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军霞

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

贾军霞

情感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个需要探索和完善的新课题。情感教育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应该受到同等重视。情感教育的功能不仅限于服务教学、改进教学效果,更在于培养健康情感、塑造完整人格、提升精神境界。文章阐述了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 情感教育 具体应用

近年来,情感教育日益成为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相关论着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仍相对不足和薄弱。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情感教育,借以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情感教育的内涵。情感教育,是与理智教育、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情感因素,通过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讲授行为,进而运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以唤起学生参与和认同的积极情感,既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改善教学效果,又能促进学生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情感因素与理智、意志的因素,共同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本成分。情感因素与理智、意志的因素,事实上同样贯穿于教学过程,对教学效果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忽视、低估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改进。

2.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性。目前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成分相对比较薄弱,十分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的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使用情感教育的手段,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发育、正确价值观和高尚精神境界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据湖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调查结果显示,饱含积极情感的课堂教学受到了多数大学生的欢迎。在大学生认可的教学方法中,积极的情感教育排在了首位。总之,能够将情感教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目前相当普遍的现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讲授往往平铺直叙、枯燥乏味、冷漠呆滞,缺乏感同身受的积极情感,不能引起大学生积极的情感共鸣。其结果是,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主动性、更缺乏兴趣,甚至存在严重的反感、排斥、抗拒的逆反心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什么不受大学生欢迎?究其原因,除了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方面的因素,教师的教学过程缺乏积极的情绪感染力是重要原因。

要想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就教师而言,首先要提高对讲授内容理解的深度,同时要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一方面努力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排斥和抗拒心理,另一方面努力增强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因素。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带着情感上课,用积极的情感影响学生,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自然会增加,为理论的讲授、知识的传递创造更好的心理条件。

第二,有效促进大学生积极、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情感因素,是健康人格不可或缺的主要成分之一,更是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张和渗透,一方面社会在进步、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同时过度的功利主义的影响越来越普遍,给涉世不深的年青大学生带来了很多精神困惑。国内媒体不断披露:由于精神的不成熟,种种消极的情感因素——冷漠、冲动、焦虑、悲观、偏激,在大学生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如: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林森浩投毒致黄洋死亡等极端事件频频曝光。审视这些极端事件,其实都源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精神不悦、情感受挫。而由于就业压力、婚恋的情感挫折、现实的社会不公,导致的跳楼、自杀事件也时有耳闻。显然,对于一个精神相对成熟的个人,这些事件完全可以避免;但对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尚不定型的大学生则可能导致极端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上述现象给社会敲醒了警钟。大学教育不能只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健康人格、积极情感的养成至少与知识学习同样重要。忽视积极的情感世界、健康人格的养成,不仅是对大学生个人的不负责任,而且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健康人格、积极情感的养成过程中承担着特殊的责任。从这个角度说,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显然不如人意。改变那种单纯重视知识灌输、空洞乏味的人生说教的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总之,情感教育应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变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改变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麻木、冷漠、动辄暴怒、残忍施虐等消极心理,形成健康的精神世界、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重要性无论怎样说都不过分。

第三,促进大学生正确对待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状。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不断更新的计算机和智能手机成了大学生人手必备的学习、交往的重要工具。计算机技术创造的网络世界越来越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制造了人际交往的奇迹,跨越了时空、文化和主体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大学生获取了广泛的知识、各方面的丰富信息,可谓“足不出户,通晓天下事”。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本质上是一个虚拟世界,不完全等同于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往。沉溺于计算机网络虚拟世界的大学生,由于长期处于虚拟的生活方式中,他们的情感体验往往是失真的,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浅薄的。大学生,一旦长期沉溺于计算机网络的虚拟世界,往往会给未来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真实的人际交往关系带来困难。

总之,伴随着计算机网络世界的普及,真实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社会成员更为重要。

二、情感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中国近现代历史,从1840年算起,历经174年,既是中华民族充满苦难的曲折过程,又是贯穿不屈的奋斗和自强精神的过程。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所当然,不能缺少情感教育的成分。适度、合理的情感教育,既是理论讲授不可或缺的内在成分,又是打动学生心弦,引起学生精神共鸣,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为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

1.深入挖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在的情感教育的生动素材。邓小平同志曾多次谈到,要科学地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经验,用中国的历史教育人民、教育青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所包含的中华民族174年的潮起潮落、生生不息的奋斗、求索历程,不仅是激发青年学生爱国热情的“催化剂”,更是培养青年学生忧患意识的绝好素材。其中包含的可供利用和挖掘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因素,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平铺直叙、和尚念经、照本宣科,而应该广泛涉猎、深入挖掘百余年中华民族奋起抗争、拼搏的史实,包括新中国建设过程,也包括学生所处的山西近现代历史中丰富感人的真实事件、人物及其背后的文化积淀、思想菁华,作为教学素材,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2.不断探索情感教育的具体方法。

