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常态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运行的主要趋势。山西作为全国能源重化工经济占主导的省份,投资始终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一环,但是由于外需的全面下滑,山西经济运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现阶段来看,山西要在新常态中实现转型发展,仍然要实行投资拉动,但要调整投资结构、投资方向、投资政策,以便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投资 结构转型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4-076-03

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我国逐步进入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经济社会运行进入了新常态。如何认识“新常态”根据国内外的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速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二是新常态下,产业结构、投资需求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均有全面调整。三是创新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四是在新常态下,我国将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由于我国经济的全面调整,山西经济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必须放弃过去传统粗放的能源开采发展方式,进入多产业主导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一、新常态下的山西投资运行分析

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的重要标志性指标之一,新常态对投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投资增速逐步回落;二是投资结构逐步优化;三是投资主体逐步多元,民间投资快速增长。

1.2009年以来全省投资增速逐步回落。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投资运行也逐步进入中高速发展期,从2000年以来的趋势图来看,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投资速度自2009年达到顶峰的38.5%后,投资增速出现了回落的趋势,2014年1至9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12.2亿元,增长17.7%,近五年来首次低于20%,进入中高速增长期(见图1)。

从发展历程看,山西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加快的趋势。197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21.5亿元,由此增长到100亿元用了9年时间,年均增长19.4%;从100亿元增长到500亿元用了11年时间,年均增长13.9%;从500亿元跨过1000亿元大关用了5年时间,年均增长12.6%;从1000亿元突破2000亿元用了3年时间,年均增长28.7%;2009年突破了5000亿元,2013年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投资规模扩大,但是增速出现下滑(见表1)。

2.全省投资结构逐步调整。总体来看,山西省三次产业的投资都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速度较快,所占比重不断增大。2000年至2005年,全省第二产业投资所占比重保持高位,2005年第二产业投资比重达到峰值60.8%,随后逐步回落,第三产业投资明显上升,所占比重上升,总体维持在50%左右,2014年1月至9月,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952.0亿元,同比增长19.3%,所占比重达到49.95%。第一产业近年来投资明显增加,2014年1月至9月,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85.8亿元,同比增长37.2%,所占比重达到7.4%,为历年来新高。总体来看,三次产业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后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见表2)。

3.民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对市场准入相关政策的放宽,民间投资逐步兴起,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步加强。从1990年至2002年,山西的国有投资保持着优势地位,从2002年以来,山西民间投资逐步占据相对优势。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促使政府加强了国有投资,2010年国有投资和非国有投资的所占比例为50.2:49.8,基本上旗鼓相当。2012年以来,民间投资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渐增强。2014年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17.4亿元,同比增长26.5%,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8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2个百分点,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57.1%,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见图2)。

二、山西投资面临的问题

从多年的发展来看,山西的投资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1.投资率偏高,投资规模相对偏小。总体来看,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除发达地区外,中西部省份的投资率都比较高,山西还有追赶的空间,不过投资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与第一大省广东省相比,2000年,山西省和广东省的投资率分别为33.87%和30.11%,2013年,山西省投资率达到88.88%,远远高于广东省36.77,但是两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保持一致,所以说山西省的投资绩效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从投资总额来看,山西比广东落后大约是5年时间。

与同为煤炭资源型经济的内蒙古相比,内蒙古的投资率要高于山西,2013年内蒙古的投资率为92.21%,高于山西近4个百分点,投资规模是山西的1.39倍,山西比内蒙古大约落后3年时间。

与中部五省相比,中部省份的投资率都比较高,说明中部崛起战略取得了实效,中部投资明显加速。与此同时,山西省投资率落后于安徽和江西,发展速度也相对滞后,追赶任务比较重(见表3)。

2.传统行业投资比重偏高,新型产业投资不足。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能源重化工等传统行业发展程度较高,从2005年到2013年,传统行业中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始终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2013年四大行业投资规模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68.2%,处于明显优势的地位(见表4)。其中,从2011年以来,全省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投资规模明显提升,成为投资的重点领域。不过,随着房地产业调控力度的加大和调控手段的创新,房地产业的下行压力逐步加大,对整体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新常态下山西投资的对策建议

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速度将会从高速增长逐步调整到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的动力将会由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消费和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将会由要素投入推动向科技创新促进转变。

从山西经济发展的基础来看,一方面全省经济不属于外向型经济,出口所占份额不大,2013年全省出口额80.0亿美元,不足全省GDP的4%,拉动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全省城乡居民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多,居民消费能力有限,并且由于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有差距,还需要加快发展,转型追赶。因此,投资在未来几年中仍将是全省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关键抓手。今后必须加快产业调整的步伐,提高投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投资驱动增长”向“自主性内需增长”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一)优化投资的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结合山西发展实际,制定投资政策,引导投资向重点行业、新兴行业集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的动态优化。

