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帅邦

[提要]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对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协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新疆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会导致其产值的增加;一二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1日

一、引言

新疆地处中国西部边陲,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棉花等自然资源以及“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区位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改革开放后,新疆的经济和科技文化水平获得较快发展,但相较于全国,仍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因此要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疆的新型产业,这就意味着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而产业结构的变迁必然会造成低素质劳动力失业,与此同时,大量劳动力流入及新疆本地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等现状,使得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调整面临严峻挑战。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从产业结构的视角来研究新疆的就业问题,通过分析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找出解决新疆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与就业结构不协调问题的对策,在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化趋势

(一)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以产值比重为主要指标)。1978年以来,从新疆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演化趋势中,可以看出新疆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较为明显。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在波动中下降,由1982年的最高值43.1%降至2012年的17.6%,下降幅度25.5个百分点,1992年后一直低于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结构比重;第二产业产值结构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上升四个阶段,最低为1990年的31.8%,最高为2011年的48.8%,上升幅度约为17%;第三产业产值结构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由1978年的17.2%上升到2002的43.7%后又回落到2012年的36.0%。1980年至1991年间新疆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为“一、二、三”模式调整为现在的“二、三、一”模式,这说明新疆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有逐步优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1992年开始我国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

(二)就业结构的演化趋势。1978年以来,新疆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非常明显。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由1978年的72.06%降至2011年的48.66%,下降幅度大于23个百分点,但下降趋势越来越小;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两个阶段,其中上升阶段变化不明显,由1978年的14.33%上升至1993年的18.75%,仅约4.5个百分点,而后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出现下降趋势,在2006年为13.23%,低于1978年的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由1978年的13.61%升至2012年的35.66%,上升幅度约为22个百分点,1979年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而全国来看,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是在1996年后超过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

三、数据选择与协整分析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表3)对存在协整关系的第三产业产值LNY3和就业人数LNX3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是其产值的格兰杰原因,且这种因果关系是单向的,就业人数增加将引起产值增加,但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不一定能促进其就业人数的增加。

(五)结果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疆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而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新疆第一产业就业与产值的弹性系数为0.086,表明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且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可能是近几年新疆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的缘故。

新疆第二产业产值与就业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这与新疆工业结构的特殊情况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新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重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石油和石化工业,随着工业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度的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产值随之增加,但却没有吸纳过多的劳动力。

新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引起产值的增加,在长期均衡中,第三产业就业对产值的弹性系数为0.487,高于第一产业的弹性系数,这说明新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作用。而新疆的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度高的传统部门,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业方面相对落后。

四、对策建议

新疆要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缓解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就业矛盾,使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优做强新疆六大特色农业(粮、棉、果、畜、区域特色农业和现代设施农业),提高农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新疆城镇化进程,建立和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以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大农业基础投资,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与沿海一些劳动密集型用工单位建立长期持久的农民工输出机制。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的加工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全面提升竞争力;加快承接内地纺织产业转移,加快纺织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剩余的劳动力;发展新兴产业,强化政策支持,培育优势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规划培育产业集聚园区,提高生产效率,拉动经济增长。

把促进服务业大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加快交通运输、贸易、餐饮等传统部门的改造升级,依托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旅游、信息、金融保险等新兴行业;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等物流基础设施,降低运输成本;优化服务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广泛吸引从第一、第二产业中释放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带动就业,提高产业结构效应,促进结构优化、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崔光莲.新疆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04.1.

[2]崔亮,艾冰.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探讨——以新疆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8.6.

[3]喻桂华.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2004.9.

[4]张玲.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整分析[J].金融经济,2010.5.

[5]青松.转型期中国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影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3.

[提要]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对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协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新疆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会导致其产值的增加;一二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1日

一、引言

新疆地处中国西部边陲,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棉花等自然资源以及“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区位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改革开放后,新疆的经济和科技文化水平获得较快发展,但相较于全国,仍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因此要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疆的新型产业,这就意味着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而产业结构的变迁必然会造成低素质劳动力失业,与此同时,大量劳动力流入及新疆本地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等现状,使得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调整面临严峻挑战。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从产业结构的视角来研究新疆的就业问题,通过分析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找出解决新疆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与就业结构不协调问题的对策,在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化趋势

(一)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以产值比重为主要指标)。1978年以来,从新疆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演化趋势中,可以看出新疆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较为明显。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在波动中下降,由1982年的最高值43.1%降至2012年的17.6%,下降幅度25.5个百分点,1992年后一直低于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结构比重;第二产业产值结构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上升四个阶段,最低为1990年的31.8%,最高为2011年的48.8%,上升幅度约为17%;第三产业产值结构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由1978年的17.2%上升到2002的43.7%后又回落到2012年的36.0%。1980年至1991年间新疆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为“一、二、三”模式调整为现在的“二、三、一”模式,这说明新疆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有逐步优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1992年开始我国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

(二)就业结构的演化趋势。1978年以来,新疆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非常明显。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由1978年的72.06%降至2011年的48.66%,下降幅度大于23个百分点,但下降趋势越来越小;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两个阶段,其中上升阶段变化不明显,由1978年的14.33%上升至1993年的18.75%,仅约4.5个百分点,而后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出现下降趋势,在2006年为13.23%,低于1978年的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由1978年的13.61%升至2012年的35.66%,上升幅度约为22个百分点,1979年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而全国来看,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是在1996年后超过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

