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 云 高金花

(1.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2.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深圳)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即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就业。培养学生“一技之长”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高职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人才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因此,通过校企合作能够解决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但企业方面由于缺乏内在驱动力,所以目前高职校企合作呈现“学校热企业冷”现状。

一、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原因分析

(一)从合作双方的根本任务看。人才是校企合作的前提和纽带。但企业和高职院校有各自的根本任务。企业的根本任务是:做项目、做产品,以此实现赚钱盈利的目的。企业只有做到项目符合要求、产品适销对路,才能生存、发展和赚取利润,否则就要从自身找问题。高职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只有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学校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市场,那也是学校自身问题。

(二)从合作的性质看。高职与企业合作的性质,从本质上讲是人才培养的合作,而不是项目、技术或资金等其他合作。尽管企业需要人才,但其更需要的是项目、技术和资金合作。然而,高职更关心人才培养的合作,较少关注项目、技术和资金合作。因为校企合作能够解决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所以高职院校就更热衷和积极。

(三)从合作的紧迫程度看。企业首先关心的是项目、技术和资金合作,其次才是人才培养的合作,以解决后备人才问题。对于前者,学校往往不具备此能力,而对于后者,正是高职希望做的。通过双方合作,促使人才的职业化,并可以优先向合作企业输出人并实现就业,由于企业也需要后备人才,这就使校企双方走到一起成为可能。然而,企业人才战略储备不是当务之急,不会影响当前的经营。校企合作搞得好,可以多挑选人才留下来,搞的不好还可以到市场招聘,因此对人才培养的合作,企业的态度通常不那么急迫,甚至可有可无。

而学校则不是这样,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明确培养方向,以培养出适合就业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让学生接触工作实际,做到学以致用,顺利解决学生就业,使学校处于生存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

(四)从合作双方得失看。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清楚了解相关专业的岗位群,及各岗位对职业技能、知识素养的具体要求,确定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合适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等。而且通过校企合作,可获得学生实习的机会,及场地、设备、技术、师资,完成学生职业化培养的重要环节,最终较顺利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校企合作中的企业需要提供学生实习的场所、设备、技术,并进行实习的指导和职业的培训,而收获一定程度的项目任务(对企业来说并不太看重)、优先吸收优秀毕业生(具有不确定性)。而且企业出于知识产权及自我保护的需要,不太愿意让学生知道核心技术,部分企业仅仅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同时由于学生业务工作不够熟练、甚至不规范可能影响企业正常经营,使企业对校企合作有所顾虑。

总的来说,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总可以有所收获,而企业的收获具有不确定性,因为这种合作不是建立在互惠共赢的基础上,很多合作勉强靠“人情”、“交情”维系,很少能长久合作的。

二、高职校企合作中提升企业动力的对策

(一)挖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潜在动力

首先,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能够方便地获得员工培训渠道,从而提高员工理论知识和水平,帮助员工提升技术职称。因高职院校具有专门的教师队伍、培训场所及相关的培训教材,具有相对较丰富的培训经验,因此能较好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从而节省相关成本。

其次,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眼光长远的企业需要有较稳定的人才来源,以此减少因人员流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在高职校企合作中,企业通过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课程、制定授课计划等具体工作,进而明确企业的具体需要。企业还可以通过订单培养模式直接培养所需人才,满足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同时,高职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简单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能快速的适应工作,并能完成一定的工作,而且,如果企业接受高职生的顶岗实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繁忙时期人员不足的问题。

再次,目前中小企业科研能力相对缺乏,因此在技术创新和突破上相对薄弱,这势必影响企业的可持续长远发展。而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场所,能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进行科研立项,使得企业具有新技术,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进而增加企业效益。

最后,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打造企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形象,对企业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二)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关键是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及经费保障机制。在政策激励上,国家要从促进素质教育,突出创新、创造、创业和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建立促使高职院校和企业顺利开展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为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应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倾斜。如,准予企业将发生在校企合作中的职业教育费用计入成本等。除此之外,为了从根本上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应划出一定比例的教育经费,专门作为企业参与高职校企合作的专项补助,或对参与校企合作并接受学生实践的企业减免全部或部分的教育附加税费,或者在信贷方面给予优惠。经费保障主要是高职院校应设立校企合作的专项资金,以此支持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的建设。

(三)改变企业无偿参与校企合作中实践教学的做法。在高职校企合作中,应改变企业无偿参与实践教学的做法,学校和企业应合理分摊实践教学成本。如学校和企业分享实践学生所交学费。学校还应在员工培训、市场开拓、信息咨询、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封等方面对企业提供积极的实质性的帮助。如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有利可图,其合作的积极性自然就能得到提高。

(四)高职院校应强化内涵建设,提高对企业的吸引力。首先,加强专业(群)、课程及师资建设,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社会适应性,满足企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其次,建立灵活的工学结合机制,方便学生到企业实习或见习;最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企业的思想道德素质及主人翁精神。

(五)形成多层次、多元的合作体系。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总被认为不具有太多交换价值。单对某一企业而言可能是这样,但在众多的企业中,高职院校肯定能找到可交换点。因此,学校需要与企业广泛接触,以挖掘其需求,并努力寻找对接点,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当然,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有些企业可能目前仅能为专业建设提供一些建议,有些则已在教学、实训场地、设备使用、科研、等方面建立了较深入的合作关系,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来开展校企合作这项工作。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的特点及根本任务,积极挖掘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各种动力,加强高职院校自身的内涵建设、以此提高对企业的吸引力,积极探索多元的校企合作的方式。国家应从政策的层面形成“推手”,颁布企业愿意认可和接受的各种激励政策,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与高职院校、企业共同构建功能良好的、能持续提供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1]刘惠坚,李桂霞.对高职教育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

[3]丁金昌,童卫军.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