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不断加大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同时高职院校学生数量相较于从前而言不断增加,并且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可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整体质量并不高,尤其在90后学生走入大学校园之后,学生们经常会呈现出“问题群体”的情况,并且这类“问题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其占据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文章从学生抗逆力生存的视角出发,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重点提出了相对有效的改进对策,为改善其生存样态提供更多可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抗逆力 生存样态

中图分类号:F061.3;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8-210-02

引言

为响应国家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调整,我国部分省份已采用政策性调整方式使半数青年在学考之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以满足社会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要。然而,高职院校大学生受生源类型、文化水平差异以及认知能力的影响,存在自制力弱、自卑和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与发展困境,是亟需关注的大学生群体。抗逆力是同样遭遇逆境但仍然能够良好发展的能力,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抗逆力生成与干预路径的研究,能够通过外部保护网络的构建和内在潜能动力的发挥,帮助他们顺利成长、良好发展,这对社会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大学生抗逆力的相关研究中,国外侧重于研究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求职等内容,比如:抗逆力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因此,建议学校应该从加强预防措施、开设广泛的兴趣课程以及注意学生的认知变化等方面提升他们的抗逆力水平,从而防止大学生中途退学和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刘东桥,2019)。求职压力会增加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而较高的抗逆力水平会降低大学生的自杀概率(刘劲松,2013)。一些大学生有高度的心理社会困扰和心理健康问题,并且不太可能接受医生推荐的治疗与护理方案。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特别是在大学期间,社会工作者应寻求讨论心理社会问题并找出旨在提升其抗逆力的干预措施(刘梦,2013)。杨可瀚运用抗逆力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对患重病的贫困大学生进行个案工作介入,干预过程主要是两个阶段:一是对服务对象的家庭抗逆力进行挖掘,链接相关资源,减轻家庭负担;二是为案主本人提供直接服务,促使其提升抗逆力,恢复正常生活(陈香君等,2012)。朱淑兰主要是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社会工作实务介入,运用新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在抗逆力理论的指导下,为贫困生大学生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即用抗逆力理论的六个步骤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要注意每个个案的特殊性(丹尼斯着,李亚文等译,2004)。温欣通过以“情绪抗逆力”为核心的小组工作方法,以提升大学生情绪管理的能力(风笑天,2009)。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于大学生抗逆力提升已经提出了一些措施,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高职院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情况

论文研究对象为高职生,对象的选择依据困境的类型和结果两个层面进行界定,困境类型分为:(1)学习困境,包括:效率较低、效能感降低、方法和手段严重不足;(2)负性情感困境普遍存在,具有普遍性、易感性和起伏波动性;(3)高职生的就业焦虑在择业、就业过程表现明显,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威胁包括两类:(1)个体成长与发展受到威胁;(2)高职生教育机会受到威胁。困境和威胁各满足其一即可确定为本研究对象。依据生命发展周期的观点,不同生命历程中个体的核心发展任务不同,其抗逆过程也存在差异。青春期是个体自我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发展和自主能力提升的关键期。根据学业发展阶段,本课题研究将对象的界定为高职生(19~21岁),以了解高职生在青年成长期这一重要自我成长关键期中适应困境的过程机制。

简单概括,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和领域来看,问题学生并不是说其存在其他的问题,而是指那些本身智力处于正常水平,但是其在认知层面以及情绪方面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所以会存在违反教育教学规定的行为,其所表现出的负向行为构成了另外一个群体,即“问题学生”群体。从其具体的类型划分来看,主要包括四类问题生:第一类为学习问题生,这类学生大多存在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并且对于学习活动本身存在畏难以及抵触情绪的情况,长期以来他们普遍存在自信心降低的情况,更有甚者会存在厌学的状况,比如旷课、作弊等。第二类为习惯问题生,这类学生常见的问题表现在其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张口闭口满嘴脏话,抽烟喝酒、撒谎成性等,这种学生经常容易无故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事端,并且做许多事情毫无底线与原则。第三类为贫困问题生,这类学生要么是因为家庭经济收入较少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要么是因为家人的身体残疾或者是其他的疾病困扰导致了其家庭负担更为沉重,这类学生大多存在孤独、自卑的心理特点。其往往认为自己的人生是无法被自己完全掌控的,无论是结果还是机会,最终都会被他人所掌握。第四类为情感问题生,这类学生会将大多数的时间以及精力放在情感层面,并且针对两性关系的处理也往往无法妥善解决。针对各类型的问题学生,其大多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若不加以妥善处理,则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二、抗逆力介绍、分析与研究

抗逆力一词最初来源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其可以理解为在面对困境的时候,需要具备回弹、回复以及对于成功的适应力。将其与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各类型压力来看,需要具备其形成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学术研究要求以及符合职业竞争要求的基本能力,从具体的内涵角度来看,需要具备两种常见的形态和表现形式。

第一,抗逆力本身是人类一种与生俱来的转换能力,我们作为自然界当中的一个类型的物种,必须要具备自我纠正的能力以及适应健康生活的能力,不然是无法在自然界当中存活到现在的。所以,抗逆力本身可以理解为是个体具备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其可以保护自身免受到来自于外界的影响,是提高自身安全意识与能力的关键,也是消除负面消极影响的关键举措。简言之,抗逆力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反映,是作为人所必须要具备的一种能力,更是求生过程当中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求。抗逆力最为显着的特征就在于当一个人或者个体面对困难、逆境的时候,可以独立并且自主的运用到诸多的保护性因素,帮助自己尽快地摆脱困境的影响,积极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产生更多的正能量。

