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四五”时期,高校图书馆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渗透与冲击。文章分析“十四五”时期高校图书馆向智慧化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要从加强职业素养储备、构建职业能力体系、完善系统性培训入手,优化馆员队伍结构,提升馆员队伍专业化素养。

关键词:“十四五” 高校图书馆 专业馆员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5-177-0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要“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1]。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2]。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持续平稳发展的动力,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加强图书馆员尤其是专业馆员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图书馆为用户服务的价值和能力,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探讨了“十四五”时期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实际提出专业馆员建设路径,以支持高校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概念界定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正式提出“专业馆员”这一概念,指出“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2]。其后,图书馆界持续思考和研究如何界定专业馆员、以及专业馆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素养和技能等问题。参与《规程》修订的雷震[3]将专业馆员定义为“承担文献采选、编目、信息咨询、学科文献服务、数字图书馆建设、信息素质教育教学等专业工作,是需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方能胜任的工作”。鄂丽君、王启云在《规程》对专业馆员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专业馆员应掌握“专业服务技能”并能胜任“文献资源建设馆员、编目员、深层次咨询服务馆员、学科服务馆员、科技查新馆员、图书馆信息技术馆员、阅读推广馆员、信息素养教育馆员”等岗位专业工作[4]。综上所述,专业馆员须具备金字塔式的三层职业能力结构,第一层是基础能力层,即必须具备相应的学位、学科背景或职称条件;第二层是提升能力层,即应该接受过专业训练或系统培训;第三层是创新能力层,即应该掌握专业技能并在专业技术岗位从事凸显专业价值的实践性工作。

二、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队伍建设的机遇

(一)“十三五”建设成果为图书馆专业馆员队伍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高校图书馆建设成果丰硕,馆员职业素养和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更加重视馆员尤其是专业馆员队伍的建设,对其角色、能力进行重新界定和定位,如南京大学图书馆[5]将人力资源确定为图书馆发展的第一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为顺利达成预定的发展计划和目标,注重内部结构和业务体系调整,通过机构改革引进、保留和培养专业优秀人才。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重塑岗位管理和馆员培养机制,按照服务类别设置服务型组织架构,提高了图书馆员快速响应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学科服务的能力。“十三五”时期,高校图书馆更新了人力资源理念和机构设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理念更新、机构设置体现了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的变迁,为“十四五”时期馆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夯实了基础。

(二)“十四五”规划为图书馆专业馆员队伍发展指明方向

2020年,“十四五”规划开始实施,对标母体机构战略规划内容文本,各高校图书馆围绕战略目标、战略主题、行动指南等,制定符合本馆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这为高校图书馆明确了主要任务,也指明了总目标和大方向。“十四五”规划,扫描图书馆发展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关注图书馆待解决的共性难题、通性的核心论题和前沿性的热点话题,明确了图书馆的发展主题和重点,有利于改善图书馆文献资源及读者服务供需失衡、馆员队伍老化呆板等系列问题,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和馆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十四五”规划驱动图书馆馆员队伍转型发展

“十四五”时期,智慧图书馆建设从研讨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智慧图书馆不是数字图书馆的翻版,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专业化项目,而是一个涉及政策、规范、技术、服务和人才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图书馆立足“智慧”生态环境,以全媒体的视角和平台化的思维,建立资源与资源、资源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能够从深度和广度等多层面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目标是实现专业化服务,以专业化服务为目标、以专业知识为工具、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引导图书馆员为用户提供面向特定领域的知识服务,从而带动图书馆拓展深化当前的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效率和专业化服务能力。

三、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队伍建设的挑战

(一)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冲击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

近年来,以计算机和移动通信为发展动力、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正以强大的渗透力贯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重大影响。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削弱了图书馆传统文献信息中枢的地位,实体图书馆发展面临巨大发展的考验;另一方面,图书馆为了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不断加大对信息技术设施的投入,各项工作的开展越来越依赖信息化,但图书馆的顶层设计依然是以传统业务为核心,但从整体来上来说,图书馆缺少信息化的顶层构想、缺乏对数据资源的保存利用,信息化技术学习使用能力匮乏,易被信息行业、数据库商等带偏节奏,偏离规划设计的预定轨道。

(二)精准个性的用户服务需求与图书馆员职业化发展存在冲突

高校图书馆目标用户类型多元、需求多样,不同类型用户对图书馆文献资源、信息服务等需求各不相同,即使同一类型用户由于专业背景、工作需要也各不相同,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模式也不尽相同,再者,用户需求行为呈现分散化、碎片化的趋势,希望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自身喜好和需求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目前,高校图书馆机构岗位设置依然是以传统的垂直业务结构型组织为主,图书馆员自身的业务职责、业务范围、业务内容详细明确,其专精化的业务发展模式与用户针对性及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

(三)学科背景结构制约图书馆员专业化发展

学科背景是图书馆员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员学科背景复杂、知识结构差异性较大,不利于馆员之间基于学科背景的业务交流和科研合作。首先,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在人员招聘时更倾向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硕士或博士,具有图情学科背景的馆员数量相对在减少。王子舟认为“非图书馆学专业出身的人员正在占据或顶替大量原有的图书馆员岗位”,这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图书馆员的职业化发展进程[7]。其次,目前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实践环节存在脱节,图书馆学本科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宽泛,研究生阶段学生来源多专业化,造成图书馆学毕业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素养不牢固,无法完全适应图书馆专业性工作的需求。