1.制定科学的投资政策和有效的工作机制。根据山西产业特征,尽快制定产业投资引导政策,明确投资任务目标和对策措施,严格落实责任制,将投资结构优化的工作细分,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形成有利于促进投资结构调整的考核导向,强化激励约束,增强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促进产业投资优化调整。

2.科学安排产业投资的优先序。要明确新经济增长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中心环节,通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投资,合理安排投资优先序,不断提升产业科技水平。重点是加强煤化工、先进制造业、医药、电子工业、食品加工、现代服务业投资的比重,集中力量扶持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有利于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制造业项目建设,同时,注重利用发展高新技术改造煤炭、炼焦、电力、化工等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3.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投资政策取向。积极推进经济投资和社会投资的协调发展,重点是加大交通、运输、水利、环保、旅游、批发和零售业、公共设施管理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文教卫生等行业的投资,改善投资环境,改善招商引资的氛围。与此同时,要优化消费环境,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培育和发掘社区服务、体育健身等新的消费点,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逐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引导民间投资,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

通过政策调整和引导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积极推进民间投资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投资结构的改善和投资效率的提升。

1.通过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吸引民间自主投资。进一步规范、完善鼓励和激活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项目投资信息,鼓励民间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民间投资全面深入地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较快增长。

2.降低民间投资市场进入门槛,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制定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在经济社会中的合法地位,促进不同市场主体的平等合理竞争。打破垄断市场壁垒,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保障民间投资在经济上实现平等竞争。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能源、环保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等领域建设。

3.创新投融资模式,促进民间投资多渠道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民间储蓄向产业资本转移的渠道。一是加快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完善,促进民间资本合理、合法、健康、有序地进入资本市场,成为市场融资的重要力量,为产业融资提供有益的补充。二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积极发展支持民间投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三是发展公共投资基金,通过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吸收民间资本参与。

(三)优化区域投资结构,促进落后区域发展

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的不同,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距明显,必须合理分布投资的空间与产业配置,注意避免投资的“马太效应”。

1.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投资。针对全省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要提高政府预算内资金包括中央、地方基本建设资金和建设国债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建设的比例,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实现赶超战略的目标。

2.制定财税优惠政策,吸引产业资本进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产业投资。明确财税优惠和支持政策,对不同性质和类别的企业,在所得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税等方面实行适度的减征、免征政策,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升产业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使企业快速落地,迅速发展,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支柱产业。

3.增加科技教育的投入。科技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业经济效益。要加大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本地劳动力素质,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定好人才基础。

(四)积极引进外来资本,改善投资来源的渠道

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引进外来资本,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完善和优化投资环境。要加快现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规范审批程序和时限,并实行“一站式”服务、“首问负责制”等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有效保护投资主体的法律体系,增强可操作性,用法律手段维护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为投资主体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要建立政府、企业、银行多方相互促进,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改善融资环境,调整地方金融机构的业务定位,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一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合作、合资,或采取兼并、收购和资产重组等方式,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路子。二是鼓励、吸引民间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拓展投资领域。三是加大对外商投资的政策指导,提供面向国际市场的信息,以本地区优势项目吸引外资,促进投资结构的优化升级。

3.完善项目落地和发展制度。立足于高层次发展,突出抓好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大项目和外资项目,突出大项目的推进和储备工作。在发挥金融信贷融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创新金融手段,积极探索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小企业信贷审批制度、小企业贷款定价体系、企业贷款考核体制、贷款风险化解与补偿的良性循环机制、根据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进一步拓宽担保渠道。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科联2014至2015年度重点课题《山西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转移问题研究》(编号:SSKLZDKT201400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何大安.投资运行机理分析引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2

[2] 郭卫东,穆月英.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相互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2011(1):57—60.

[3] 郭玉清.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最优规模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5)

[4] 林毅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市场农业[J].经济问题.2000(7):2-3.

[5]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2004.

[6] 林毅夫.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7] 林毅夫.中央财政应通过五种方式支持农业发展[J].领导决策信息,2003(12).

[8] 刘昌黎.关于投资概念的理论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2):13-15.

[9] 樊胜根.科研投资、投入质量和中国农业科研投资的经济报酬[J].中国农村经济.1997(2):11-17.

[10] 范道津.公共管理视角下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绩效研究[D].天津大学,2007.

[11] 方鸿.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效率的地区比较[J].软科学.2011(7)

[12]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美].货币金融学(第七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 龚六堂.什么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波动,供给还是需求.—中国经济的RBC分析[J].世界经济.2004(4)

[14] 辜胜祖.“后危机时代”让民间投资接力公共投资[J].中国人大.2009-11-25

[15] 郭庆旺,赵志耘.论我国财政赤字的拉动效应[J].财贸经济,1999(6):19-22

[16] 郭庆旺、贾俊雪.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研究.2006(7)

[17] 韩东林.转型时期中国农业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作者简介:郭卫东(1977—),男,山西清徐人,山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农村经济。](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