的发展瓶颈,产业的发展需要寻找新的领头羊和生力军。

首先,是能源短缺倒逼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能源的消耗迅速增加。人类生活使地球上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大大超过了其再生速度(更何况有些资源根本就不能再生),同时,污染物尤其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对自然界的破坏性影响也日益显着,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在这种情形下,一些能够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破坏,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或者能源需求度较低的产业必然成为首先发展的重点。

其次,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的爆发,从表面上看是美国金融机构创新失控、金融当局监管不力所导致的,实际上其根源却在于主要发达经济体实体经济运行不力。虽然因其主要爆发于金融领域而被称为“金融危机”,但却深刻反映了实体产业运行机制的缺陷,反映了有关国家的产业创新机制、成本控制机制和市场渗透机制运作不振,说明世界经济需要有新的龙头带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以及海洋、空间技术等高端产业由于其发展空间广阔、发展前景诱人而成为各国所青睐的产业选择。

再者,是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当前不仅世界发达国家增长乏力,就算是发展中国家也纷纷面临着产业升级换代的形势要求。对于我国来说,经济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也日趋紧张,许多传统工业亟需利用现代技术加以改造。面对世界范围内新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各国的产业升级,把握机遇,推动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一种现实而必要的选择,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已成为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内因方面来看,当前无论是技术、市场等客观主体,还是企业、政府等主观主体,都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条件和动力。

首先,是在于技术创新的推动。创新是影响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的首要条件。熊彼特认为,创新更多的是指技术上的创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指出,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兴起、发展的主导力量;库兹涅茨认为,技术革新常常引向建立起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从而与过去曾受益的工业(部门)相竞争;演化经济学提出,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是相互关联的,企业的创新类型及创新频率取决于企业所处产业的成长阶段。综合以上观点,新熊彼特主义者研究表明,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整体产业竞争力的大小。一旦各种各样的经济因素诱发创新的条件产生(如市场诱发、科技推动、价格诱发等),从而导致新兴产业的出现时,那些技术水平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就会纷纷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这样就会导致那些占有技术“比较优势”的企业和部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使某地相关产业部门技术平台处于领先地位,促使该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那些产业技术水平及相关创新能力领先的国家(地区)在世界市场上就会逐步取得更多的份额,进而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立在新技术的大量突破和应用基础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成长性、高回报率需要以能够持续创新的科研实力和研发能力为前提,因此要将创新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关键的条件加以重点培育。

其次,是在于市场需求的催生。市场规模的扩大,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同,往往是决定某一产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近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中,发达国家在发展伊始就非常重视从需求端引导。目前,除去新兴信息产业是在现有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基础较好,市场已经逐渐形成规模之外,其余的几个产业,如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相对还比较幼稚,其市场需求面还不够广泛,需要加大引导力度,诱导消费者形成相关的消费习惯,大力培育其市场需求。

再者,还在于企业家创新精神更广泛地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熊彼特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实施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一个产业的发展结果能否最终促成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归根到底是一种企业行为。是否选择该产业所依赖的新兴技术,是否愿意投入资金发展这一产业,都取决于企业家的抉择。古典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企业家的职能是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熊彼特则强调的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认为那些具有创新性的人才能被称为是真正的企业家。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是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重要推手,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过程中,技术创新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这也说明了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过程中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最后,还离不开政府产业政策的驱动。产业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于广大经济后发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时期,针对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目的地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各种要素资源向相关产业的集中和倾斜。可以出台诸如产业发展的规划、法律保障、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培养和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有效政策,完善形成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基于以上各种因由,我国在2009年9月,根据产业演进发展需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正式提出了着重发展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记者:发达国家纷纷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请您谈谈我国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王征:是的,如你所说,此次金融危机过后,发达国家纷纷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在新能源领域,德国、日本、西班牙、美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量占比很高;在新材料领域,美国、日本、欧盟、韩国都制定了相应地发展计划,主要集中在生物材料、信息材料、纳米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及材料计算科学、生态材料未来碳材料技术、结构材料等方面;在信息网络领域,美国将IBM“智慧地球”提升为国家战略,欧盟、韩国则重点发展物联网;在生物医药方面,英国、美国、日本都把干细胞作为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突破口,同时,把生物育种作为面向21世纪的生物技术进行研究;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方面,世界各发达国家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推进计划。

