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伟 孙巍巍 汪作朋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丰富多样的物产资源造就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当前文创产品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非遗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时间节点:即到2025 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着增强;到2035 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加,国际影响力显着提升,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的作用更加彰显。在此背景下,利用文创产品对非遗进行结合探究,推动非遗的传承发展与市场活力,提取与开发非遗项目中的民族文化元素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融入非遗文创产品当中,有效地激活非遗文化活力,可以更好为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内容支持。

一、黑龙江“四小”民族非遗概述

在黑龙江人口较少民族中,有四个民族因其传统生活习俗相近而被学界称之为“四小”民族,即赫哲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鄂伦春族,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诸多相似之处,下面就“四小”民族特色鲜明的技艺类非遗项目作一简单介绍。

(一)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

赫哲族在解放前的传统劳作方式是“夏捕鱼、冬狩猎”的渔猎生活,他们捕鱼、食鱼,用鱼皮制衣、造物,在历史上以“鱼皮部落”为世所知。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分为剥皮、干燥、熟软、拼剪缝合、艺术修饰等步骤,过去赫哲族妇女都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20 世纪中叶以后,鱼皮制品被其他用品所取代,这种传统手艺也逐渐被赫哲人所遗忘。

(二)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

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包括皮张采集、鞣皮、拼剪缝合、染色、纹饰、刺绣等,生产的成品按用途可分为服饰、生活用品等类别。鄂伦春族的狍皮生活用品有被子、大衣、手套、帽、套裤、靴子、荷包、挎包等,这些用品主要用扎刀和其他一些独特的工具制成。

(三)桦树皮制作技艺

桦树皮具有良好的防水、抗腐蚀性能,以此制成的器具轻便、易携带、不易破碎,是狩猎民族喜爱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可以用桦树皮造出形式多样、功能丰富的生活器具,主要有船、篓、箱、盒、碗等种类。这些器具都是将桦树皮以兽筋、马尾绳缝制而成,上面刻压有各种花纹和图案,它们不但是重要的用具,也是精美的艺术品。传统的桦树皮加工技艺有四个步骤:一是剥取树皮;二是将皮子浸软或煮软;三是剪裁缝合;四是装饰图案。装饰手法有用砸压的,也有用剪贴的,各民族都把象征吉祥、喜庆、平安、丰收的图形装饰在桦树皮制品上。

(四)鄂温克族熟皮子技艺

鄂温克族熟皮子技艺首先是将兽皮剥下来,将附着在皮上的组织清除,然后在鲜皮清理过后,将肉面向外进行晾晒干燥处理,待其晾至八九成干,把皮垛起来,用重物或木板压平,一直到兽皮干透。熟皮子时需要将原料软化,在皮上涂抹捣烂的鹿肝进行发酵。用特制的工具进行反复揉直至柔软。处理好后进行脱脂,要保证不能损伤毛皮。

二、“四小”民族非遗的价值

(一)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发展传承至今,便是历史的一种见证,反映了黑龙江省先辈人民在这片黑土地上生存劳作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手段,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们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加地了解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发展过程。白山黑水的独特环境孕育着独具魅力的黑龙江地域文化,彰显着这片土地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人民在劳动和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满足着当时人们生存生活的需求,囊括衣食住行。如桦树皮技艺制作的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品、赫哲族鱼皮技艺在盖房造舟制衣上的应用、鄂伦春兽皮制作的生活用品及服饰等等[1]。杨翼、汤池明在《非遗文化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中认为非物质文化可以根据非遗在不同时代背景与环境中表现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及生活,并呈现了其中的文化形式。张琳曾在《非遗之声》中说过:“鱼皮衣服酒敬神,狗拉爬犁赫哲人”来概括赫哲文化。诸如此类,“四小”民族均有其独具魅力的文化价值。

(二)艺术价值

“四小”民族非遗具有着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它内涵着自然与人民和谐相处的和谐之美,也表达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热爱。以非遗技艺这种独特的形态呈现于世人,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地艺术价值。如鱼皮制作技艺,所制作出来的鱼皮衣物充分地体现出了鱼纹自身所带的自然美,有着独特的时尚韵味,还有一种复古狂野的风格。非遗与人们的生活紧密,呈现着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念,结合东北原始森林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地域民俗元素,“四小”民族非遗记忆中蕴含着巨大的艺术价值[2]。

三、“四小”民族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现状

非遗由于时代的发展,它的传承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而文创对于非遗传承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创新与传承的途径。比如说皮影戏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前可谓是中国民间“绝活”,但是现在看过皮影戏了解皮影戏的人少之又少,但是有人将皮影戏与游戏人物结合在一起,很受年轻一代人的喜爱,也增添了去了解与传承皮影戏的人。可以说文创对于非遗来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路。现在我国也鼓励与推动文创产业与非遗结合,国内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2019 年中国艺术节上故宫博物院带来了102 种972 件文创精品,涵盖千里江山系列、海错图系列、海水江崖系列等16 个系列。但是对于“四小”民族非遗文创产业上,发展缓慢,面临着创新困难、商业价值不足,没有“热点”等一系列问题,主要来说有以下三点。

(一)产品设计形式单一,没有新意

现在市场上大部分非遗类文创都是将民族图案、纹路、颜色等元素提取出来复制粘贴在一些产品上。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比如一些杯子、文房礼盒只是将开发者所主打的形象所具有的特征直接通过模具印在产品上,做出直观、单板、没有内涵的产品。这类形象模仿的文创产品又被称作软周边产品。价格不仅昂贵还没有什么实用性与功能性。第二种是将以原样素材的纹路、图案为主直接提取纹路等元素印在我们所使用的产品上,比如一些“概念”鼠标、水杯之类的产品。这样的文创产品形式过于表面,大部分设计师对于所要进行文创的非遗的内涵与技艺内容都不是很了解。没有去进行深挖与探究就失去了非遗文化本身的内涵和魅力,这样也不能够吸引消费群体和大众的兴趣[3]。

