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瑞芳 武晓丽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石家庄)

一、主体概念的内涵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家庭教育的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当前家庭教育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广义的家庭教育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主要原因如下:一是父母和孩子是两个相对的又互为存在条件的概念,离开了孩子一方,父母的概念就不存在了。同时,父母作为教育者,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与个性特点,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不是父母的行为模式引起儿童的某些行为,而是儿童的行为模式导致了特定的教养方式,父母则采取与他们相适应的方式作出反应;二是在社会文化急剧变迁的今天,儿童没有旧模式、旧观念的束缚,他们凭着对新事物的感知以及接受能力的优势,拥有对成年人进行反向影响的能力是必然的。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中主要以亲子互动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一方面父母作为教育者以一定的教育方式教育和影响孩子;另一方面父母同样作为受教育者从孩子的言语行为中获得影响和教育。它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自觉的或非自觉的、经验的或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多重水平上的影响,也包括家庭环境对其成员产生的无主体影响。

(二)公共图书馆家庭教育职能的内涵。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每一个教育对象均来自家庭,并且首先接受的是家庭教育。从这一层面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家庭教育环境日益突破了家庭空间的限制,家庭教育主体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家长和子女双方,家庭教育正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事情。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自然要承担相应的家庭教育职能。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的家庭教育职能是指各级公共图书馆(包括少儿图书馆)面向家长和未成年子女所提供的各种有针对性的服务,服务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家长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父母效能;二是促进未成年子女的全面发展,使之慢慢成长为能够自我悦纳、同时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公共图书馆家庭教育职能凸显的原因

图书馆是一个多功能的整体,它既具有基本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收集、整理文献并提供使用,其基本职能是固定的,不受实践影响的,而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社会所赋予它、要求它的,同时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扩展和深化。进入21 世纪以来,公共图书馆的家庭教育职能日益凸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化社会的冲击,动摇了家长的权威地位。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信息化社会之中,知识和信息的浪潮冲击、东西方文化的撞击、道德取向的多元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的更新、生活方式的变革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变了儿童社会化的环境。在现代青少年眼里,家长不能掌握最先进的资讯科技,却仍要教育和管理他们,会令他们从心底里不服,甚至认为“网络胜过父母”,这种状况让很多家长感到茫然无助。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把握机会,为家长和子女提供适时的家庭教育辅导和帮助。

二是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普遍重视。现代家庭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表现为:把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教育改革方案之中,并从法律上予以保证。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要求:“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家长应该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讲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标志着我国的家庭教育已经走出了一家一户的局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事业。

三是公共图书馆自身使命的召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公共图书馆是地区的信息中心,它向用户迅速提供各种知识和信息。”无疑,面向家长和未成年子女的各类知识和信息亦在公共图书馆的提供范围之内。同时,在该宣言中还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的使命包括“养成并强化儿童早期的阅读习惯”和“激发儿童和青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同样是家庭教育的目标和使命。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的家庭教育职能是由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和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所赋予的责无旁贷的一项职能,公共图书馆应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积极行动起来,全方位地履行所承担的家庭教育职能。

三、公共图书馆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面向家长层面的内容

1、教育观念的普及。家长的教育观念决定了家长的教育行为。关于家庭教育观念的具体内涵,我国学者陈帼眉教授将其具体划分为家长的儿童观、人才观、教育观和亲子观等几个方面。“儿童观”指家长对家庭中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地位以及对儿童发展规律的认识;“教育观”指家长对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能的认识;“人才观”指家长人才价值的观念和对于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亲子观”指家长对自己同子女关系的基本看法,并由此而引发的教育子女的动机。

然而,目前一些传统的不合时宜的家庭教育观念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之中: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教育价值观;以家长意识为主要取向的教育主体观;以学习为重的教育目的观等。这些家庭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父母的家庭教育行为,诸如教育目标的高期望值、教育行为的急功近利、教育方法方式上的“过度保护”,这些观念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纠正,最终将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教育方法的推介。西方国家在20 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各种家庭教育理论,在教育方法上大致可分为三派:一是主张以鼓励和民主的方式,结合自然和逻辑导行的方法,来解决孩子成长期间的种种问题;二是相信唯有以沟通的方式,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才是管教的正确方法,他们排斥处罚;三是采取行为修正法或赏罚并用的方法,奖励良好表现,言行不当时则加以处罚。