第一,还原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曾经的真实社会情境。还原历史情境,是指在《纲要》课教学中,尽可能提供真实的背景材料,甚至人为创设一种类似历史真实的生动情境,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引起学生的联想。中国近现代历史174年,其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对于现在的大学生已经相当遥远。由于脱离具体的历史情境,因此要求大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和把握曾经的历史事件、人物,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尽可能借助历史人物、事件的丰富史料,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即用事实说话,通过具体的感知形象,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例如:借助现代电化教学手段,搜集遗留至今的大量的老照片、纪录片、书籍、实物等,有效地弥补大学生缺乏情境感受的弱点。例如:“五四运动”的讲授,单凭教师的口头叙述,总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在教学中,不仅使用五四事件的影像史料,而且采取由学生自编自演历史情景剧的方法,让学生模拟历史人物演讲、游行的过程,甚至写下“还我青岛”的“血书”,那么就可以达到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良好效果。这对提高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大有帮助。

第二,紧贴现实生活和形势变化,搞好“转化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要紧贴世情国情、紧扣时事热点,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用历史素材讲解现实,用现实来解读历史,进行以今索古、以古鉴今的比较教学,既开拓学生视野,又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讲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可以先播放两段视频,其一是央视新闻频道2014年2月23日播出的“日本:妄图为‘神风特攻队’遗物申遗”;其二是央视2014年2月27日播出的“以国之名义,铭记历史”,政府确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通过播放这两段视频,并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可以强化学生对今日安倍政权、日本右翼势力不仅对侵略历史毫无反省,反而加紧篡改历史、美化二战侵略行为的丑恶行径,进而理解;确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目的是为了未来不再发生这样的人间惨剧,使人类能够持久和平、友好地相处,借此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扞卫和平的决心。显然,使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

第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搞好“互动教育”。现代社会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就某些局部的具体内容而言,大学生完全可能比教师了解得更多更丰富,而某些大学生具备的知识背景和知识体系可能与教科书、教师的观点完全不同。因此,教师要有心理准备,平和地接受学生对教师的观点可能提出的质疑、对教科书的观点可能表示的拒绝。换句话说,教师,既要具备平等观念和民主作风,当大学生提出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观点时,承认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提出自己观点和思路的正当权利,同时又要在平等的讨论中通过有理有据的阐述,对某些大学生的一些不正确、偏激的观点给出正确的说明。总之,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式、研讨式、反思式、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使教学活动在宽松、愉快、活泼、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真教育是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深处。”

在《纲要》课教学中,可以采取学生讲授和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做法是:选取某一具体章节,提前两周时间让每个班准备一个问题(包括教案、课件、讲授人等);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依次登台讲授,并由学生组成的评委团针对主讲人的内容、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讲评、打分、排出名次;之后,由教师针对学生的讲授进行总结补充。学生讲授与教师讲授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通过积极参与扩充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事实证明,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有较大改善。

第四,适度合理地使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搞好“形象教育”。现代电化教学手段可以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情境。具体地说,可以通过建立文字、图片、影视、歌曲等资料库,根据学习需要有选择、适度地使用,把抽象枯燥的理论转化成生动的形象,寓学于乐、以乐促学。例如,讲《南京大屠杀》之前,可以选取一组日军在南京施暴的图片,伴着悲壮的背景音乐,缓缓播放。将所有学生的目光都聚集在屏幕上,最后屏幕上显示出十六个大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整个过程,学生的心灵受到充分的震撼,印象强烈。

3.积极营造情感教育的浓厚氛围。

第一,教师要善于以情感人。积极的情感无疑是打开学生学习、求知大门的钥匙之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备以人为本的情怀,把《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作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传播先进文化的平台;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树立知行合一、为人师表的形象,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使学生能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现实问题以及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良性互动,完成师生之间智慧的碰撞、思想的交融、情感的激荡。正如着名文学家夏丐尊先生所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

第二,努力创建延伸、深化课堂教学的课后教育载体。在强化、完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注重课后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具体地说,可以根据教科书的内容,每章结束后向学生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目、影视剧作、历史纪录片;可以充分发挥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周末或假期参观活动;可以定期组织学习交流、小班讨论等活动,开拓学生视野,增长见识,进一步延伸、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由此可见,不论是从改善、提高教学效果出发,还是从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改善当代大学生的情感现状出发,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应该而且必须关注人的情感领域,高度重视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肩负起情感教育的使命,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不竭的人文情感动力。

总之,教师要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就要用精湛的教学艺术、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创新的精神和鲜明的情感去影响、感染学生,通过言传身教,培养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铸就他们的理想和信念。

[1]刘晓伟.情感教育——塑造更完整的人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向信等.高校育人新机制探索:情感、激励、嫁接三结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山西太原 030000)

(责编:若佳)

G641

A

1004-4914(2014)10-236-03

本文系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情感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应用与实施”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051)]

注释:

1郭秀兰,张丽娜.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81

2宋振韶.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的发展心理学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6,(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