(二)非遗本身特性与时代不符,实用性低

一些非遗技艺本身已经在当前社会时代应用很少,并不是因为技艺本身有问题,而是繁琐的过程与产品价值不值得进行应用参与生产。比如桦树皮所制作的船,在先人那个时期桦树皮所制作的船既能够满足当时人们捕猎、迁徙等需求,其桦树皮本身性质又具有不易腐烂和防水的性能,它的价值很大。放在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桦树皮制作的船参与生产活动中了。再比如鱼皮制衣物,虽然美观并且具有独特的文化色彩,但是放在生活中除了某些特定场合和地点,几乎看不见有穿鱼皮衣在我们的视线中。但我们又不能否认它们,因为它们很优秀。所以现在有一部分的非遗传承面临着因为实用性低,商业产品化转型困难而导致的时代淘汰等现实问题[4]。

(三)产品竞争力不够

常规的非遗文创产品的销售途径主要是美术馆、博物馆、旅游景区,还有一些文化产业街区等,销售范围有限。[3]产品与人们的衣食住行不够密切,即使进行在与衣食住行上的联系进行创新,仍然无法在认可度知名度等方面与已知大众品牌相提并论。“四小”民族的文创产品普遍存在着实用价值低并且缺乏大胆的原创精神,同时,没能很好地将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科技[5]。所以产品竞争力不够将会是我们在非遗文创的创新开发道路上一个长久且不断研究的问题。现阶段国内针对于产品竞争力的问题也有过许多观点,但是这个问题需要有科学的解题思想与现实产品开发去对这些理论中优秀科学的理论进行试验,结合当前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业状况,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需要不断探寻与创新的根本问题。

四、“四小”民族非遗文创产品创新策略

(一)产品设计上应贴近生活

非遗技艺在产品设计上的体现应当与人们的生活需求等方面贴近。可以在进行产品设计前通过问卷调查法去了解消费群体的兴趣爱好、文化倾向、消费水平等特点。以便更好地针对不同特点的受众人群开发不同的文创产品。在对于非遗技巧有所创新的同时还要尽可能保留其中的文化价值。做到开发出一个具有观赏性好、性价比高、实用性强的产品。这样才能拉近非遗与群众的距离,使文创产品融入生活并可以产生利润[6]。

(二)文创品牌化,提高产品竞争力

对文创进行品牌化有两点,即找好定位和产品创新与质量。按照现代营销学的品牌管理理论,建设品牌的前期重要的便是找好定位。我们在塑造非遗文创品牌时,要确立我们所要塑造的品牌形象,搞清楚我们产品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位置。为了提高竞争力,我们还需要有独特的价值主张。我的在建立品牌时,品牌名称应给予消费者好的消费联想,将差异化竞争思想体现在品牌内涵当中。我们想要建立长期效应的品牌,产品的竞争力是硬件。产品设计、开发和创新是品牌建设的重要任务。研究市场需求、研究同类型产品、加大开发创新投入,开发出适合市场的、迎合消费者期望的产品,并且要保证质量。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并寻找新的产品定位来保证品牌和产品不被时代潮流淘汰。

(三)产品设计与高校合作,注入新鲜血液

四小民族的非遗技艺拥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所以与东北地区的高校合作,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或活动,可以吸取年轻人的新点子、新想法、新喜爱偏好,从而设计出更能符合新一代主体人群的定位喜好的产品。通过学生参与这些项目与活动能够提高他们对于“四小”民族非遗文化的兴趣,感受到先辈的智慧。在完成设计时会提高学生在其中的文化归属感与成就感。这对于未来非遗产业发展将会种下一批批中坚力量的“种子”,从而推动“四小”民族非遗文创产业的进程和革新。在吸收高校学生参与非遗文创的过程中,也可以把非遗传承人引入大学课堂,开办“大师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模式[7],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出更多优秀非遗热爱者和继承人。

(四)将内涵文化与文创相结合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与传承的文化。我们要以非遗为基础,创新与继承的不仅仅是表面产品的功能与美观上的进步,而是要去深挖其包含的民族底蕴。民族底蕴包括历史底蕴及文化底蕴。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将产品各部分需求与“四小”民族文化相结合,将我们提取出的文化用一种方式将其转化为信息融入到产品中,展现给大家看。这样才能展现发挥出非遗文创本身的价值与作用。

(五)文旅融合,以旅游产业带动文创产业

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所在地均具有丰富的可开发及已开发的旅游资源。这其中不仅是因为黑龙江省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更是因为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所勾连出的一幅幅瑰丽绚烂的图像。以旅游业产业带动当地非遗文创发展,向市场投放软周边产品以获得资金与关注来更好地研发创新一些实用经济的优秀文创产品。同时,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创意及设计概念能够找到可以依托的物质载体,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将乡村振兴发展与非遗文化传承进行深度融合。

五、结语

黑龙江“四小”民族非遗技艺进行文创产品开发是保护与传承珍贵的非遗技艺的一种途径。在品牌化与商品化后,既能增加民众的关注度与认可度还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更能提高人们对于少数民族宝贵的非遗技艺传承的认知。顺应时代进步不断创新,与现代工艺、美学、文化等相结合,设计出具有高产品力、受民众认可的产品,让“四小”民族的非遗文化真正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使技艺传承得到理想的发展,更好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