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红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发展,推动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使其办学条件与办学质量都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高校办学规模的增大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国内高校较多,单凭政府投资已不能满足扩学需要,再加上各高校互相竞争、攀比等外界因素的刺激,导致一些高校领导人在做决策时不够保守,积累了一些管理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管理风险。因此应提高对内控体系构建的重视程度,依照学校自身经营特点,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为高校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可以有效降低高校经营风险

高校属于事业单位的一种,常年来一直配合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但是近几年高校建设发展逐渐呈现出市场化趋势,其所开展的筹资渠道与经济活动不断增加,都相应提高了其财务管理内容的复杂性,因此也提高了管理风险。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如果仍采用老一套的财务管理模式,便不能及时发现一些财务决定中存在的风险因子,导致各项资金资源不能被得到高效利用,一些烂尾工程可能还会导致高校财政亏损,影响学生、教师的正常生活、工作。

(二)可以有效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率

良好的资金使用环境能为高校建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面对日益复杂的财务环境,需要高校财务部门从内部摸索寻找出一套合适的管理办法,来提高对日常财务活动的监管力度。这也就是构建内控体系的第二层意义,完善财务制度建设。

1.在数据信息保障方面,通过建立内控体系,增加了对于财务数据的审核力度。由于高校属于非盈利组织,因此其财务管理、资金核算方面都存在不足,如一些高校在进行财务结算时,一些会计会忽略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这相应降低了财务核算的准确性,还有一些高校在进行合作类科研项目时,会直接将委托单位的全部研究款项归入到科研项目收入科目下,相应虚增了收入值,降低了结余计算的真实性。这些情况都会降低财务数据的有效性,并不能真实反映学校经营状况,容易对正在做决策的管理者产生误导。

2.在规范财务业务流程方面,一些高校频繁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其过多的业务、审批、操作流程都是人工进行操作,这样首先提高了人为操作失误概率,其次容易让一些工作人员产生钻空子的心态,利用制度漏洞谋取私利,相应的经济腐败问题也就应运而生。因此,建立内控管理机制,不仅可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降低人为操作失误概率,还可以增加部门、组织以及人员之间的牵制管理力度,防止一些舞弊事件的发生。

内控体系可以看做是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一项反馈系统,及时反映其中出现的管理漏洞,增加了财务管理的安全性,通过多元化的管理手段,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对内,管理者能从财务报表信息中找到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优势,从而制定更适宜的发展规划,而不是抱着逐利心态,而进行盲目投资;对外,学校也能更好地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模式,做好应对措施。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一)人员重视程度不够

人员是落实制度管理的核心,因此要提高管理效率,就要提高人员内部重视程度。但就目前高校管理现状分析来看,从两方面显现出人员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

1.对于管理层而言。由于高校管理工作重点一直放在教学质量与学校建设上,因此相应降低了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一些管理者由于专业能力不足,平时也很少与财务部门人员相沟通。因此不能准确收集了解校内财务信息,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子,没有构建内控体系的概念。

2.对于工作人员而言。一些学校虽然设立了相关审计岗位,但岗位设置过于形式化,不能起到有效的监督管理作用。

(二)体制建立不完善

一些学校虽然建立了审计管理制度,但由于组织结构相对复杂,管理目标不够明确,出现了体制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横向管理不足,根据调查很多高校在设立组织结构时,都是采用科层级管理模式,也就是以校长为始,从高到低进行管理链设置,虽然在其中设置了审批岗位,但都是处于纵向管理状态,没有涉及到横向间各人员的管理制约,从而降低了管理效率。

2.没有设立相应的审计岗位,很多管理者为节约人力资源,一般会选择其他部门的领导干部兼职审计管理,虽然作为校领导其对校内各项经济活动事宜了解的比较清楚,但由于其专业素养不够,因此还是忽略一些管理细节,不能很好的起到监督管理作用。

3.没有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由于管理组织机构设立比较单一,因此学校大部分的财务权利都掌控在领导干部手里,位于被管理层的教职工也相应不太会关注校内财务内控管理情况,而且其关注渠道也比较单一,除了薪酬变化外就是财务报表的披露信息,所以不能很好的发现问题并向上反馈。

(三)缺乏相关监督机制

一些高校管理者虽然具有相应的风险管理意识,但并没有建立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这就容易出现经济活动控制管理过渡或不足的问题,相应降低了内控管理的计划性与逻辑性。针对预算管理而言,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会对预算编制与执行都带来影响。在编制方面,一些财务人员为节省预算计划的编制时间,在制定预算计划前,并没有详细了解项目内容,而是以之前相似的项目为基础或直接以上一年度的收支项目为基础,进行基数调整,来给出新的预算方案,这种做法在降低预算编制科学性的同时还降低了其适用度,对后期的预算执行也造成了影响。在执行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制度对经济活动产生制约,导致一些部门擅自按项目开展需要更改金额分配,使预算计划不能有效开展,失去了制定含义。

(四)信息化建设缺失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加速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转型,通过进行信息化管理首先可以提高信息传递与公开效率,相应提高了各部门间的配合效率,使得内控管理人员能及时掌握各项经济活动的动态变化情况,从而及时调整管理计划,提高管理制度的实用性。第二可以提高内控管理的准确性,通过引入信息化操作系统,能借助系统内各项内部控制措施来进行账务管理,相应降低了人为管理的失误概率。但目前很多高校的内控管理制度还是以人为管理为主,并没有进行信息化普及,而且就算一些高校引入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工作人员信息素养不足,也不能对系统进行高效利用,不能借助其提升工作效率。

三、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

(一)提升意识,展开倡廉教育

要构建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就要从提升人员意识开始。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进行人员意识培训。

