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辉 韩炜

摘 要: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产业化升级、转型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农业科技人员指导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去实践。新时期雷锋精神教育为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开辟了培养新型农民的新路径。文章通过找出雷锋精神教育自身的优势,旨在高等农林院校开展雷锋精神教育来服务农业的有效性分析。

关键词:农业 雷锋精神 高等农林院校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051-02

一、新时期雷锋精神的解读

(一)符号互动理论视野下“雷锋精神符号化”现象的解读

新时期,雷锋不单单是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仅能在纪念日才能想起的名字,雷锋精神也不仅仅是一种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价值标准,已经嬗变成为一种价值符号、道德符号、精神符号深深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雷锋精神作为道德符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日趋受到人们的关注。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主要包括语言、精神、思想等,并且认为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雷锋精神作为道德符号,只有在社会互动中才能发挥其作用。而雷锋精神本身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其产生就是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社会互动的结果,而它的发展以及在现时代的无可取代的道德意义和精神价值也是社会互动的必然结果。

(二)雷锋精神作为道德符号在高等农林院校中的重要作用

雷锋精神作为符号互动理论中的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作为传播和弘扬雷锋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其放在符号互动理论的视野中,来探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且探讨特定历史阶段雷锋精神这一“符号”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同时遵循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来探讨其当今的时代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符号互动理论暗合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的关系,同时从自身的视角出发,把雷锋精神上升为不断变化和丰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来探讨雷锋精神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二、雷锋精神与高等农林教育契合

雷锋文化有着深刻、丰富的精神内涵,如“一颗钉”的爱岗敬业精神;“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一滴水”的团结协作精神;“一块砖”的普通劳动者精神;“一片叶”的感恩反哺精神。

(一)雷锋赤子精神是高等农林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雷锋身上,体现了我国青年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些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汇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所谓雷锋精神,就是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就是立足本职岗位,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就是苦干实干、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

高等农林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迫切需要雷锋精神教育。2012年2月,教育部党组再次印发在教育系统和青少年中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通知,通知强调,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通知指出,青少年学生是学雷锋活动的重要主体,各级各类学校是学雷锋活动的重要阵地,要大力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学生行为习惯需要用雷锋精神去养成。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他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一辈子受用不尽。”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学雷锋服务活动,让雷锋精神成为学生的习惯养成。

(二)雷锋奉献精神是高等农林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价值追求

全心全意为为人民服务、矢志不渝地为远大理想奋斗,这种精神贯穿于雷锋短暂的一生,表现于雷锋的一言一行。雷锋正是这一崇高理想,始终激发着他的革命热情,指引着他朝着既定目标奋斗不息。相同的理想,一致的追求,新时期的大学生和雷锋也是心心相通。雷锋为远大理想奋斗,总是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个一个实际行动紧密联系,总是通过爱国家、爱人民、守纪律、讲道德等具体实践体现出来的。雷锋是一颗平凡的“螺丝钉”,就是服从革命需要,干一行爱一行。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要像雷锋那样,为人民服务,热爱农业工作,对工作极端负责。雷锋曾说:“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螺丝钉。”雷锋的“螺丝钉精神”,是自觉地把个人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个人服从整体,服从组织,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个人,有了像雷锋那种做一颗“螺丝钉”的精神,既能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安于在平凡岗位上做一名普通劳动者,也一定能够为国家、社会作出突出的贡献,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天津劝业场卖扣子的售货员王娟,为了更好地为顾客服务,特意到工厂了解生产过程,向懂美术的同志学习色彩搭配法,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售货方法。

高等农林院校学雷锋更重要的是广大师生职业道德教育。由于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而职业道德比婚姻家庭道德、社会公德更能反映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要求和道德面目,它是社会道德的主体部分。我国在各行各业万余名劳模树立了职业道德的光辉榜样:艰苦奋斗的老模范孟泰、机械工业战线的红旗马恒昌、纺织女劳模郝建秀、钻头大王倪志福、建筑业的骄子张百发、大庆铁人王进喜、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青年鲁班李瑞环、宁可一人脏换来万家乐的时传祥。