相比之下,当前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主要包括:其一,高端产业、低端环节情况明显。其二,市场需求不足,同时又对国外市场有所依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外,国内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使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严重依赖国外市场,极易受到国外市场需求的影响,产业波动较大,也容易导致贸易摩擦,不利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其三,布局分散,重复投资的情况比较突出。总体来看,产业布局分散、重复投资的现象仍十分严重。其四,产业细分不够,发展目标较为笼统。其五,相关制度还不够配套完善。一是规划虽好,但配套政策不到位;二是市场活力尚未得到完全激发,在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等方面还需要多做努力;三是相关统计体系不够健全,统计制度存在着滞后的现象,尚未建立起系统的、动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缺乏信息的动态跟踪。不利于政府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

内外力协同的培植路径

记者:刚才您谈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具有足够的前瞻性,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同时大力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力度,以体制创新促进技术创新,以产业结构的提升作为驱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请您详细谈谈。

王征:首先,要选准突破口。一是在发展动力方面,要靠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利用市场规律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在技术创新方面,以集成创新为主;三是在主体培育方面,重视企业引进方式与本土优势激发相结合;四是在发展顺序方面,要实行重点环节和重点产品先期突破。

其次,要重视抓好机制创新。

第一,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联盟机制。在知识经济时代,仅靠单一企业的力量已难以承担创新的成本,而且,面对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拓展产业市场空间、服务专项任务目标、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参与国际合作等方面显现出来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它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以产业技术进步和知识获取为目标,以知识的创作、传播与利用为主要内容,通过特定业务层面上的连结形成商业伙伴关系,实现产业内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重新整合,从而提高产业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参与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新型组织方式。要积极探索建立“顾客参与的技术开发联盟”模式,鼓励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根据自身状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建立相对稳固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重大技术项目为突破口,联合多方面的技术创新优势,开展联合攻关。

第二,重视培育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自主创新最根本的动力,应当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面临的产品成本偏高、市场认知度不够、商业模式不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作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任务。

第三,明确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为商业模式的创新营造宽松的氛围和环境,致力于克服市场准入的障碍、行业壁垒和行业垄断的障碍,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产业管制;根据不同产业的需要,加强新兴产业产业化、商业化的平台搭建;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让产品定价更好地反映其高昂的研发成本和巨大投入等。

第四,抓好空间载体集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合理布局,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发展;突出各地发展重点,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建立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机制,提升园区的配套服务能力,加大园区对企业的集聚和吸引能力。

第五,抓好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单纯的物质激励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价值衡量动态性难以把握等问题,因此必须辅之以非物质的激励机制。一是应当切实落实报酬激励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企业家工作绩效的评价标准;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税收制度,让企业家有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进一步完善股权激励机制,将企业家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激励企业家通过企业长期价值来增加自己的财富。二是应当重视社会声誉激励机制。在企业家的效用函数中社会声誉是一个重要自变量,要提高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加大力度宣传企业家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三是应当抓好制度环境的完善,为企业家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他们在企业管理中真正享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达到责、权、利的完全统一。最后,还应当重视提高企业家的文化素质,使其能够切实承担起所担负的使命。

第六,重视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一是要继续加快引进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军人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集聚;二是要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骨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这方面的薄弱,也是目前产业发展推动执行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三是要加强产业工人的培训,缺乏高素质、高度责任感、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是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短腿,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产品质量的提升;四是完善人才的留住和培养机制,进一步在留住人才上多做文章,制定有效措施并投入资金和时间去培养相关人才。

第七,推行产业政策扶持机制。一是建立有效的财税金融支持机制,在加大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的同时,大力引进和发展天使基金、风投公司、创投公司、担保公司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二是进一步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三是制定差别化的考核体系,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地错位发展。最后,还应当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记者: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应当走内外力协同的培植路径,您从七个方面的深入阐述,使大家对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了深刻而清晰的认识理解,受益匪浅。感谢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您!

(责编:郑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