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解决其配置过程中公平和效益两大基本问题。文章就我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医疗卫生 资源配置 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7-050-02

医疗卫生资源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投入到医疗卫生机构用于生产或投入给卫生服务需要者用于购买医疗卫生服务,以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一切要素和条件的总称。其合理配置或者高效配置,就是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用途之间进行搭配、安排和选择,以获得最佳效率的过程。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当务之急要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讲求公平性的同时,实现对医疗卫生资源在结构、比例、方向、区域上的合理规划,达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一、山西省医疗卫生资源的发展现状

截至2014年底,山西省医疗卫生机构数、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人员数均实现较快增长,医疗卫生资源增量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全省城镇化不断推进、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健康需求持续增加等背景下,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仍存在难以均衡供给和利用效率不高的情况。

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应快速增加,医疗费用个人支出比例处于较高水平。2014年,山西省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32.7%,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1%,比2009年的28.6%提高了4.1个百分点。随着财政卫生投入的不断增长,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居民现金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我省居民医疗费用个人支出的比重仍达到35%~36%。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支出比重降低到15%~20%,才能基本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个人支出绝对值的居高不下仍是当前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疗卫生机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但优质机构资源分布不均衡。近年来山西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快速增加,2014年全省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占医疗卫生机构数的比重达到96.1%,全省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得到显着提高。但也要看到,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差异化明显,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全省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较密集的行政区域中,其他区域卫生机构覆盖相对不足。目前全省42所三级甲等医疗机构,18所分布在省会太原市,占到总数的43%。

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总数持续攀升,基层卫生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突出。截至2014年末,山西省卫生人员总数达24.56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为83.58%,其他技术人员4.68%,管理人员4.62%,工勤人员7.12%。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为2.93%。全省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为5.62、2.43、2.06,均高于同期全国水平。但从全省现有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来看,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48%。其中本科学历只有8%;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仅占21%,高级职称只有1%,还有3000多人无专业技术职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检验检测等医技水平不高、急救服务能力不强等“短板”问题仍然突出。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速很快,但配置的合理性和利用效率仍有待提高。2014年末,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达到17.74万张,占全国医疗机构床位的2.9%,位于全国第16位。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86张,不仅高于全国水平4.23张,而且紧跟北京、上海和广州,远超周边中西部省份。但必须看到,山西省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床位使用率分别是97.3%、82.3%,比全国分别低了5.5个、7.3个百分点,床位利用率低,直接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和医疗服务效率低下。

社会办医“多而不强”,上规模和档次的很少。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在国、省政策的激励下,全省掀起了新一轮社会办医的新高潮。但目前看,由于公立医院不断扩张特需的非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对社会资本进入形成较大的“挤出效应”,从而导致高标准、个性化的医疗资源缺乏,社会办医优质医疗服务供给功能无法发挥。主要表现为:一是服务领域偏窄。社会办医服务领域主要集中在妇(儿)科、整形美容、泌尿外科等专科和医疗消费方面。二是服务质量偏低。全省社会办医中仅有3所二级医院通过等级医院评审。三是信誉有待提高。部分社会办医道德诚信不足,行业自律不够,影响了社会办医的整体形象。

二、对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中央“十三五”建议明确提出,要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就山西省而言,应当把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作为新一轮医改的突破口,注重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上调结构、补短板,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上建制度、促效率,在医疗卫生资源规模上建中心、提能力,利用制度和政策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并向基层下沉。

1.合理统筹城乡、机构之间的资源配置。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旧存在,城乡在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医疗卫生资源存量、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改变城乡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从现在看,不可能完全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卫生资源,只能通过协调逐步把城乡差距缩小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因此,要本着适度满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为原则,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统筹考虑,留足发展空间和余地,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进一步强化县中心医院建设,在边远贫困等医疗卫生服务缺乏和可及性差的地区,通过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资源拥有量。此外,还要注意预防与医疗的协调,充分发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机构的社会功能,协调大、中、小医院和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的发展,从根本上扭转“重治轻防”的局面。

2.注重医疗资源的结构调整与质量提高。新的发展形势下,不仅要重视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更应强调运行质量和结构的调整。一是调整机构结构。对功能相近、重复设置和服务效率低下的政府所属医疗机构,通过改组、改造、兼并、划转等各种形式进行结构调整,分别实行不同经济政策和管理方式。二是调整布局结构。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数量、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水平、地理环境、服务半径和交通等情况,合理设置医疗机构,方便居民防病治病,体现公平性和可及性。三是调整人员结构。要加强对护理人员数量的调整,减少临时工性质的护理人员,逐步达到各类人员配置比例协调。

3.明确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功能定位。要尽量避免县、乡、村基层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撒胡椒面”式的资源分配模式,彻底改变大部分村、乡两级大型医疗设备无人会用、无条件用,一般性医疗手术也无法开展,利用率低的现状。适度集聚医疗资源,以县医院建设为重点形成规模效应,建立三级医院帮扶县医院的长效机制,突出乡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咨询和健康管理的功能拓展,加大村级医疗服务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最大程度满足基本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保障公共医疗卫生的可及性。

4.打破条块分割共建共享医疗卫生资源。以居民实际医疗服务需求为依据,以合理配置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及公平地向全体公民提供较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目的,将各级各类、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统一规划设置和布局,避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重叠或遗漏。在合理区域内,统筹建设跨地区的相对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共建共享。协调处理好社会事业软硬件建设,根据需求动态管理公立医疗机构的医技人才和大型设备,逐步解决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提高效率,增强活力。

5.着力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瓶颈。在全省医学类院校实施面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医学教育改革,建立农村基层卫生人才的定点培养基地,以农村基层卫生需求为导向,科学调控招生规模,采取合同定向、减免学费、教育贷款优先等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后备人才的规模培养。同时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与高等医学院校加强联系,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合作实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订单定向培养项目,探索实践农村基层医务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建议人事和财政部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对应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大学本科生、给予纳入全额事业编制,服务协议不低于五年的,由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实施“精准医联体”,实施对口帮扶基层卫生人才项目。针对基层卫生工作任务和能力,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不搞过度培训,避免资源浪费。

6.建立民办和公办医院互补运行的机制。对于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首先是应该“保基层”,强化公立医院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功能,其次是创造公平体制机制,鼓励民办医院承担更多高端、优质的医疗服务,促进民办和公办医院平等运行。在保障公平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医疗消费需求与旅游、文化、生态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多元化的医疗消费成为服务行业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