(三)雷锋创新精神是高等农林院校创新教育教学的迫切需要

教育教学需要用雷锋精神去创新。雷锋不仅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且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创造者。他在学习和工作上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体现了一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那些陈旧的、传统的方式和手段已完全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实际中不断去更新理念,不断去创新内容和形式。在这方面,雷锋精神无疑是我们创新教育教学的最好内涵和动力。

高等农林院校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不仅是农林科技人才和新型农民的培养、培训基地,也是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和辐射源。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桥头堡,具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比较优势。学校发展需要雷锋精神教育。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的重要阵地,建设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氛围,作为一所学校,在新形势下用雷锋文化建校育人,传承雷锋精神,在师生中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命脉和社会形象的根本,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我们提倡的学校人文化管理,其核心就是建设“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管理文化。这种管理文化要求我们要给予教师和学生充分的尊重与欣赏,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服务。这些与雷锋精神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高等农林院校开展雷锋精神教育实践路径分析

(一)开展雷锋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

高等农林院校需要在人才培养转变上做出改革,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等农林院校应该通过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突出改变,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来增强大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意识,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添动力。

培养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不要把历史仅仅在概念的说教上反复碾压,要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丰富、有效的雷锋精神教育形式开展在校园中具体活动安排。逐渐形成校园文化,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相结合,将雷锋精神的传承有效融入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丰富雷锋精神传承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

高等农林院校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尤其是从事“两课”教学的教师需从努力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积极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教育工作。教师要理直气壮地批判各种消极腐败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宣传先进典型,鼓励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努力增强学生做雷锋精神传人的自觉性,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完美的人格。

(二)开展雷锋精神教育为载体,加强农业培训体系

高等农林院校应从有效整合农林科技教育资源入手,完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以高等农林院校和科研院所为龙头,以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从中央到省、地、县、乡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为建设新型农民培训体系提供新路径。

高等农林院校教师到农村广泛开展农民生产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雷锋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的适度展开。但目前,高校职称评定仍然以论文和获奖情况为标准,对于科教兴农的成果很难量化考核。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杜绝参加科教兴农的教师的收入和技术职称评定受到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服务质量。这就需要在高校广大师生中间开展雷锋精神主题教育以及雷锋精神教育机制,促进提高教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服务态度。

雷锋没有生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不可能像现代青年那样涉猎如此多的当代科学文化知识。后人研究和学习雷锋,在于学习他的本质精神。雷锋那崇高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永远是我们人生的灯塔。今天学雷锋就是要沿着雷锋走过的道路,走好雷锋没走过的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雷锋精神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文明事业,而不是变动和完善已经定论的雷锋精神。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协调多种动态因素,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针对发展出现的问题,不应该从概念出发,进行简单的定性和判断,追求一致,非此即彼。这种论调片面化、极端化,与和谐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学习雷锋不仅要沿着雷锋的足迹走来,更要走雷锋没有走完的路程。

四、总结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雷锋精神,要注意在校园生活中发现新雷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使之成为凝聚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可学可用、能学能用、活学活用的德育资源,已成为高校和社会急需解决的课题。通过剖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做法,并结合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为雷锋精神教育制定正确的服务现代化农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传承雷锋精神,实现“雷锋精神”和“学雷锋活动”的科学发展,是高等农林院校德育的重要责任。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课题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3-0925),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EDA100386),中央高校创新团队与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DL2EC0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吴晓春.论新时期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及践行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

[2] 高阳.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

[3] 张柳.符号互动理论视野下的雷锋精神研究[D].云南大学,2013

[4] 徐姗姗.新农村建设视阈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创新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

[5] 钱朝军.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6] 马丽娟,杨沛霖.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SWOT分析及对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4)

[7] 胡宝龙.构筑学校雷锋文化,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学周刊,2014(5)

[8] 杨胜勇,赵刚,李晓颖.雷锋精神在高校传承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河北农业科学,2012(9)

(作者单位:张传辉,塔里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 新疆阿拉尔 843300;韩炜,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