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性,而且孩子的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发生变化;所以教育方法应因人、因时、因事弹性地调整。家长应当树立一个观念: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最适合你的孩子。其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坚持正面启发、表扬、鼓励为主,家长就着重于激发孩子内在的道德需要,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3、教育能力的培养。教育子女,不但要有科学的观念和知识,还必须具有把这些观念和知识运用于家庭教育实践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了解子女的能力。这是教育子女的前提,家长必须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学会运用观察、谈话等方法,从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性格特点、人际交往等方面去了解子女;不但对其日常行为了如指掌,而且对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常和哪些人交往等,也能有所了解;尤其是对进入少年期的子女,应懂得如何与其沟通,缩短心理距离,建立正常的亲子关系;二是分析情境能力。家长的教育机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情境的分析,包括家庭生活情境、孩子行为情境、自己与子女互动情境、家庭成员活动与交往情境等的分析,还包括对教育情境的选择和教育时机的把握;三是语言表达能力。家长与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教育,都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家长要学会用准确、生动、亲切、幽默的语言与孩子交谈。要营造一个倾听的氛围,学会与孩子促膝谈心的艺术。尤其在进行批评教育时,要尽量运用赞扬、鼓励、商量、劝喻、信任、肯定等语言方式,避免采用恶言、责备、压制、威胁、抱怨、讽刺等错误的语言方式;四是自我调控能力。家长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教养子女活动中,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欢乐与忧愁相互交织,如何积极地去面对和调节,需要有较强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特别是在自己身处逆境、经历挫折与失败时,自我调控能力尤其重要。

(二)面向子女层面的内容。按照年龄层次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是婴幼儿的早期阅读。0~6 岁的学龄前阶段,是智慧开发的关键期。早期阅读能够开启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促进儿童视觉、听觉、语言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儿童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书馆在促进学龄前儿童早期读写中的目标是,使儿童将阅读和写作视为生活中必不可缺、充满乐趣和意义的一部分。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图书馆的角色不是设置和开展具体的读写课程,而是帮助儿童创建能够从中经历和感受阅读和写作的力量与乐趣的良好环境。

二是学龄儿童的课外阅读辅导。阅读对少年儿童来说至关重要。台湾科学院学者曾志郎说:“阅读是教育的灵魂。”少儿阅读既是培养少年儿童科学精神和完整人格、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消弭教育鸿沟、传承民族文化、紧密家庭关系、了解和适应社会的重要渠道。

根据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第6 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18 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较高,达到81.4%,其中9~13 周岁人群阅读率为93.5%,远高于成年人。但是,正如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所朱自强在采访中所说:“当下青少年阅读的现状:功利性阅读多,情趣性阅读少;‘浅阅读’多,‘深阅读’少;图像阅读多,文字阅读少。”而这一时期又是培养少儿品质的重要时期,因此图书馆应重视开展各种阅读活动,指导儿童选择合适的图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是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活动。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校学生都有社会实践的需求。公共图书馆可以主动为青少年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尤其是寒暑假,图书馆更是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在图书馆的实践,可以了解图书馆的基本业务知识,学到了利用图书馆的基本技能,也获得了为他人服务的体验。

图书馆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譬如加强同学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活动。在活动的安排上要体现内容的丰富性和兴趣性,过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要让青少年有自主选择的空间。通过活动能起到“品德素质的塑造、科技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育、社会素质的生成、人文素质的锤炼”的作用。

四、公共图书馆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一)馆藏文献的提供。丰富的藏书和较高的藏书质量是服务好家庭教育工作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近日,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40%的家庭藏书量不到20 本,家庭藏书量如此之低,公共图书馆在提供馆藏文献方面的任务更为艰巨。公共图书馆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购书经费用于家长和未成年人所需书刊的采购,同时应注意采购的多样性与实用性。以未成年人为例,既要根据他们好奇、好动、兴趣广泛的特点,入藏能够吸引他们阅读的书籍,又要采购能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思想政治类普及图书,还要采购能帮助未成年人学习的作文集、题集等参考书等;从文献的载体形式上看,既要采购纸质文献,又要采购数字文献。

