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彩云 龙 和 王小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及农村生产生活模式给农村地区带来了许多资源与环境问题。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转变是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环境资源污染范围日益扩大,农村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对土地、空气、地表及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据统计,农村工业污染使占全国总量17.5%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另外,由于大量化肥、农药和地膜的使用也严重污染了农田土壤,土地污染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由于农村新建住房等原因,许多森林遭受乱砍乱伐,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面积达178km2,土地荒漠化,造成了大面积草场载蓄量下降。水资源是农业环境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及生活污水及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残留物直接排放至就近水体,对水体造成污染。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继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体系,改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命脉的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合理使用、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环境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农业循环经济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把农业经济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的生产模式,让所有物质资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农业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规律,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为重点,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农村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从而把农村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业循环经济是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解决农业资源环境问题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现状

1、国家对农业循环经济资金投入少,科技力量薄弱。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一定量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我国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设施的投入不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低、缺乏工业设备和先进科技的推广应用。发达国家早已普遍使用的“以不烧秸秆,取消翻耕等为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科技队伍建设逐年弱化,农业科技人员因工资无着落各奔东西,乡镇农科站名存实亡。农村整个科技指导与服务是空白,农民遇到技术难题时,无人问津,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速度缓慢。大量排放污染严重恶化农业生产条件的乡镇企业布局分散、经营粗放,缺乏必要的清洁生产设备和基本的环境治理设施。

2、农业循环经济宣传力度小,农村干部及农户循环经济意识淡薄。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小,许多农村基层干部及农户对农业循环经济认识不足,有的甚至根本不了解,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干部普遍存在无所适从的思想,缺乏应有的示范引导和服务意识,表现出不适应新农村工作的特点。我国农民大部分文化层次水平低,目光短浅,只注重投资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不注重清洁生产带来的效益,对循环利用产生的效益关注不够,循环经济意识淡薄,妨碍了农业循环技术的推广。

3、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技术支撑体系还不够完善,试点示范作用不明显。为将农业循环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节能、节水和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废弃物回收利用政策有待出台,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制度有待建立。清洁生产、节能、环境无害化等众多农业循环经济技术问题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研究。为了能够更快更好地推广循环经济技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和循环经济信息系统有待建立。当前农业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作用不够明显,欠缺企业、区域、社会三层面协调推进农业循环经济。

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策建议

1、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各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各级财政要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专项资金,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市场主体行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机制;各级政府应努力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鼓励各类金融机构采取财政贴息、延长信贷周期、低息贷款等方式对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金融支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循环经济领域,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得到有效的资金投入保障。

2、加大农业循环经济宣传力度,塑造新型农民,建设高效的农村干部队伍。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可以通过媒体等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社会文化中去,使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树立和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经营意识,按照农业经营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要求,构建现代农业经营的新观念。总结、传播各地有益探索,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推动循环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较强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是新农村建设必备的思想保障,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又是解决农业资源环境问题,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掌握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力量的农村干部和农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提高农民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借助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采用集中培训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塑造培养掌握农业循环经济实用技术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能力。利用远程教育网及各种媒体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技术方面的信息,解决技术困乏等问题。

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乡政府工作日程,把环保工作成绩作为考核农村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建设一支高质高效的农村干部队伍,正确贯彻新农村建设主旨,为农民树立榜样,带动农民致富,更好地推进农业循环经济。

3、健全和完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关配套政策及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试点示范作用。健全和完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关配套政策、措施和规范,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规范人们对资源的利用行为,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依托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和大学的科研机构,借助各级职能部门和各级财政的财力支持,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力量,关注和研究循环经济中的众多技术问题,增加对农业循环新技术的研究,改善我国农业生产科学力量薄弱的现状,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强调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结合、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从而形成优化配套的农业技术体系。

从试点示范入手,充分发挥试点示范作用,坚持不同层面地有序推进,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在区域方面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在社会层面推进绿色消费,积极倡导公众参与建立循环型社会,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农业、农村发展,对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双重意义,既可以严格控制农业生产污染源,防止农业污染;又可以引导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目的。

[1]温茗畅,戴玉才.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对策建议[J].科技信息,2008.22.

[2]梁佳莹.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 [J].科技创新导报,2009.6.

[3]徐刚,柏凤山,柏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策略[J].民营科技,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