第二,抗逆力的产生实则也是诸多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之间相互较量的过程。抗逆力本身,并不单纯是一种绝对的能力表现。抗逆力的获得,并不是说这一个体就具备很强的抵抗能力。个体对于抗逆力的适应情况,主要表现在其面对压力的实际解决情况。当危险或者是危机出现的时候,个体会出现本能的自我保护行为,通过采用保护性的因素与方法,对其进行抵御。当发现确实可以与之形成很好的抗击作用时,那么就形成了对自身的切实保护,并且形成一种自平衡的状态,避免了自身受到压迫以及陷入更为窘迫的困境。

三、抗逆力背景之下针对高职“问题学生”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一)针对“问题”的认识与解读

第一,从理论层面来看,保护因素无论是在数量层面还是能量方面都会明显弱于危险因素。从抗逆力分析的角度来说,问题的出现本身就是保护性的因素和危险性的因素在彼此博弈的过程。在博弈的过程当中,危险性因素往往会上升到主体地位甚至是足够控制的地位,但是作为保护性的因素则往往会处在劣势的位置。简言之,保护性因素从数量上看,明显少于危险性因素。而保护性因素从能量上看,也明显低于危险性因素。

第二,从实际问题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大多都是诱发于家庭、校园以及社会层面的,而这些高职院校的问题学生,看似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出现是其进入到高职院校之后,但是实际上其往往在早期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就已经出现了相应的苗头,并且大多数的学生存在问题也是因为最初的学习问题所导致的。针对这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优先从学生的家庭找原因,即教育理念存在问题。比如有一些父母片面地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工作,而自己对于孩子的任务就在于为孩子赚取更多的钱,给其更好的物质生活。可是,这就会导致家长对于孩子的情感世界关注度明显不足,甚至完全不明白孩子内心对于精神、情感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孩子在出现基础心理问题的时候家长无从得知。再比如许多家长对于教育的态度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有一些家长希望孩子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有一些家长则渴望孩子可以更早的接触社会。这就会导致学生自身丧失了对自己的科学判断,无法找到明确定位的同时也造成了自身的成长受阻。

(二)针对“问题学生”的解读

首先,大多数的“问题学生”往往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负向情绪,从抗逆力的研究角度来看,这些行为可以看作是有意义的。从前人们认为,父母长辈才具有一定的话语权,所以当承认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入到他们所认为的失败,或者是不合规矩的范围当中,那么作为孩子本身就会为自己贴上无能的标签。甚至还会有一些成年人喜欢按照自己的解读方式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进行干预,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消极的发展状态。所以,将其作为基础,未来需要更好地帮助学生远离这些问题行为,即认可学生的负向行为是完全有意义的。第一,这种负向行为可以看作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一种全新的自我认同,并且学生此时也面临着比较显着的自我认同问题。学习的失败很有可能会让他们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会使得他们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对于一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甚至会抵触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表面看来,他们这种行为是逃避学习的恶劣行为,实则他们也满足了自己调节的欲望,在这个方面他们也获得了一种所谓的成就感,形成了对自我的有效认同。第二,这种负向行为应该获得更多情感的支持。由于当前高职院校许多教师对于学生的努力行为有所忽视,所以学生很难得到这些方面的支持与保障。从情感层面来看,更是会缺少关怀与安慰。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多数的学生一般想要摆脱教师权威的控制,但是其内心则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所以校园早恋行为频繁发生,但是其大多是因为想要获得一份爱与情感的支持而已。第三,负向行为本身可以使得学生避免受到伤害。比如许多学生会存在自卑、沉默寡言的情况,但是沉默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自我保护方式,其可以减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需要面对的压力与焦虑,减少挫败感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对自己形成了一种所谓的保护。

结束语

综上所述,抗逆力是针对负面情绪当中个人的问题行为予以肯定的重要表现,并且其可以从根本层面将最初的研究结果、假设等完全推翻。从抗逆力的视角下来看,作为主体其具有很强的主宰能力,以及切实保护自身免受伤害的能力。问题行为的出现,只是其在成长与发展过程当中比较普遍且具有代表性的表现罢了,是成长过程当中所出现的不适应行为。所以未来更需要将这种非常规的出现情况利用抗逆力的方式来理解,尽可能为改变学生这一情况作出更多的努力,同时也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本次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对高职生抗逆力特点及生存样态进行描述,并建构出高职生的抗逆力生成及过程机制,能够丰富抗逆力理论的概念体系和分析框架;(2)研究对高职生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揭示个体生态系统在抗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使当前抗逆力理论研究能够得到纵深推进;(3)能够为抗逆力研究的前瞻性命题——生成机制的理论推进做出贡献,进而为我国在高职生研究中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和资料支持。

[基金项目: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南岳学者项目:高职院校大学生抗逆力生成机制与干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NY2021-04)。]

参考文献:

[1] 周海明,时勘.马丙云.职业院校大学生抗逆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5(02)

[2] 谢华,黄润华.“互联网+育人”模式下高职贫困生抗逆力提升路径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05)

[3] 张晔,戴文静,李洪军.吴东.高职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06)

[4] 魏荣.高职生负性情感的现状及其成因[J].职业,2016(02)

[5] 王岩.高职生学习心理特点与教育教学策略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11)

[6] 任怡.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职业压力问题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05)

[7] 葛志荣.抗逆力理论在提高高职学生实习期适应性中的运用[J].丽水学院学报,2020(07)

[8] 刘东桥.身心灵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高职生抗逆力提升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5)

[作者简介:廖志平(1975—),汉族,男,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管理。]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