1.开展全体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培训,提高校内各层级人员对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明白内控管理对提升财务管理规范性的重要意义,积极配合学校内控岗位进行信息数据交流,提高内控人员的工作效率。另外,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校内职工不分层级积极参与到内控管理中,及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并进行反馈。多角度、多渠道完善体制建设。

2.应积极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规范校内风气,提高岗位人员与相关领导的自我约束力和遵纪守法意识,从而提升自我约束力,加深对校内财务法规制度的理解力。

(二)更改体制,调整预算程序

预算管理是财务内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开展内控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提高对其内容的重视程度,针对高校内出现的预算问题,接下来将从三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来完善管理体系。

1.改善管理结构,注重横向制约。高校管理者可结合自身财务部门情况,向层级化管理模式转变,要求校内更多的部门都参与到预算管理工作中。成立内控管理委员会,在其下设置预算管理小组,负责校内所有经济活动的预算管理工作,各部门各选派1~2名较有经验的教工作为预算管理负责人,进行数据递交、核实、沟通工作,及时为预算管理小组介绍活动情况与资金分配状况,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实用性。

2.联合各部门预算管理负责人,成立预算监管组织,在预算编制确定好以后,就要由小组人员进行配合,协助各部门预算负责人进行把关,严格依照预算编制进行各项资金活动的开展,在此期间如遇到特殊状况,超出预算或是比原定方案使用的金额要少,也要第一时间向财务部门进行汇报,分析原因,并修改后续的预算方案,一步步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精准性,尽早确定最终预算方案,为总预算方案确定奠定良好基础。

3.制定考核制度,加强对预算整体工作的的监管力度。考核管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在预算方案执行期间,开展不定期考核,从而有效提高人员责任意识,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预算活动,及时调整方案中存在的偏差,提高方案匹配度;其次,要进行最终预算考核,在预算结束时,由财务部门联合内控委员会进行全面考核,并详细记录此过程中用到的评价方法与评价过程,对于完成较好的部门给予物质以及精神奖励,调动其工作自主性,对一些不良现象也要及时给予惩罚和批评,维持考核制度的公正性。

(三)加强优化,完善内控制度

1.明确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从而降低内控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责歧义。由于现阶段高校经济活动、筹资渠道都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因此使其组织结构变得更加复杂,职责岗位也随之增加,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应结合本校情况对各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分配,并编制成册,发布在校园网上或放置在校内公共资源处,方便内控管理人员进行查阅,了解岗位职责的具体分配情况。

2.建立风险委员会,提升人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效果。在成立风险委员会后,委员会成员要先对学校一、三、五年内的建设目标进行整理和规划,并结合预算方案制定出相应的流程图,依照项目建设流程比对相似的已完成项目报告,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详细标注出风险因子与形成原因,并按照影响程度进行风险定级,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在年终进行本年度的风险管理总结,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学习探讨,提高整体人员的风险意识。

(四)有效监控,做好票据管理

1.积极开展培训,建立相应的内控评价体系,时时提高对工作人员内控思想和内控行为的约束力度。要求内控小组人员树立正确的内控监管观念,意识到高校内控管理工作的管理意义与管理目标,并结合学校发展需要掌握好内控目的与建设目标间的平衡点,避免出现一些盲目内控行为。在年终总结报告会上,如果没有出现较为严重的风险问题,则要尽量减少风险管理人员变动,同时也要尽量减少对相关部门中参与风险管理人员的变动。因为新的人员对活动流程不熟悉,在识别风险点时,容易出现遗漏,从而降低风险管理效率。

2.要重视财务方面的票据管理。票据是高校收入管理的重要凭据,也是审计等部门的重要检查参考。因此,提高对票据管理的规范性,能进一步提高内控管理的严密性,并相应减少自立收费项目、标准等不良行为的产生。

(五)建立规范,审核查询信息

1.高校管理人员应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及时完善内控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内控小组人员可以借助内控管理程序进行线上管理,借助程序的数据分析功能,明确更多的内控管理点,提高内控管理的有效性。借助校园网平台,及时查询、更新、审核上面的财务发布信息。依照学校实际经营情况,建立编制报表的披露制度,及时公开学校近一阶段内需要进行的财务活动项目以及相关的收费标准等,借助外界监管力量,进一步提高内控管理效率。

2.要做好财务内部控制的责任履行监督工作。首先,要制定相关领导人员的责任审计制度,提倡廉政建设,防止出现高校腐败、权力集中等问题。要对经济责任有明确的界定,审计人员要通过文件、票据等信息查询确定事情起因,在依照经济损失、负责人综合工作能力、岗位职责等关键因素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提高领导负责人对自身行为的警惕性。其次,要做好风险导向审计,传统高校建设中,主要资金来源分为学生学费与政府资助两部分,其来源相对单一,因此也限制了其建设渠道与建设范围,无形中降低了经营风险。近几年随高校扩招、扩建规模提高,其办学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更快地筹集到学校建设资金,使一些高校管理者在扩展筹资渠道的过程中忽视了风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在进行风险审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经济活动的效益性,通过查清学校资金短缺项目、浪费原因,来提高审计效果,做好事前预估评判、事后预防监督、事中控制调整的工作。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增快,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规模也在不断上升,相应提高了高校扩建力度,一些管理者为尽快达到相应的筹资目标,盲目开展一些筹资活动,也相应提高了财务管理风险,为学校建设埋下了隐患。这些内控问题,不但会对高校建设中正常的资金运转造成影响,还会增加财务管理漏洞,因此要提高对内控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加强风险控制,提升人员意识等种种措施,来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为高校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