文献提供的方式可以是馆内各类载体文献的借阅和阅览,也可以是馆外相关数字资源的远程利用。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可以建立专门面向家长和儿童的图书馆网页,随时把书评、新书推荐、优秀网站等推送到图书馆网页上,也可以针对学生学习,编制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数据库、心理问题指导数据库、参考资料数据库等,让读者足不出户便能够享受到图书馆的阅读指导。通过这种数字化、全方位服务既能使家长和儿童随时感受到公共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有利于图书馆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组织有关家庭教育的各类讲座或家长座谈会。定期地有针对性地根据家长或儿童在家教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邀请有关专家系统地介绍相关的教育观念或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因材施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石家庄市图书馆组织的相关讲座“了解孩子,促进沟通”、“孩子是什么时候掉队的——谈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的意义与方法”;阳泉市图书馆举办的“如何使你的孩子更优秀”;昆明市图书馆举办的系列讲座:“家庭教育中的‘九要’‘九不要’”、“家长怎样为孩子的学习加油”、“中学生的特点与家庭教育”、“小学生的特点与家庭教育”、“幼儿的特点与家庭教育”、“学生面临高考,家长做些什么”、“学生面临中考,家长做些什么”、“青少年心中的好家长”、“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心理健康”等,这些讲座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家长座谈会或家长联谊会,是一种家长自我教育的组织形式,它以融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的自我教育活动而吸引众多的家长参与,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地交流教子经验和教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定期举办讲故事活动。在美国,儿童作家RuthSawyerDurand于1908年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开展了第一个正式的讲故事活动,当时只是面向6~15 岁的儿童。20 世纪30年代,面向3~5 岁儿童的讲故事活动才出现。20 世纪50年代,学龄前儿童讲故事活动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固定内容。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也开始重视针对婴幼儿的讲故事活动,中山市中山图书馆近两年一直定期开展“童心故事会”;2010年暑假,首都图书馆在每周二下午推出红红姐姐讲故事活动;2011年暑假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图书馆陆庙核心区分馆开展了每周一次的“我给儿童讲故事”活动,故事主题包括最新流行的绘本童话、中国古代经典演绎以及西方经典童话。“故事姐姐”带领幼儿们从阅读故事开始走进阅读世界,通过生动形象的阅读故事,让小读者学会聆听、学会分享阅读的快乐,从故事中体会人物的悲喜,学会礼让、学会关爱、学会分享。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公共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托馆内外各种有效资源,有目的有意识地为打造儿童的各种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1、好书互换活动。2013年11月,温州少儿图书馆在本馆文化长廊上再次举办了“好书互换”活动,活动通过对读者带来的家里的好书、闲书进行估计,然后在少图的好书交换区内进行交流,使同学们在互换的过程享受阅读给彼此带来的欢乐。

2、少儿漫画、书法、绘画、歌舞等才艺展示。2010年10月,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联合广州市文化局,举办了“羊城少儿乐洋洋翰墨书香迎亚运”第31 届羊城之夏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少儿绘画、书法、写作作品展示,少儿歌舞才艺表演等,展现了少年儿童对亚运会的支持和期盼以及对广州的美好祝愿。

3、个性手工坊。2010年9月12日,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组织小读者们开展“我是电脑拆、装小天王”活动。孩子们首先在科普阅览室中听计算机老师详细地讲解电脑的内部构造和各自的功能。随后尽情地施展着自己的身手,在小小的机箱内核里感受大大的科学世界。类似这样的个性手工坊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既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科技的真正魅力,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也使家长不再谈“电脑”色变,能够理性对待高科技。

4、少儿志愿公益服务、少儿图书馆员。近年来,每逢暑假,温州市少儿图书馆、国家少儿图书馆、合肥市少儿图书馆、石家庄市图书馆等纷纷推出了面向学龄儿童的“小小图书管理员”、“小小志愿者”、“少儿图书馆员”等实践活动。通过一个个暑期的实践,增强少年儿童的图书馆意识,让少年儿童初步了解了科学利用图书馆的方法。此外,还锻炼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锻炼了少儿的责任心、动手能力及沟通能力,培养他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弘扬了爱心奉献的志愿精神。

[1]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5.

[2]吴奇程,袁元.家庭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3]Carole D.Fiore.Programming for young children:Birth through age five[M].Chicago,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1996.