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毅苇 赵 媛 肖 倩 张晓媛

(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保定)

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主要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张家口、保定、廊坊、秦皇岛、承德、沧州、邯郸、邢台、衡水,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历史渊源深厚、交往距离相宜。京津冀经济密集度和投资强度高、交通网络发达,在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科技水平、人才数量等多方面拥有优势。

一、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分析

当前,产业转移呈现出三个突出的特征:一是在全球范围内,世界产业正大规模向中国转移,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产业逐步走出了低端的“中国制造”层次,逐步迈向“中国创造”的高新层次,越来越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二是在全国范围内,国内产业正开始由南向北转移,近年来,我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大幅下降,发展成本逐步升高。同时,京津冀都市经济圈,特别是环绕京津的河北地区在劳动力、市场、土地和人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突出,加上南方地区制度体制上红利逐步消失,南方的产业正开始逐步向北方转移;三是在京津冀都市经济圈内,产业逐步由京津都市向保定等周边城市和地区转移。近年来北京、天津大都市土地资源、城市资源和环境容量等经济因素已接近极限,2014年国家做出战略决策,京津产业正式有计划的向河北转移。

保定向北紧邻北京、天津,共同构成京津保“金三角”,向南又沟通河北省会石家庄市,是京津冀经济圈中的枢纽,是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这使得保定在承接国际、南方和京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信息产业基地和中国钢铁研究总院转移至涿州,白象和娃哈哈选址高碑店,中航集团和柯达转战至保定市区,长安汽车北上落户定州,这些都说明保定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独特地位。

保定的产业战略目光应该投向京津,依托京津成为未来相当长时期谋求承接国际、国内产业大转移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运作,居高定位,顺势而为,用国际化视角经营保定这块未来最具竞争力的地区,集中优势资源培育保定的核心产业集群。

二、保定产业发展现状

保定市下辖新市区、北市区、南市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四个市区,安国市、高碑店市、定州市、涿州市四个县级市和18 个县。根据2012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保定市共有人口1,135.14 万人,在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中人口仅次于京津,常住人口是北京的1/2,但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北京的14%。北京、天津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要比河北的11 个城市高很多,天津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要比保定高出4 倍以上,而且唐山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高出保定3 倍以上。可见京津冀都市经济圈经济总量发展差距巨大,北京、天津市最强,是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核心,保定、衡水最弱是经济圈的短板,需要优化产业布局,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必要倾斜和扶持。

近10年是保定人口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下面分别分析保定综合实力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变化、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情况,以对保定市的经济实力做一个概括的描述。(图1、图2)

1993~2013年保定市生成总值从924.8 亿元增长至2,680亿元,增长了近3 倍。由图1 可以发现,近十年来保定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均有显着提高,尤其是2009年以后增速更加显着。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由177.96 亿元增加到接近372.52 亿元,增长了2 倍以上;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由544.11 亿元增加到1,473 亿元,增长了近3 倍;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由388.81 亿元增加到834 亿元,增长了2 倍以上。1993~2013年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如图2 所示,可以看出保定在1993~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一直是最高的,并且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比重增长势头强劲,由1993年的48.98%增长到2013 的54.98%。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逐步减少,由1993年的16.01%减小到2013 的13.9%。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逐步增加。随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会逐步下降,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迅速提高,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93年的16.01∶48.98∶35,到2013年的13.9∶54.98∶31.12,可以看出保定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市逐步工业化的趋势。按照“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理论”,通常以一二三产业比重来判断工业化程度: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一产业高于20%以上,第三产业低于30%;工业化中期,第一产业低于15%,第三产业高于30%;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一产业低于5%,第三产业高于60%。由此可以判断保定的产业发展水平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三、保定产业在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中的地位

图1 2003~2013年间保定市人均生产总值变化曲线

图2 2003~2013年间保定市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变化曲线

保定在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中的产业定位一定要准确把握保定在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中格局中的地位,主动适应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保定和经济圈其他区域地理、资源、发展现状等经济条件的差异,在资源潜力、产业基础、地理条件及与京津冀都市经济圈其他地区的协作分工关系,将产业功能定位为,第一产业:京津冀都市圈农产品、绿色农副产品初级及深加工供应基地;第二产业:能源设备制造、轻型工业品以及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制造等现代工业品生产制造基地;第三产业:特色旅游、信息化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基地。

(一)农产品、绿色农副产品初级及深加工供应基地。在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中,保定市是农业大市,农业比重较大;而京津两市农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小,生产能力不能满足生活和生产基础,所以保定同紧邻的京津两市在农产品和农副产品之间就存在很强的互补性。所以,保定市要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加快建设农产品、绿色农副产品初级及深加工供应基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保定市应该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加强健康无公害绿色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基地,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群。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现代的农业设备和现代农业的经营和管理手段。加强以现代农业为支撑,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和服务的产业链,促进大农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基地。

(二)能源设备制造、轻型工业品以及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制造等现代工业品生产制造基地。保定能源设备产品畅销国内外,是国家主要的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之一。保定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加快研发生产世界先进水平的风力发电叶片、太阳能储能材料、新型电源开关部件、超大型变压器、电储能材料等产品,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尽快建成强大的能源和新能源设备制造基地。保定市具有雄厚的轻工业,在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中优势明显,应面向京津市场,着重发展精细化工、新型建材业以及塑料制品。汽车制造是保定的主导工业,也是传统优势产业,而且与京津的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错位发展的趋势,并不存在激烈的竞争,符合京津冀都市经济圈协调发展的战略意图。今后应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借鉴先进的管理和营销理念,快速提高轻型汽车和高中档轿车的设计生成能力,提高竞争力。汽车零部件产业应该紧密联系京津两地的相关产业,做好京津汽车产业链的配套和下游产业。

(三)特色旅游、信息化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基地。保定市应重点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和国家级生态红色旅游景区,服务京津冀都市圈,对接京津市场,承接全国游客。应加大投入创建4A 级景区,加速旅游业的发展。

保定作为京津冀都市经济圈重要的交通枢纽,应充分发挥地理优势,以生产资料市场、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和日用消费品市场为基础,加快建设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运营经验,无缝对接京津现代物流网络,沟通国际物流通道,打造国际化的现代物流通道。

[1]吴伟.保定在京津冀都市圈中的产业定位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9.

[2]张凯.京津冀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