四、“十四五”时期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注重专业馆员队伍的职业素养储备

刘国钧先生认为“图书馆馆员之素养,关系至关重要”[8]。所谓图书馆员职业素养,即图书馆员在从事图书馆活动中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图书馆员在职业从事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更为强调的是图书馆员个人的内在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方面[9]。职业道德、意识、行为等属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范畴,是图书馆员的内在素养,也是图书馆员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

职业道德方面,《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以下简称《准则》)颁布实施以来,图书馆业内专家学者围绕《准则》内容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但探讨多局限于理论层面,对建设主体的实践指导性不足,未形成系统性、共识性的职业道德格局,“十四五”建设背景下,要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多种方法的融合,并注重从传统道德文化中汲取营养,构筑具有中国图书馆特色的、具有实践性和指导性的行业道德规范。

职业意识即对图书馆职业的认同,是图书馆员职业素养的必备前提,良好的职业意识有助于馆员以饱满、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尽心尽责。增强图书馆员职业认同感,需要个体和外部同时发力,从个体方面来说,要增强自我认同,学会自我分析,找到自己性格特长中与图书馆特质相符合、正向增长的部分并将其充分发挥,实现个人与图书馆事业双发展;外部方面,要创造重视、尊重图书馆员工作职业化的大环境,为图书馆员职业认同感的获得提供相应的支持。

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属于职业素养中隐性的、无法客观评估的因素,而职业行为作为图书馆员在服务读者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态度和行动,是易于感知和评价的。具有良好职业行为的图书馆员,能够在图书馆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和幸福感,并通过行为和结果的互动形成正循环,进一步增强工作动机和努力度。而要提高图书馆员的职业行为规范,首先要树立“平等对待每一位读者”的信念,认清职业角色,忠实服务每一位读者;其次要建立公平的奖惩评价机制,调动图书馆员的职业能动性和主观力。

(二)构建馆员专业能力体系

图书馆员专业化既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员个人的业务能力,也有利于推进图书馆行业的专业服务水平,从而提升图书馆在社会领域的话语权。构建馆员专业能力体系,有利于明确专业馆员的能力框架,认识差距、开展自我评估、为进一步的提升指明方向。信息网络时代,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信息传送获取方式日益多元,用户信息需求向移动化、社交化、多渠道化转型,面对“十四五”时期的新业态,专业馆员除了需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之外,还应具有相应的文献信息处理能力、阅读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网络信息学习接受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平稳向前发展的具有能动性的最重要资源,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应随着大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另外,高校图书馆所服务的用户类型不尽相同,对图书馆员的能力要求亦会随之改变,研究型学术型高校图书馆和高职院校图书馆,由于所属母体机构教育方向不同,图书馆员的专业能力也应有所分化和区别。

(三)完善图书馆员系统性培训机制

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系统性的培训。首先,各级各类图书馆协会要在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培训中发挥主导协调作用,尤其是以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和中图学会为代表的全国性图书馆行业协会,应发挥协调、咨询和指导的功能,组织完善图书馆员职业素养培养机制,出台具有指导性、权威性和实践性的图书馆员职业素养指导文件,为图书馆员改善服务质量、明确社会角色、加强个人学习指明方向。其次,各高校图书馆要重视图书馆员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考评,摒弃过度关注图书馆员招聘而轻视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培训的惯性传统,通过变革机构设置、为馆员提供职业培训和业务能力培养等方式,锻造馆员职业素养的提升;最后,图书馆员要注重对个人职业素养的储备,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具有图情学科背景的图书馆员要通过实践巩固专业能力,还要积极主动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专业技术,弥补相关短板;非图情学科背景的图书馆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保持自身专业背景优势,还要通过专业培训、业务指导、与图情学科背景馆员合作、自主学习等方式加强图情知识学习,提升图书情报专业服务的意识。

五、结语

“十四五”时期,高校图书馆进入智慧图书馆发展阶段,专业化服务是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政策环境导向、转型改革为高校图书馆带来重要发展契机,高校图书馆及其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从职业素养储备、职业能力构建、职业培训等方面,增强图书馆员专业能力,促进高校图书馆专业化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2-8-31].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EB/OL].[2022-8-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html

[3] 雷震.《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前后之比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02):14-19.

[4] 鄂丽君,王启云.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认识与需求调查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6(05):97-104.

[5] 程章灿.“四大资源”建设实践与展望——对南京大学图书馆“十四五”规划制定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01):18-20.

[6] 程焕文,刘佳亲.挑战与回应: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04):39-59.

[7] 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16.

[8] 麻嘉瑞.重读刘国钧先生的《图书馆馆员应有之素养》[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01):120-122.

[9] 王彦萍,范敏.图书馆员职业素养:职业精神与专业能力的结合[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01):31-33.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 山东青岛 266100)

[作者简介:赵海燕,女,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