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高扬 谢孝昌

一、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这支人才队伍关乎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关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关乎创新型国家建设,关乎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建设,更需要高度重视,大力培养。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陈小平以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潘金云等专家提出,打造国际化专业人才队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培养国内人才,使其具有国际化素质并能够在国际活动中发挥重大作用;二是派出国内人才,赴国外发达国家学习或者工作,使其掌握国际技能并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三是引进外国人才,使其能为我所用并愿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确保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能够服务于国家使命的实现,主要依靠其能够在世界前沿科技取得重大突破、能够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能够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创新能力,而国际化人才队伍,正是实现这一能力的根本保障。历史上,阿波罗登月计划、美国的曼哈顿计划以及苏联的载人航天计划等重大战略科技计划,其实现皆是在国家战略使命的牵引下,集合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国际顶尖科学家通力合作的成果。

科研机构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和文化基因就是开放交流,随着全球知识和信息的飞速发展,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竞争的日益激烈,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植入国际化基因已经成为广大国际一流科研院所和顶尖高校开展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美国凭借其科技强国的优势,以“内化资源”的方式,通过其国家实验室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整合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发起国际空间站、大洋钻探、人类基因组等重大科学计划,实现全球数据采集、传输与汇聚,引领全球的科技发展。

纵观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国际化发展历史,国际化杰出人才正是这些机构引领科学发展、推动成果转化和实现国家使命的核心要素。

二、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思路

科研机构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首先要加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结合国际化竞争加剧的形势以及科技创新的重点难点,注重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相配套;其次要补齐人才培养的“短板”,坚持问题导向,以项目聚焦实战,着力解决领军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等矛盾问题;再次要提高人才的综合竞争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拓宽思路和视野,瞄准国际高水平平台开展人才培养、人才引进;最后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注重制度机制建设,建立完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激励约束等方面的体制机制。

(一)深度合作以实现国际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的一种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浦江创新论坛开幕致信中指出,无论是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还是科技创新,都必须全面贯彻“协同创新”这个理念。协同创新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理念,对科研机构国际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依据陈劲关于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研究,开展科研机构国际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指出“协同创新是将各个创新主体要素进行系统优化、合作创新的过程,协同创新可以从整合以及互动两个维度来分析。在整合维度上主要包括:知识、资源、行动、目标,在互动维度上主要包括:互惠知识共享、优化资源配置、行动最优协调、系统整体协同。”根据该协同创新理论,可以推断出创新主体之间整合度越高,互动性越强,协同创新的效果越好的结论。

科研机构应以此理论为基础,将整合及互动两个维度作为重要考量,与海外知名高校或机构深入沟通双方需求、专业特点,发掘优势互补结合点,探讨协同创新模式,开展联合技术研究与项目深度合作,通过访问学者、引智项目、交流合作等方式,选派科研骨干赴海外共同开展项目研究,进而形成递进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二)统筹规划建立海外联合技术中心

海外联合技术中心建设应以国际协同创新理论为指导,构筑项目联合研究、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体系。在建设海外联合技术中心方面应有以下主要原则:

1.坚持顶层策划,合理布局。海外联合技术中心的建设应坚持顶层策划,依据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逐步推进。科研机构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需要考虑一是外方是否具备突出的专业优势,二是该专业优势是否具备互补特性。

科研机构应根据自身资源能力和需要的专业优势,建立不同的海外联合技术中心,对协同伙伴进行合理布局,每个中心专注于某些优势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每个中心至少五年的合作周期,每年给予固定经费投入支持,确保中心联合研究深入持续开展。

2.坚持基础研究,为世界材料科学做贡献。海外联合技术中心应以解决科学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前沿探索为指引,避免国际合作中敏感内容,以共同为世界科学技术做贡献为目标,同时宽容失败,鼓励发表高水平论文,为科研机构的技术进步形成种子项目,为国内项目支撑、条件建设提供思路,打造国际化人才队伍,支撑科研机构的未来发展。

3.联合研究项目成为科研孵化器。科研机构应通过建立多领域、多专业的海外联合技术中心,开展海外联合技术研究与项目合作,实现专业技术人才的“走出去,引进来”,打造真正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知识共享以联合研究项目为主要依托,科研机构从市场需求以及工程实践方面给予项目足够的知识贡献,外方则提供其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研究经验以支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激发创新灵感。同时以项目簇的形式开展持续联合研究,有别于单个合作项目研究,它是从专业体系角度进行合作梳理,把科学问题按照主干分支进行划分,形成树状的项目包,再分期分批派驻访问学者开展联合研究。在知识共享方面会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在人员上形成技术序列梯队,技术领域配置合理,术业有专攻、有互补,形成个体上专注深度和团队上专注广度的技术人员队伍。

(三)多措并举确保中心运行效果

1.创新管理模式,保证中心良性运行。海外联合技术中心应建立中心指导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由双方人员代表组成,每年召开至少一次面对面会议,平日通过视频、电话、邮件等方式进行沟通。指导委员会从战略层面给予中心资源支持和保障,对中心合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指导。管理委员会负责中心具体实施运行、合作项目管理、人员交流等。通过组织机制的建立,确保中心在人员分派、跨部门、跨专业、不同政策、不同资源等方面的整体协同效果。

2.定期学术研讨会,保证联合项目质量和进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中心学术研讨会,为双方科研人员提供交流平台,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合作项目进展,讨论新的合作方向,了解相关领域国际前沿学术动态,实现知识共享,拓展研究思路,同时商定工作计划,协调项目行动项。

3.坚持派出人员,保证与国际科研真正接轨。科研机构应依托中心项目,每年分期分批派出访问学者赴各中心开展6~12个月的项目联合研究。访问学者在外熟悉国际环境,了解国际惯例,融入国际项目团队,提升国际交往能力,既能保证项目的有效实施,加深双方的交流互动,又将培养建立结构合理的国际化人才队伍,真正与国际科研接轨。

三、结语

在当前科技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实现以开放、合作、共享的协同创新模式,是有效提高创新效率和人才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广大科研机构若能以协同创新理论为指导,以国际一流研究机构或高校为基点,深耕海外联合技术中心,实践探索出一套个性化的、行之有效的海外联合技术中心协同创新模式,建立并完善机构特有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助推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相信会对本行业乃至国家科技的国际化发展推动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