三、数据选择与协整分析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表3)对存在协整关系的第三产业产值LNY3和就业人数LNX3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是其产值的格兰杰原因,且这种因果关系是单向的,就业人数增加将引起产值增加,但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不一定能促进其就业人数的增加。

(五)结果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疆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而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新疆第一产业就业与产值的弹性系数为0.086,表明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且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可能是近几年新疆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的缘故。

新疆第二产业产值与就业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这与新疆工业结构的特殊情况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新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重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石油和石化工业,随着工业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度的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产值随之增加,但却没有吸纳过多的劳动力。

新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引起产值的增加,在长期均衡中,第三产业就业对产值的弹性系数为0.487,高于第一产业的弹性系数,这说明新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作用。而新疆的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度高的传统部门,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业方面相对落后。

四、对策建议

新疆要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缓解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就业矛盾,使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优做强新疆六大特色农业(粮、棉、果、畜、区域特色农业和现代设施农业),提高农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新疆城镇化进程,建立和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以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大农业基础投资,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与沿海一些劳动密集型用工单位建立长期持久的农民工输出机制。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的加工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全面提升竞争力;加快承接内地纺织产业转移,加快纺织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剩余的劳动力;发展新兴产业,强化政策支持,培育优势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规划培育产业集聚园区,提高生产效率,拉动经济增长。

把促进服务业大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加快交通运输、贸易、餐饮等传统部门的改造升级,依托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旅游、信息、金融保险等新兴行业;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等物流基础设施,降低运输成本;优化服务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广泛吸引从第一、第二产业中释放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带动就业,提高产业结构效应,促进结构优化、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崔光莲.新疆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04.1.

[2]崔亮,艾冰.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探讨——以新疆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8.6.

[3]喻桂华.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2004.9.

[4]张玲.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整分析[J].金融经济,2010.5.

[5]青松.转型期中国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影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3.

[提要]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对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协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新疆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会导致其产值的增加;一二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1日

一、引言

新疆地处中国西部边陲,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棉花等自然资源以及“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区位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改革开放后,新疆的经济和科技文化水平获得较快发展,但相较于全国,仍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因此要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疆的新型产业,这就意味着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而产业结构的变迁必然会造成低素质劳动力失业,与此同时,大量劳动力流入及新疆本地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等现状,使得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调整面临严峻挑战。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从产业结构的视角来研究新疆的就业问题,通过分析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找出解决新疆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与就业结构不协调问题的对策,在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化趋势

(一)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以产值比重为主要指标)。1978年以来,从新疆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演化趋势中,可以看出新疆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较为明显。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在波动中下降,由1982年的最高值43.1%降至2012年的17.6%,下降幅度25.5个百分点,1992年后一直低于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结构比重;第二产业产值结构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上升四个阶段,最低为1990年的31.8%,最高为2011年的48.8%,上升幅度约为17%;第三产业产值结构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由1978年的17.2%上升到2002的43.7%后又回落到2012年的36.0%。1980年至1991年间新疆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为“一、二、三”模式调整为现在的“二、三、一”模式,这说明新疆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有逐步优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1992年开始我国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

(二)就业结构的演化趋势。1978年以来,新疆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非常明显。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由1978年的72.06%降至2011年的48.66%,下降幅度大于23个百分点,但下降趋势越来越小;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两个阶段,其中上升阶段变化不明显,由1978年的14.33%上升至1993年的18.75%,仅约4.5个百分点,而后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出现下降趋势,在2006年为13.23%,低于1978年的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由1978年的13.61%升至2012年的35.66%,上升幅度约为22个百分点,1979年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而全国来看,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是在1996年后超过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

三、数据选择与协整分析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表3)对存在协整关系的第三产业产值LNY3和就业人数LNX3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是其产值的格兰杰原因,且这种因果关系是单向的,就业人数增加将引起产值增加,但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不一定能促进其就业人数的增加。

(五)结果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疆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而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新疆第一产业就业与产值的弹性系数为0.086,表明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且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可能是近几年新疆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的缘故。

新疆第二产业产值与就业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这与新疆工业结构的特殊情况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新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重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石油和石化工业,随着工业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度的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产值随之增加,但却没有吸纳过多的劳动力。

新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引起产值的增加,在长期均衡中,第三产业就业对产值的弹性系数为0.487,高于第一产业的弹性系数,这说明新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作用。而新疆的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度高的传统部门,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业方面相对落后。

四、对策建议

新疆要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缓解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就业矛盾,使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优做强新疆六大特色农业(粮、棉、果、畜、区域特色农业和现代设施农业),提高农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新疆城镇化进程,建立和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以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大农业基础投资,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与沿海一些劳动密集型用工单位建立长期持久的农民工输出机制。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的加工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全面提升竞争力;加快承接内地纺织产业转移,加快纺织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剩余的劳动力;发展新兴产业,强化政策支持,培育优势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规划培育产业集聚园区,提高生产效率,拉动经济增长。

把促进服务业大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加快交通运输、贸易、餐饮等传统部门的改造升级,依托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旅游、信息、金融保险等新兴行业;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等物流基础设施,降低运输成本;优化服务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广泛吸引从第一、第二产业中释放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带动就业,提高产业结构效应,促进结构优化、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崔光莲.新疆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04.1.

[2]崔亮,艾冰.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探讨——以新疆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8.6.

[3]喻桂华.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2004.9.

[4]张玲.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整分析[J].金融经济,2010.5.

[5]青松.转型期中国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影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